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何很少有皇帝被毒死?末代皇帝溥儀:答案就在御膳房!
如果要問:弄死皇帝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什麼?很多人的答案應該都是:下毒。但偏偏在中國歷史上,除去被當權者毒死的傀儡皇帝,真正被毒死的皇帝僅有幾例。
《資治通鑒·晉紀八》記載,公元307年,晉惠帝司馬衷就是被毒死的。因為智商低下,加上貪吃,史載:司馬衷被東海王司馬越在餅中下毒毒死。
司馬衷
隋末唐初趙毅所著的《大業略記》記載: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在病榻上,被兒子楊廣餵食毒藥殺害。
翻閱史冊不難發現,雖然歷史上有被毒死的皇帝,但真正掌權皇帝被毒死的記載,卻並無一例。這背後的原因,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里給出了答案,原來,一切的玄機都在御膳房中。
慈禧用膳
溥儀曾在《我的前半生》中是這樣描述他的飲食生活的:
「皇帝吃飯,另有一套語言,是絕對不準別人說錯的。皇帝吃飯,叫「進膳」;皇帝吃的飯菜,叫「御膳」;給皇帝造飯做菜的廚師,叫「御廚」;給皇帝開飯,叫「傳膳」;專門為皇帝服務的廚房,叫「御膳房」。在皇宮裡,除了御膳房,還有壽膳房、上膳房、貴膳房、香膳房、喜膳房、收碎房等,雖然都是廚房,卻分三六九等,等級森嚴。」
可見,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皇帝的吃飯問題,是等同於國家機要一般的存在。不僅容不得半點馬虎,還有諸多常人無法想像的繁瑣,當然,更重要的還是飲食安全,這裡所謂的安全,其實說白了就是:防止被居心叵測之人下毒。
御膳房
但我們都知道,皇帝的飲食是要求精緻的,並且還講究複雜多樣。這勢必造成御膳房的工作人員龐雜的特點,這就在無形中加大了食物被下毒的概率。
拿溥儀來說,溥儀的飲食,有「三個講究」:講究營養,講究滋味,講究式樣;還有「兩不」:頓頓不得重樣,每天不能重複。
這樣一來,御膳房又有了葷局、素局、點心局等部門分工,各類人員,各司其職。平時,溥儀的進膳情況是:一頓早膳,一頓午膳,一頓晚膳,下午四點左右,還要吃一次點心。
如此分工明細自然會造成御膳房人員冗雜,而實際上,古代的御膳房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大的獨立組織。在周朝之時,御膳房的人數就已經達到了數千人,各類分工明確且細緻。據明史記載,明朝朱元璋掌權時,御膳房光廚師就多達5000人……
溥儀雖是末代皇帝,但他的御膳房,人員也是非常龐大的,如此龐大的人員,怎樣保障皇帝的飲食安全呢?
電視劇里經常說的,皇帝吃飯前,請太監先試吃嘗菜,這到底是不是真的?答案被溥儀否定了,其實隨便動下腦子就可以想見:這種太監試吃是完全不合邏輯的。先不說皇帝的吃食,讓太監吃是否合適,你讓皇帝吃太監吃過的剩菜?顯然說不過去,真實的情況遠比電視劇複雜:
原來,皇帝吃飯前,要經過五個步驟,缺一不可。也正是這五個步驟,讓皇帝的膳食安全得到了安全保障,那麼,具體是哪五個步驟呢?
第一步,擺菜譜。
就是將所有的菜,當然也包括果品、點心、主食之類的,統一擺放在桌上。每一樣菜,都被在邊上標明菜名、掌勺的大廚。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能事後直接追查到相應的責任人,同時,對御廚也起到震懾作用。
溥儀的一頓早膳,就有「口蘑肥雞」、「三鮮鴨子」、「羊肉紅燜泡」、「烹白肉」、「鹵煮豆腐」等葷素菜肴,共27道。據溥儀的胞弟溥傑介紹,溥儀進膳時,面前豎擺著一個小紅炕桌,下面用高凳支著,再接一個大八仙桌,上面擺著各種菜肴。靠溥儀左側有個擺鹹菜的小桌,右前方是三桌主食,有點心、米飯、粥等,到了冬天還要加一桌火鍋。
第二步,每一道御膳,在御膳房都要留下樣菜,以備查驗之用。
第三步,用銀牌驗毒。
有化學常識的都知道,銀器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就是:試毒。
如果食物中有毒,那麼銀器就能立馬變黑。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當時常用的毒藥就是含有硫化物的砒霜,而銀器遇到硫化物就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
所以,皇帝在吃飯的時候,銀器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即使有些餐具是瓷器類的,那也會在旁邊掛一個小銀牌,就是為了檢驗食物安全用的。溥儀每次用膳時,旁邊總是有個小銀牌,他也會仔細看過之後再動筷子。
溥儀
第四步,賞膳和嘗膳。
啥意思呢?就是經過以上的過程還不夠,還要讓后妃或者太監先嘗過之後,確認沒問題了,皇帝才會開始食用。詳細,就參見各類狗血非狗血的古裝歷史劇、偶像劇了。
第五步,皇帝最後檢驗。
這最後一步,也是相當關鍵,可以說,經過以上四步,加上這最後一步,基本能讓皇帝被毒害的幾率降低到百分之個位數。
皇帝是九五之尊,使用的餐具自然是盡顯高貴和排場,那麼怎樣的餐具能既顯高貴又突出排場呢?答案是:以金銀器為主,而之所以選擇金銀器,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們以前詳細講過了:可以驗毒。
也就是到皇帝最後開始吃飯時,皇帝依然還會用銀盤子和象牙筷子做最後的檢驗工作,確認無誤後,才開始享用大餐。
說來,當皇帝也當真是不容易啊,吃個飯還要羅里吧嗦一大堆,這確實尊貴的象徵,但在吃貨眼裡,這真真是揉虐摧殘啊,好在咱是平頭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