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在宋朝只當了個樞密副使,為何卻能做到在後世千古揚名

此人在宋朝只當了個樞密副使,為何卻能做到在後世千古揚名

這個人是包拯。

包拯的官當得不是很大,他最高的職位就是樞密副使,相當于軍委副主席。軍委副主席的官看起來很嚇人,但是,咱們看看宋朝當過這個官的人多得數不過來,有幾個能被我們記住呢?這樣一想,包拯確實就很了不起。

(包拯)

包拯的名氣為什麼那麼大?這當然得力於《三俠五義》《龍圖公案》這樣的演義小說,以及各種各樣多如牛毛的評書、戲劇、圖書、電視電影。正是這些普及率非常高的藝術形式,讓包拯在中國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

雖說小說戲劇是後世的藝術加工,甚至其審案的本領有些誇大,其可以審斷鬼神案子的說法,更是有些把包拯神話。不過,包拯真實人生中所體現出來的那些閃光的東西,確實也是非常值得頌揚的。

一是「孝」。「孝」在古代禮治社會是立身之本,包拯對父母非常孝道。他考中進士以後,先是去建昌縣當知縣,相當於縣長。後來,為了照顧父母,他請求改任和州的監稅,相當於一個州的稅務局長。官職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了,但他不在乎。後來更是辭官回家,專心侍奉父母。處級官不當了,回家照顧父母,現在有沒有一個人能辦到?包拯直到父母都去世了,才再次出來當官。

(擔任端州知府,圖取其意)

二是「廉」。慶曆元年(1041年),包拯擔任端州知府。端州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特產——端硯。只要在這裡來當官的,都會利用這個優勢,拿這種端硯去送人,搞關係。或者自己收集一些端硯,聚斂財富。但是,包拯在端州當了三年知府,除了朝廷要求上貢的,他沒有拿過一塊端硯送人搞關係,也沒有帶一塊端硯回家。

三是「直」。包拯在上調中央,擔任監察御史的時候,當時,宋仁宗有個很寵愛的張貴妃,不斷給宋仁宗吹枕頭風,請求宋仁宗任命她伯父張堯佐為三司使。這是一個僅次於副宰相的大官。因為張堯佐沒什麼本事,包拯上書反對。宋仁宗沒法,改為讓他擔任宣徽南院使、淮康軍節度使、景靈宮使、同群牧制置使等一大堆官職。雖是一大堆,但都是閑官。包拯又上書反對。指斥張堯佐是「清朝之穢污,白晝之魑魅」,抨擊仁宗「失道敗德」。宋仁宗只得免去張堯佐這些官職。不過過了一段時間,宋仁宗免不過張貴妃的哭鬧,又再把張堯佐任命為宣徽使,只有一個閑官。但包拯卻並不就算了,再次到宋仁宗面前據理力爭,甚至口水都噴到宋仁宗臉上了。宋仁宗回宮後,張貴妃跑過來問情況。宋仁宗發火道:「你就知道天天說什麼宣徽使,你不知道朝中還有個包御史嗎?」

(慶曆新政)

四是「公」。宋朝的文人,是喜歡搞圈子的。從范仲淹發起的慶曆新政開始,文人就起朋黨。比如說改革派和保守派,比如說洛黨和蜀黨,比如說熙寧黨人和元祐黨人。為此,歐陽修還專門寫了一篇《朋黨論》的文章,認為「好人」結成朋黨,是可以的。但是,歐陽修忽略了一個問題,「好人」還是「壞人」,有標準嗎?

包拯就不搞圈子。比如說,慶曆新政開始的時候,改革派和保守派進行著殊死搏鬥。包拯先沒有發聲。後來上書批評范仲淹的人事改革,認為范仲淹派往各路的按察使權力過大,缺乏監督,會造成新的腐敗。包拯一開口,讓保守派歡欣鼓舞,認為包拯在支持他們。可後來,當改革派失敗的時候,包拯又上書,反對取消「精貢舉」的新政,認為這項制度對於選拔天下有用之才非常有用。顯然,包拯是不結朋黨,他公正無私,只相信自己的眼光。

這樣的一個包拯,在歷史上能不千古傳名嗎?

(參考資料:《宋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這個錦衣衛當完三公當三孤,打死大臣,扳倒宰相,最後得善終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