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少年天子與中年大媽的傾城之戀|文史宴

少年天子與中年大媽的傾城之戀|文史宴

作者|趙希夷

編者|陳露

編者按:在成化朝的故事中,世人最為熟知的,便是成化帝與萬貴妃的姻緣,這為後世不少編劇提供了一個可供其無限發揮的題材。而萬貴妃的形象,也在這一系的戲說中,不斷被妖魔化。作者通過詳實的考證,在還萬貴妃一個公道的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真實的成化宮闕。

皇后廢立

1

天順八年八月二十二日,成化帝度過了他的第三個經筵日,一直以來循規蹈矩,談不上有什麼驚天動地之舉的他,幹了一件讓朝野瞠目結舌的事情,剛剛被冊立為皇后的吳氏,被他給廢了。

這一舉動,超過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且看他的詔書,說得多麼具有歷史使命感:

朕勉遵先帝之命冊立皇后,不意太監牛玉偏徇己私,朦朧將先帝在時選退吳氏於母后前,奏請立為皇后。朕觀吳氏輕浮粗率,詩云靡不有初,初尚不謹,何以堯終?朕負天下之重,處禮之變冊立。中宮為風化之原,不幸所遇如此,豈得已哉?敷告群臣,悉予至意!

吳氏是順天(今北京市)人,出身名門。父親吳俊是羽林前衛指揮使;舅舅孫鏜曾在曹吉祥叛亂中救過朱祁鎮的性命而封懷寧侯;哥哥吳瑛,官羽林衛指揮使。

少年天子與中年大媽的傾城之戀|文史宴

影視作品中的吳後

當初,英宗親自為皇太子朱見深選好的皇后候選人有三名,分別是吳氏,王氏,柏氏。英宗還沒有正式確定選誰為太子妃,自己就得了重病。

臨終前,英宗告訴錢皇后和朱見深的生母周貴妃,他覺得三人中吳氏更好一些,並要她們再嚴格審度一下,儘早確立皇后人選。

但似乎錢皇后與周貴妃對三女都不滿意,也做了擴大選擇範圍的努力,卻找不到比這三個女人更合適的人選。主選太監牛玉極力推薦吳氏,稱吳氏知書達理、才貌雙全,錢皇后似乎也覺得吳氏不錯,就在天順八年七月二十,立吳氏為皇后。詔書中,不忘加上這是英宗的遺願。

成化在廢后的詔書中,指出兩個原因:一是吳後「言語輕浮,禮度粗率」、「留心曲調、習為淫蕩」,但在冊封吳後的詔書中卻是「有端莊靜一之德,有溫和慈惠之仁」、「禮度之容不爽」。

吳後仍然是吳後,只不過吳後連和成化一起看星星的日子都沒有,更別說被叫小甜甜了,也不存在新人勝舊人,你一直就是「牛夫人」罷了。從廢立的兩道詔書,我們可以知道吳後愛讀書、懂音樂,是個有情調的女子。

但在不解風情的成化帝面前,這一切就是浮雲,甚至情調還造就了她的悲劇,我們也可以看出官方文章的精妙,正反都是理;二是牛玉做了手腳,接受了吳俊賄賂,所以一直在太后面前極力推薦立吳氏為後。

成化廢后固然有吳氏的性格問題,吳氏對這位丈夫的心理不夠了解,加上身為皇后,出身也高貴,所以不可避免得有點不夠收斂,竟然做出了杖責萬氏的事情。但成化對於牛玉的不滿才是重點。

有一次,成化帝翻了吳氏的牌子,但整個過程下來,成化非常冷淡。由於吳氏是牛玉推薦,牛玉又是司禮監太監,所以牛玉非常不滿意,逢人就說萬貞兒的不是。

以成化帝的性格,雖然談不上英明,好歹算寬厚,一般的妃嬪爭寵,他是不會放在心上的,他真正反感的是司禮監的介入。不過按明朝法度,司禮監也是職責範圍以內。

牛玉在英宗朝後期,權勢非常大,後來在剷除王綸、錢溥的事件中,牽連又特別多,前文講過,錢溥算不上大惡,而且曾任內書堂教官,與成化一朝的知名太監懷恩關係密切,成化帝對於萬貞兒又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朝臣在這種形勢下,揭發了牛玉在選後的過程中受賄,也就不足為奇了,所謂牆倒眾人推,更何況牛玉得罪額人並不少。

