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美食的故事,涮羊肉原來和忽必烈有關,最後一道很少人吃過
中國人對吃特別講究,講究色香味俱全,因此也形成了悠久的八大菜系。然而在中國的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名人與飲食之間的傳說故事。名人也是人,和普通人—樣要食人間煙火。但由於名人身份不同,所以名人和飲食之間便有了許多說不完、道不盡的趣聞軼事 。
涮羊肉
「涮羊肉」是名特風味,但能流傳下來卻和忽必烈有關。傳說當年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征途中,人困馬乏飢腸轆轆,他猛想起家鄉草原上美味「清燉羊肉」,隨軍廚師馬上宰羊剔肉,不料敵情突發,做「燉羊肉」來不及了,廚師知道忽必烈性情暴躁,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放點調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飢不擇食,吃完後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還朝後命廚師如法炮製,並建議放了許多佐料,群臣吃後讚不絕口。忽必烈賜名「涮羊肉」。幾經流傳,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北方的佳肴。
西施舌
西施舌是我國東南一帶比較流行的海味。其實,「西施舌」是一種學名叫沙蛤的蛤蜊科動物烹制而成的。為什麼叫「西施舌」呢?傳說西施幫助越王勾踐消滅了吳國,勾踐的妻子怕西施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暗中讓人在西施的背上綁上石頭,將她沉入江底。西施死後,化為這種類似人舌海蚌,在沿海的泥沙中,期待有人找到她,就吐出丁香小舌,期待有人聽她盡訴冤情。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是「西施舌」鮮美的味道確實令人難忘。上世紀30年代郁達夫在福建時,便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的一道「神品」。
曹操雞
相傳曹操屯兵廬州逍遙津時,因操勞過度,卧床不起。一日,廚師按醫生囑咐在雞內添加中藥,烹製成葯膳雞。沒想到曹操食後病情竟然日趨好轉,以後常常要吃這種葯膳雞。因此這道「曹操雞」就廣為流傳了。曹操雞將仔雞宰殺整型、塗蜜油炸後,經配料鹵煮入味,直燜至酥爛,肉骨脫離而成。出鍋成品,色澤紅潤,香氣濃郁,皮脆油亮,造型美觀。吃時抖腿掉肉,骨酥肉爛,食後余香滿口。
李鴻章雜碎
1896年,李鴻章以參加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為契機,周遊歐美諸國。到美國後,李鴻章請美國的客人吃飯。沒想到,客人的胃口不錯,很快就把桌子上的菜吃了個乾乾淨淨。李鴻章一看,趕緊讓廚師做幾個新菜。可是,廚房裡已經沒有什麼材料了。李鴻章靈機一動,就讓廚師把之前剩下的各種菜搞在一起,來個亂燉大雜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等廚師把這個菜端上後,美國客人讚不絕口。李鴻章聽不懂,但能看懂表情,於是笑著附和:嗯,好吃,好吃。美國人也聽不懂漢語啊,就以為是「Hotch-potch」。而「Hotch-potch」的意思,就是雜碎。因為是和李鴻章有關,所以又叫李鴻章雜碎。如此一來,以訛傳訛,這道大雜燴的菜,就成了「李鴻章雜碎」。但是據考證,這道菜並不是傳統中國菜,而是一道偽中國菜,因此這道菜在國外常見,在國內並不常見,所以,吃過這道菜的人少之又少。
如今這些名人創立飲食的風俗一直流傳在民間,人們在品嘗這些佳肴的時候,可以談談這些名人的飲食趣聞,別有一番滋味。
※大元帝國的設計師竟然是一漢人,他比諸葛亮和劉伯溫還能掐會算
※蒙古帝國前期戰無不勝,為啥元朝兩次打日本,兩次打安南都失敗?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