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腳踩大地 繪美麗鄉村

腳踩大地 繪美麗鄉村

【藝海擷英】

光明日報記者 田呢

腳踩堅實大地,描繪美麗家園,這是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組織美術家廣泛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初衷,也是藝術家們展現中國精神,追尋中國夢的路徑。近日,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舉辦的2018「中國精神·中國夢——美麗鄉村行寫生採風作品展」上,展出國畫、油畫、水彩畫共計87件作品,從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美術家在行走中貼近了百姓生活,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勾勒出我國新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刻畫出新時代一個個鮮活的新農民形象,展現出一幅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動人畫卷。

木岱坑村口(水彩畫) 駱獻躍

自2017年10月起,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組織全國80餘位知名美術家,先後走進浙江麗水、雲南勐臘等地區,深入基層、深入生活,記錄民俗風情,感知時代變遷,展現社會發展新風貌和祖國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突出成績。

古堰畫鄉位於麗水市蓮都區,這裡有麗質天成又大氣磅礴的水鄉景色。美術家們分批抵達,沿甌江而下,遍覽畫鄉美景,在寫生採風中胸懷自然,納造化於腕底,力圖創作出描繪秀美山川和淳樸村民的精品力作。美術家謝麟認為,這種寫生創作已不僅僅局限於寫實,更促使藝術家發現自身的藝術風格,總結自己的藝術表現方式。

傣族園老人(中國畫) 孫維國

青山看不厭,綠水趣何長。古堰畫鄉以堰聞名、以畫為魂、以生態為根。穿行於溪頭岸畔或是青石小巷,藝術家們在田間地頭尋找著靈感,畫鄉的古韻新貌躍然紙上。孫綱的油畫《春暖甌江》、駱獻躍的水彩畫《木岱坑村口》、李江峰的油畫《太陽出來了》通過不同題材和不同表現方式歌頌青山綠水,記錄風俗民情。美術家們被這裡的民風深深打動:鮮花栽在門前,家家戶戶都用心裝點著寸土。

輔導員(中國畫) 黃駿

多年來,古堰畫鄉注重傳統文化保護和新建開發的傳承,完好保留了古鎮的生活氣息,是當今中國鄉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成功範例。古建築群隨山坡就勢而建,黑瓦泥牆,挑檐斗拱,掩映在一片蒼翠中。畫家們置身其中,「所見皆成畫,人在畫中游」。他們將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與自然造物相結合,揮灑著飽含中國精神的時代力量。蘇州國畫院院長劉佳表示,藝術家的感受和描繪對象的轉變都要在寫生中解決,麗水極大激發了美術家的創作熱情。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感慨,這種深入生活的寫生對藝術家尤為重要,不僅是創作的靈感之源,同時也是檢驗學習傳統和推動美術創作創新的方式。在古老的祠堂中,美術家們和村民同吃一鍋飯,拉手話家常,體會著生活的真諦。

勐臘縣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東南部,民族風情濃郁,歷史文化悠久。美術家們身處參天蔽日的熱帶雨林,滿眼儘是潺潺流水、婆娑樹影。他們採擷第一手的創作素材,讓勐臘地區的美景在紙間煥發出新的生機。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梁明認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畫家必修的課程。因勐臘地區氣候濕潤,他在創作中嘗試了用水技法上的突破。

春雨下南山(中國畫) 謝青

勐臘寫生之一(中國畫)王乘

地域性文化中的獨特審美賦予了勐臘當地少數民族人民特色鮮明的精神氣質。其視覺呈現也為人物畫家在藝術創作上帶來新的啟發。孫維國的《傣族園老人》、譚乃麟的《哈尼族小姑娘》惟妙惟肖,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藝術研究創作中心畫家趙建軍表示,隨著在寫生採風中與當地人逐漸熟悉,彼此的默契會讓創作更加流暢。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切身體驗新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推動了美術家們更好地積累素材和深化創作。畫家們紛紛表示,令人耳目一新的獨特風貌,啟發了他們在寫生中充分發揮主觀感受。無論是人物、花鳥還是建築等不同題材,畫家們都力求在表現層面的真實客觀與美學創新上實現平衡與統一。

寫生是踐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重要途徑。在採風過程中,藝術家充分體現出「走進去」的覺悟,「融進去」的情懷和「沉下來」的恆心,寫生採風不僅實現了藝術家對自身藝術風格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在繪畫創作中反映社會新貌和時代精神,表現出最真切的時代變遷。

離開了生活的藝術創作,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里表示,中國美協將繼續大力提倡、精心組織深入生活採風寫生活動,研究探索符合美術特點和新的時代條件的途徑和辦法,使「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結出碩果,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在藝術高原上鑄就藝術高峰,讓美術創作在中國精神的感召下不斷向前。

《光明日報》( 2018年06月10日 0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建立天鵝洲國家公園 助力長江生態保護
讀心:神經技術的進展和潛在危險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