成化廢后的突破口就是牛玉,他先將牛玉與另一位太監吳熹下獄,牛玉供出了吳氏的父親吳俊,皇帝下定決心廢后,牛玉、吳俊也對罪狀供認不諱,太后也只好同意。吳後被廢,牛玉、吳熹被發配南京孝陵種菜,吳俊父子發配登州,連在北京保衛戰與平定曹吉祥叛亂的孫鏜也受到了牽連。

成化看到了將自己心上人萬氏立為皇后的希望,但人算不如天算,成化在廢后的詔書中,英宗在世本來想選擇王氏,那既然廢掉了吳氏,中宮之位則必然是王氏。

王氏才不能與吳氏比肩,但性格隱忍,成化也找不到她的不當之處,況且也不能再來一次廢后之舉,所以,愛情必然是不完美的。不過,縱然給不了名分,兩情相悅的感情也足夠了。

萬妃專寵

2

正統十四年,英宗北狩,朱見深在年僅二歲被封為皇太子。從此便在孫太后身邊撫養,照顧太子飲食起居的便是萬氏。萬氏是山東諸城人,與孫太后的老家鄒平並不算太遠。

萬氏入宮後,善解人意,也出於同鄉情意,孫太后非常喜歡。可能因為萬氏「貌雄聲巨,類男子」,孫太后並沒有給他接觸英宗的機會,即便有,估計英宗也看不上。

少年天子與中年大媽的傾城之戀|文史宴

影視作品中的萬貴妃

對於萬氏來說,她沒有芙蓉姐姐、羅玉鳳那種「雞立鶴群、捨我其誰」的心態,她更不想讓藝術家羅丹發出「美往往令人乏味,丑卻有無限可能」的感慨,她就想老老實實伺候孫太后,既然孫太后讓他服侍皇太子,那就任勞任怨、認真負責。所以,萬氏日後的專寵也與她認真做事息息相關。

從二歲童蒙稚子,到十七歲君臨天下,成化帝從萬氏身上得到的首先是無私的母愛,然後是成熟女性的溫馨,乃至全部感情的寄託。由於年齡相差懸殊,立萬氏為皇后絕對不可能,孫太后尚在,萬氏哪怕流露出一絲的非分之想,估計兩個人就是苦命鴛鴦了。

孫太后死的時候,朱見深15歲,萬貞兒32歲,兩個人感情的小火苗估計就在這個時候發展成了燎原之勢。當年孫太后纏著明宣宗廢掉胡皇后,如今自己親手培養了廢掉吳後的萬妃,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成化廢吳後以後,改立王氏為後,王后隱忍有加,即便成化不曾恩寵,但王后依然盡心儘力,成化得病,她悉心照料,司禮監不允許探視,她也不發牢騷。萬氏面對這樣一位對手,竟然找不到毛病。後來,萬氏也累了,就乾脆對名分之事不再期望了。

少年天子與中年大媽的傾城之戀|文史宴

萬貴妃與成化帝

既然萬氏並不傾國傾城,卻能俘虜成化帝,不僅朝堂上,就是底層的販夫走卒也非常不理解。首先發難,還帶著一絲好奇的是成化帝的生母周太后:「彼有何美,而承恩多?

周太后恐怕也有一絲妒忌成分,想當初她在後宮佳麗中削尖了腦袋才有今日,怎麼這樣一個女人竟然不費吹灰之力,就達到了自己不曾有的高度,莫非真的是「野百合也有春天?」成化回答:「彼撫摩,吾心安,不在貌也。」成化說自己有疝疾,「非妃撫摩不安」,這恐怕是實情,也包含對萬氏的歉疚。

而能讓成化帝感到歉疚,恐怕也與萬氏懂得進退,人情達練有關,「妃亦機警善迎合上意,且籠絡群下」。成化每次出遊,「妃戎服前驅」。看來,萬氏除了善於處理關係外,還能讓成化得到許多新鮮感。

