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 湘西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遺址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 | 湘西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遺址
老司城祖司殿。 彭德忠/攝
老司城遺址位於永順縣城以東靈溪河畔,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權的司治所在地,是土司時期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彭氏土司政權始建於後梁開平四年(910年),鼎盛時期轄20州,範圍涉及湘鄂黔渝等省市邊區,止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歸流,歷經五代、宋、元、明、清,歷時818年,歷經28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
接官橋。彭德忠/攝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 彭瑊成為南楚辰州刺史,瑊子彭士愁任辰州治下溪州刺史。彭氏土司寬以待人,深受到溪州人民擁戴,得以世襲,管理20個州(地域基本為今天的湘鄂渝黔邊區),司治原立於今古丈會溪坪,後遷於弄塔。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土知州彭福石寵(彭福石沖)將司治遷到了靈溪的福石郡,即今老司城。老司城本名福石城,是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至清雍正六年(1724年)永順彭氏土司古都,亦稱司城、老司城。分內羅城、外羅城,有縱橫交錯的八街十巷,人戶稠密,市店興隆,史書有"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鎮,萬里之邊城"的記載。遺址現存的大部分建築都為明代所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永順土司彭肇槐將司治遷到靈溪河上游的顆砂鄉,稱為新司城。清雍正六年(1728年),永順土司彭肇槐自動獻土,帶著子孫離開湖南湘西,回江西祖籍,延續了818年的永順土司政權宣告結束。老司城現存地面文物有祖師殿、彭氏宗祠、子孫永享牌坊等。
老司城老街。王 芳/攝
祖師殿位於老司城太平南麓,始建於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重建於明代。正殿柱大數圍,上架木枋處無斧鑿痕迹,佔地580多平方米,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長17.5米,寬13米,高20米,全木材結構,用34根大柱支撐屋頂。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擺手堂遺址。王 芳/攝
彭氏宗祠又稱土王祠,是土司宗族祠堂,為明代萬曆九年(公元1591年)第24代土司彭元錦所建。原祠內供有歷代土王牌位、歷代土司制定的三綱五常法典和彭氏族譜。現僅存十八尊土王雕像。祠堂前還有三棵古老的桂花樹。
守護神殿。王 芳/攝
子孫永享牌坊高4米,寬7米,青石製成。原為三門四柱,現仍存中門,頂部葫蘆裝飾。翼南牌坊位於司城南面紫金山和若雲書院的雅草坪,始建於明嘉靖年間,上刻「子孫永享」四字,係為表彰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有功而立。
雄獅報鍾。彭德忠/攝
1995年至2012年,文物考古部門先後5次對老司城及外圍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老司城遺址總面積25平方千米,城區面積25萬平方米,地表上保留了體積龐大的城牆和建築。老司城選擇在一個偏僻貧瘠的山區,主要出於軍事上的目的。自然環境構成了堅固的防禦,環繞著城址,又有一系列險峻的軍事關隘和防禦設施。城址包括宮殿區、衙署區、街巷區、墓葬區、宗教區、苑墅區等幾個部分。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遺址,是中國古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物化載體,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9月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錄。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湖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第48處世界遺產。
來 源:《湘西工作》
編 輯: 覃 勛
TAG:湘西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