成化對於萬氏的複雜感情,導致了一系列的弊政,這些弊政不能完全歸罪於萬氏,但也不能說沒有關係。

好在後宮對成化的心理逐漸了解,不再鬧騰,也使得他免去了許多尷尬。那位被廢的吳後,在日後撫養了弘治帝,也算是報了對萬氏的一箭之仇。

太后之爭

3

成化的妃嬪們不鬧了,老娘周太后卻出來發難了。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成化這位官中長官也遭遇了此種尷尬。

少年天子與中年大媽的傾城之戀|文史宴

周太后

周太后是昌平農家女,英宗郊外狩獵,逐兔入其家,家人倉皇躲避,對這種陣仗,年僅十歲的周太后卻很鎮定,英宗甚異之,就把他帶入宮中。

周太后出身於農家,缺乏教養,在生下朱見深後,母以子貴,恃寵而驕,要求英宗立自己為皇后,被英宗臭罵一頓,說她「有子驕人」。所以,英宗死前,囑咐見深,要錢後與自己合葬,就是擔心周后發難。

說到錢皇后,可以說有明一朝最為賢德的皇后。錢後的父親因為錢後,被封為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英宗覺得錢後家族卑微,況且按照慣例,女為皇后,父當封爵。

但這些,都被錢皇后婉言謝絕。英宗北狩,錢皇后又傾其所有資助營救,日日以淚洗面,一腿致殘,一目失明。英宗南歸被幽禁,錢後日日相伴不離左右,待到英宗複位,錢後還能待景泰帝的皇后汪氏如至親妯娌。

少年天子與中年大媽的傾城之戀|文史宴

錢太后

但錢皇后一生未曾生育,英宗對她,尊重之外還有憐惜,所以才下詔讓錢後百年之後與他合葬。

不出英宗所料,成化帝甫一登基,便遇到了麻煩。成化帝照例,必須給父親的遺孀上尊號,假如見深本人是錢皇后所生,就不存在任何問題,偏偏自己是庶出。所以新君,除了給自己的生母上尊號,還得給錢皇后上尊號。

如何給兩位太后上尊號,這就不是內閣與禮部的決定了,他們只能議,不能決,所以這事情還得成化帝自己拿主意。

內閣接到成化議尊號的旨意,還未開始,中官夏時便到了,夏時認為,周氏作為皇帝的生母,應該獨得太后的尊號,錢後久病且無子,不足以母儀天下,不能稱太后。

內閣中李賢、陳文、彭時心裡雪亮,這其實是周氏的試探。顧命大臣李賢得英宗親口囑託,又深知錢皇后的賢德,堅決反對周皇貴妃的主張:「先帝遺詔已定,怎能隨意更改!」大學士彭時也立即表態支持李賢:「列祖列宗與天地神靈在上,皇上既以孝治人,豈有尊生母不尊嫡母。

李賢拿英宗遺詔說事,彭時以聖賢之道力爭,假設朝廷法度從太后開始破壞,有什麼理由讓萬民折服?過了一會兒,夏時又傳出貴妃的旨意說:「子為皇帝,母應為皇太后,豈有沒有兒子而稱皇太后的?宣德年間有過慣例。

李賢臉色都變了,看著彭時。彭時說:「今日之事與宣德年間的不同。胡皇后上表讓位,退居別宮,所以在正統初年沒有給她加尊。現在名分固在,怎能相比?」夏時說:「如此你們何不起草讓位的表文?」彭時說:「先帝在世時沒有實行,現在誰敢起草?如果做人臣的曲意順從,那將是萬世罪人。

夏時厲聲警告他們。彭時拱手向天說:「太祖、太宗神靈在上,誰敢有二心?錢皇后無子,臣能謀到什麼利益而為她爭?臣所以不忍沉默,不過是想保全皇上聖德而已。如果皇上推大孝之心,則兩宮並尊為太后為宜。」李賢也極力這麼說。這意見才定了下來。

到上寶冊時,彭時說:「兩宮同稱太后則沒有分別,錢太后宜加兩個字,以便稱呼。」於是尊她為慈懿皇太后,周貴妃為皇太后。過了幾天,宦官覃包到內閣說:「皇上的意思本也是這樣,但迫於太后,不敢做主,如果不是二公力爭,幾乎誤了大事。」之前閣臣陳文沉默不語,聽了覃包的話後,他很慚愧。

成化帝在這件事情上,還是比較有清醒認識的,內閣中尤其是彭時,人品正直,況且是據理力爭,宦官當然不是對手,陳文本來也是口才極佳,但在這件事上,片言不語,成化明白日後還需倚重彭時,禮成之後,彭時升為吏部右侍郎,兼學士,同掌講經筵事務。

議尊號的風波雖然平息,但周太后還是非常不安分的。在成化廢后這件事情上,錢太后是反對的,周太后也覺得吳氏「並無大錯」,可周太后的態度頗值得玩味,可能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默許成化廢后。這樣一來,成化也對錢太后有了芥蒂。

隨著錢太后的過世,周太后認為在尊號上壓過錢太后的機會來了。這時候,李賢、陳文都已過世,接任首輔的就是彭時,對於彭時這位大公無私的首輔,周太后也算得知難而進了,為了名分,不惜再次面對彭時。

少年天子與中年大媽的傾城之戀|文史宴

英宗陵寢

錢太后去世,周太后不願錢太后與英宗合葬,成化命太監夏時與懷恩召集輔臣,商議錢太后的喪葬事宜。彭時首先進言:「錢太后與先帝合葬裕陵,神主祔入太廟,這是先帝的遺願,早已定了的事,還有什麼可議的?」次日,成化再召彭時等重議此事,彭時仍堅持前議。

成化說:「朕難道不知道你說的這些嗎?朕只是擔心錢太后一旦入葬,就會使母后(周太后)難與先帝合葬。」彭時回答:「皇上對兩宮太后都非常孝順,聖德廣為傳聞。合乎禮儀,便能成全孝義之名。」內閣重臣商輅及大學士劉定之也相繼勸說成化。

成化說:「卿等所言,固是正理,但聖母在上,事有窒礙,朕屢請命,未蒙俞允。朕平昔孝奉兩宮如一,若因此違忤致有他虞,豈淂為孝?今當於裕陵左右擇吉地安葬,崇奉如禮,庶幾兩全。卿等其體朕意。

這個話的語氣帶著請求,其實是求援,在這個問題上成化不堪其擾,又進退兩難,沒有主意,只能向大臣問計。彭時向成化建議:「可以將錢太后葬於先帝之左,虛右位以待周太后將來。

彭時與商輅、劉定之之後又聯名上疏說:

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宮,陛下尊她為太后,下詔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婦之倫,陛下盡母子之愛,都得大義。現在太后梓宮應當合葬裕陵,她的神主應當附祭太廟,這是無可更改之禮。近來聽說要另擇地埋葬太后,臣等實是心懷疑懼。我們私下以為陛下之所以遲疑,是因為考慮到當今皇太后萬壽之後,應當與先帝同尊,因此擔心二後並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漢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呂后仍附祭長陵。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劉後仍附祭太廟。現在如果陵廟之制稍有不合適,則會有背前人之美,受後人譏笑。

吏部尚書李秉、禮部尚書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錢太后與英宗合葬。成化仍擔心違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後更發出為錢太后另擇葬地的諭旨。

姚夔等兩百餘名朝臣一起伏在文華門哭請,成化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叩頭拒命,聲言:「不得錢太后合葬旨意,絕不敢退下。」自巳時(上午九點至十一點)跪至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成化與周太后無可奈何,這才聽從了彭時等人的建議。

成化帝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可以說最能看出他缺乏一種獨斷的能力。如果是要遵從英宗遺詔,完全可以聯合群臣,讓周太后不再有非分之想;如果要為自己母親爭一口氣,那麼就要對群臣進行分化拉攏,這個難度更大,也更考驗一個人君的素養。

成化的舉動卻有點想推脫責任,反覆討論,使得自己生母的爭位之心暴露在天下人面前,後期甚至有求助群臣的做法。但成化倚重的大臣彭時、商輅等人俱是一時之選,不僅才能出眾,品性也端正,成化不得獨斷的原因也在於此刻,北疆邊患,內地民變,需要彭時等人運籌帷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事實證明,彭時絕對是不負期望,在之前的平定滿俊叛亂中,他拒絕了撫寧侯朱永的刁難,專任項忠,項忠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還是剋期平定了叛亂。

然而不甘心的周太后終於還是搗成了鬼。由於當初為英宗建陵時沒有預留皇后合葬的位置,因此必須為合葬的錢太后以及未來合葬的周太后重新營建下葬墓穴,再從地下打通通向英宗墓室的隧道。在建墓穴的時候,周太后暗中授意經辦此事的太監,將錢太后墓穴的那條隧道故意挖錯,不但與英宗墓室方向錯開足足數丈之遠,而且在中途就把隧道堵住。

而留給周太后的石穴則剛好相反,有一道寬敞且直通英宗墓室的隧道。除此之外,在皇宮內供奉歷代帝後神位的奉先殿內,周太后也不允許在英宗身邊擺放錢太后的牌位畫像。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三月,周太后老病而死,謚「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承聖睿皇后」。這時的皇帝已經是她的孫子孝宗朱佑樘。

周太后雖然為了取代錢太后在英宗身邊的地位而出盡損招,但在照料孫子方面她還是非常盡心的。孝宗感激祖母的呵護,為周太皇太后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將她合葬英宗裕陵。

在檢閱裕陵地圖時,孝宗驚訝地發現了裕陵地下的隧道隱情。他將此事告知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打算為錢太后打通隧道。並決定將周太后的牌位畫像和自己母親紀太后的牌位畫像一起別祀於奉慈殿,而不是與英宗共祔太廟。

周皇貴妃一生都在為爭取英宗的專寵而費盡心機,最終卻仍然沒有達到身後與丈夫一起共享子孫香火的目的。然而明孝宗打通錢太后墓穴隧道的想法,最終也因欽天監和陰陽師都認為會影響風水而不得不作罷。

「生同衾,死同穴」,英宗至死不忘的諾言,終於就這樣化成了泡影。只有在兒孫祭祀太廟的時候,他的靈魂才能發現陪在身邊的錢皇后。

外戚是非

4

成化朝,最有勢力的外戚無非兩家:生母周太后及寵妃萬貴妃。

先說周太后,本身就不是特別安分的人,自私自利的本性在前文中已經多有敘述。周氏一族在英宗在位的時候沒有特別過分舉動,一者先前有更加有主見的孫太后,二來英宗也比憲宗性格強勢。

當憲宗即位後,周氏成了太后,太后的族人就開始蠢蠢欲動了。成化即位時,周太后的父親周能已死,長子也就是周太后的長弟周壽繼承了父親錦衣衛千戶之職,旋即升為左軍都督府指揮僉事,成化三年進同知,封為慶雲伯,成化十七年,晉封慶雲侯;次子周彧也被封都督同知,成化二十一年封長寧伯。

周太后還有一個最小的弟弟叫周吉祥,早年雲遊,杳無音信,直到周后夢見珈藍菩薩來訪,告知吉祥所在,雖然找到了吉祥,但他並不打算還俗受爵,堅持回報國寺侍奉佛祖。成化即位,對這位舅舅並沒有忘記,除了重修報國寺,還改名叫慈仁寺,又賜莊田數百頃。

少年天子與中年大媽的傾城之戀|文史宴

成化帝的日常

周太后的兩個弟弟卻不像這位小弟一樣清心寡欲,反而貪得無厭,周壽在剛剛繼承父親職位時,就乞賜直隸河間等縣良田四百四十八頃。成化帝自然會答應他們的請求。

由於當時宦官、外戚及寺觀侵佔良田習以為常,而外戚照例得賜一份良田,既是皇家恩典,也可當做薪俸的補充。在當時,成化爽快的答應,也沒有朝臣提出反對。

但問題在於皇親國戚、達官貴族、和尚道士侵佔田地太多,勢必會使大量的農民破產,農民一旦失去土地,就會逃荒,導致田地荒蕪,朝廷的稅收來源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事態嚴重的狀況下,很多會形成民變。

成化四年三月,戶科左給事中丘弘上疏:

固國本在於厚民生,厚民生在於抑兼并,切惟洪武、永樂年間,北直隸、山東地方土廣人稀,太祖、太宗屢渙綸音,許民儘力耕種,永不起科,蓋欲地辟民聚,以壯基圖,聖慮神謨深且遠矣!

洪武帝起自底層,了解普通百姓生存不易,因此曾詔令「額外墾荒者永不起科」,是為「永不起科令」。所謂「永不起科」,系指永不徵收賦稅。

事實上,明代「永不起科令」並未能「」。而大量被破壞肇事於成化朝。丘弘在奏疏中指出,隨著朝廷統治的穩固:

何近年權豪勢要專利病民,或稱為退灘,或指為空地,往往朦朧奏請。……雖皇上天地之量,不咈其請,然群下溪壑之欲,必至無厭。承行者受其囑託,雖知非所當得,略無執辨之詞;勘報者畏其權勢,雖明知有租稅,亦作空閑之數。原其所由,是皆無籍之徒,竊以投獻而漁獵其中,奸狡者投為管業而囊橐其內之所致也。況地逾百頃,古者百家之產也,豈可徇一人之嗜好而奪百姓之恆產哉。伏望陛下均天地育物之心,厚民生衣食之本,收回前命,還給下民。仍敕該部痛革前弊,永以重法,庶幾警懼,民得聊生。

文中除了寫到權貴侵佔農民田地的情形,還善意得提醒了這個形勢下去,朝廷的稅收來源也會減少。成化新君登位,也想有一番作為,丘弘的奏疏句句在理,他抖擻精神,下詔「繼今凡有求者,一切不許,著為令。」

戶部看到皇帝的詔書也是一驚,他們也早就想整頓,既然有皇帝撐腰,就開始核查,但遇到有權勢的外戚與宦官仍然會繞著走,那些沒有庇護的寺院道觀,就成了目標。饒是如此,這些舉措還是被認為皇帝興利除弊決心的體現。

這道詔令三月十四發出,墨跡還未乾,在四月初一就詔賜周壽順天府涿州莊田六十三餘頃。時方下詔禁求莊田,成化為了自圓其說,以周壽為皇太后之弟,雖冒禁以請,亦「不得已與之」,只是說了一句下「不為例」。

事實證明,過後還是言行不一,沒有停止賜予。權貴將納租稅的熟地指為「空地」、「退灘」地而加以奏討,名為奏討,實則強佔。國家的田土成為勛戚、中官的家業,稅糧自然而然大量流失,為他們所侵吞。國家的收入受到損失,百姓遭受更為殘酷的經濟剝削。

大舅的要求滿足了,在成化下不為例的嚴厲語氣中,他這一輩子倒是沒再有類似舉動了。但是二舅又來了,周彧奏討武強、武邑二縣的六百頃空閑土地,成化當然同意,但還是派戶部核查。

戶部主事戴玉準備例行公事,他和巡按御史黎福去現場視察,好在戴玉非常認真,他發現周彧奏討的田地全是有主的良田,而且田裡「風吹麥浪」,這絕對是個豐收年,無怪乎周彧著急得奏討。

戴玉秉公辦事,查出了偷漏的田地七十四頃,便回奏皇帝事實,並且說明周彧強要,也只能給這偷漏的七十四頃。周彧自然拿戶部和都察院沒辦法,但他懂得「欺軟怕硬,」聯合周太后去向成化帝施壓,成化無奈,只好派刑部郎中彭韶和監察御史季琮再去視察。

彭韶日後是弘治名臣,自然是幹吏,他到武強、武邑轉了一圈,先將偷稅的農戶召來,一頓痛罵,要求克日交齊欠稅,然後還把周彧的管家叫來訓斥一番,並且警告周彧,要上疏奏他欺君之罪。彭韶回朝,卻自劾:

真定田,自祖宗時許民墾種,即為恆產,除租賦以勸力農。功臣、戚里家與國咸休,豈當與民爭尺寸地。臣誠不忍奪小民衣食,附益貴戚,請伏奉使無狀罪。

這個情形,成化帝完全沒有想到,不禁擊節喝彩。但是老娘和舅舅那裡也要有個交待,一方面下詔斥責彭韶「邀名方命,眛於大體」,讓錦衣衛將二人逮捕治罪;另一方面拒絕了周彧的請乞。

或許錦衣衛也有良知,更或者成化授意,彭韶二人在獄中沒吃什麼苦頭,等到科道官員一起上疏營救,成化馬上順水推舟,放了二人。憲宗之子孝宗即位後,二周竟然與孝宗張皇后兄張延齡爭田,成為一時醜聞。

從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成化不算英明,也不算昏庸,更不算殘暴,他總是想努力協調好各種關係,這種性格恐怕也潛移默化影響了日後的弘治帝。

對比周太后家族,萬貴妃家族更加懂得生財之道。萬貴妃的父親就叫萬貴,好姓也是好名,萬貴本是縣裡的小吏,人情練達。

他看到女兒一直未能被封為皇后,朝野對萬貴妃也不滿意,而自己的官職卻因為女兒一直不斷上升,他經常很憂慮,「吾起掾吏,編尺伍,蒙天子恩,備戚屬,子姓皆得官。福過禍生,未知所終矣。」

萬貴的三個兒子:萬喜、萬通、萬達(再次感嘆,好姓加好名,假如還有一個兒子應該叫萬全),從小受苦,有了萬貴妃這層關係,過去的自卑轉化為變態的自尊,只要是皇帝賞賜,到手就揮霍一空,萬貴告誡他們:「官所賜,皆著籍,他日復宣索,汝曹將重得罪。」

他們才不理會迂腐的老爹,萬貴死後,三人俱被授予錦衣衛的官職,三人利用職權,搭夥做生意,尤其萬通,早年棄農從商,頗懂得經營之道,萬通從各地定製奇珍異物,運往北京,進獻給皇帝和后妃。

太監韋興、梁芳便以內庫存銀支付物價,收取回扣。這種生意自然是一本萬利,都是用皇帝的錢,誰也不心疼,不計較。萬通似乎懂得一點點金融知識,甚至用皇帝的錢掙皇帝的錢,成化賜給萬通兩淮余鹽五千引,當時灶戶賣給鹽司一引余鹽,給工本米一石,商人納銀三至四錢,可支鹽一引。

市場價則是這個數字的三至五倍,每引獲利白銀一兩,或米四石,萬通一次即獲得官本五千兩或米兩萬石。他將鹽引兌換成白銀,購成玩物,再賣給皇帝,可以說一本萬利。

周氏兄弟是從為自己爭利的目的出發,與民爭利;萬氏兄弟則是直接將國家財富據為己有,影響更大更惡劣。

就在成化賜給萬通鹽引之時,王皇后的母親段氏也請賜兩淮官鹽兩萬引,作為生活補貼。英宗朝的錢皇后賢良淑德,不肯給自己父親爭爵位,贏得美名,害苦了後人,王皇后也不好意思爭取什麼。王皇后的父親比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聲名不錯,他的幾個兒子也繼承了乃父作風。

不爭不代表不想爭,男人不好出頭,女人不要面子。面對這位岳母,成化自然應允,萬貴妃和段氏年齡雖然相仿,輩分卻低一輩,也不好意思發難。

成化與萬貴妃都明白,老太太未必真需要這兩萬鹽引,其實是想給女兒爭個面子,連貴妃的弟弟都得了五千鹽引,我是皇后的母親,要兩萬怎麼了?成化雖然冷落王皇后,但不能冷落岳母,只得命令戶部照給。

儘管王家潔身自好,但還是不能約束或者根本就是默許家奴行兇。靜海縣縣民甚至到北京狀告王皇后的兄弟侵犯民田,成化派戶部郎中張禎叔按察巡視,張禎叔將結果報到戶部,六科給事中王坦便發表意見:

而今王源受賜之地其初只有二十七頃,四至分明,版冊可考,但其令家奴劃大範圍,吞占民田達一千二百二十頃,其中可耕者三者六十六頃,中多貧民開墾成熟之地,乞令退還多佔之地。

成化應允,除了王家受賜的二十七頃田地,其餘的官田歸官、民田歸民,並且杖責王氏家奴首惡二人各五十,遣送原籍當差,並且再次讓戶部下詔禁止侵佔民田。經過這次教訓,王氏家族是沒再出亂子,但侵佔民田的風氣屢禁不止,日後也成為了明朝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葉淇變法——明朝滅亡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文史宴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