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東坡婚戀之謎:王弗

蘇東坡婚戀之謎:王弗

4

關於蘇東坡與王弗的姻緣,民間流傳的版本有很多。其中,流傳最廣、乃至眾所周知的,是「喚魚聯姻,獻字成婿」的故事。

我們在前面曾經提到,在離眉州州治東南六十五里的青神地界上,有一處風景名勝區,名叫中岩寺,位於青神縣城南十八里的瑞峰鎮,傍岷江東岸,分上、中、下三寺,統稱中岩寺。始創於東晉,彰顯於唐、宋。早期為著名佛教聖地,傳說是十六羅漢之第五羅漢「諾巨那尊者」的道場,其佛法弘大,古與峨眉山齊名;「岩壑勝景,不減峨山」。在古代盛行水運時,有「先游中岩,後游峨山」之說。唐代李白,宋時范成大、陸遊等都曾來此遊歷,被范成大譽為「西川林泉最佳處」,陸遊贊之為「川南第一山」。其上岩,有三石筍鼎峙,人們稱之為「靈岩石筍」,屬「眉州八景」之一;傳蘇東坡嘗讀書於此……去上岩二里許,有喚魚池,東坡書「喚魚池」三大字(以上參見《眉州屬志》卷二《古迹·青神》)。

相傳唐代以前,青神中岩山上峭壁懸崖,雜草遍野,古木參天。被諾詎那尊者看中,在此修建寺院,開設道場。到了宋代,中岩寺香火旺盛,名揚川西南。青神縣民眾捐錢糧在中岩山上石筍峰下修建了一座書院,延請鄉貢王方執教。據說王先生教學有方,慕名前來就學者甚多,其中就有眉山的蘇軾。有一種說法是:1051年,蘇東坡負笈求學於中岩書院王方門下,三載後,因題「喚魚池」名,王方器才,以愛女王弗妻之。時年蘇東坡十九歲,王弗芳齡十六,留下了「喚魚聯姻」的千古佳話。

在語村看來,蘇東坡「遊學中岩書院王方門下三年」,這樣的說法是不可信的。理由之一,是於史無考。孔凡禮先生撰《蘇軾年譜》,「皇祐三年(1051年)辛卯,十六歲」條下,竟無一字;理由之二,是蘇東坡詩文中也沒有類似的記載。「三年」的時間不算短,怎麼也會發生些故事、留下深刻印象和記憶的——就像蘇東坡小時候在天慶觀北極院師從道士張易簡、簡上人讀鄉校一樣,「予蓋從之三年」,就發生了一系列故事,從而影響了蘇東坡的一生,給他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回憶……直至老來他都念念不忘!

然而,在蘇東坡筆下,王方的名字卻從來都沒有單獨出現過,也不知道他的生卒年……王方的名字出現在蘇東坡詩文中,記載比較確切的,是《亡妻王氏墓志銘》:「君誨弗,眉山青神人,鄉貢進士方之女。」僅此而已。王弗去世後,蘇東坡娶了她的堂妹——王弗伯父王介(君錫)幼女王閏之為妻;王介故世時,蘇東坡寫了《祭王君錫丈人文》,卻沒有見到蘇東坡寫王方的祭文流傳下來,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而更為奇怪的事情,還在後頭!

蘇軾謫居黃州那年(1080年),派人給妻弟——王閏之的哥哥王箴(元直)捎了一封家信《與王元直》,訴說了自己在黃州的孤獨,精神上的壓抑、苦悶和無奈,同時表達了對故鄉閑適、平淡生活的嚮往。蘇東坡在信中寫到:

黃州真在井底,杳不聞鄉國信息,不審比日起居何如?郎娘各安否?此中凡百粗遣,江邊弄水挑菜,便過一日,每見一邸報,須數人下獄得罪。方朝廷綜核名實,雖才者猶不堪其任,況仆頑鈍如此,其廢棄固宜。但猶有少望,或聖恩許歸田裡,得款段一仆,與子眾丈楊文宗之流,往來瑞草橋,夜還何村,與君對坐莊門,吃瓜子炒豆,不知當復有此日否?存道奄忽,使我至今酸辛,其家亦安在?人還,詳示數字。余惟萬萬保愛。

蘇東坡在信中感嘆說:黃州信息封閉,自己就像是井底之蛙,不僅孤陋寡聞,而且完全聽不到一點家鄉的消息!邸報倒是有,但每次見到邸報,就總會看到又有幾個人獲罪下獄……如今朝廷用人都嚴加考核,即使是有才幹的人都難以勝任工作,何況像我這樣頑固愚鈍的人呢——被朝廷廢棄不用,本該如此!我在黃州,萬事不操心,日子過得還算湊合……每天到江邊打打水、挑挑菜,一天就過去了。

只是我還有一個小小的願望:如果哪天朝廷開恩,允許我回到家鄉,我就找一位行動遲緩、做事穩當的僕人,與子眾老人、以及楊文宗一類人,往來於瑞草橋,夜歸何村,和你在村莊門口面對面坐著,吃瓜子、炒豆……不知將來還會不會再有這樣的日子?!

你近來可安好?侄兒和嬸娘他們各人都還好吧!楊存道去世,使我直到今天還感到悲傷,他的家人現在在哪裡呢?送信的人回來時,請你多寫幾個字把詳情告訴我。餘下要說的,就是希望你千萬保重,好好愛惜自己。

如此難得而情深義重的一封家信,提到和問候的人不少,其中竟然沒有提及王方!

而蘇東坡早在通判杭州時(約1072年),就給王箴寫過一封信,信里說:

別久思詠,春深,不審起居佳否。眷愛各康勝。某與二十七娘甚安。小添、寄叔(蘇迨)並無恙。新珠必甚長成,諸親各安。旅宦寡忭,思歸未由,豈勝恨恨。某為權幸所疾久矣,然捃摭無獲,徒勞掀攪,取笑四方耳。不煩遠憂,未緣會聚,惟冀以時珍衛。

其中提到一件大事:熙寧三年(1070年),朝廷詔舉諫官,時任翰林學士兼侍讀、禮部侍郎的范鎮(1007~1088年,字景仁,成都華陽人),薦舉權開封府推官的蘇軾為諫官,遭王安石一派嫉恨。阿附王安石的群小之輩、侍御史知雜事謝景溫等,趁機捏造事實,誣奏蘇氏兄弟運父靈柩乘船回川(事發1066年,即王弗去世次年),途中曾假冒官差,濫用兵士;購買傢具、瓷器,並販賣私鹽牟利……欲陷蘇軾於糾紛之中。朝廷於是差人到蘇氏兄弟運靈所經各省路途,從船夫、兵卒、儀官處搜集資料,結果可想而知——「訖無一實」,一無所獲,無功而返!用蘇軾的話說就是「捃摭無獲,徒勞掀攪,取笑四方耳」。但這麼一折騰,蘇軾任諫官的事就吹了;范鎮也因此受牽連,申請致仕並為蘇軾辯誣……對手的目的也算是達到了!

有鑒於此,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就主動申請外補,六月朝廷批准「除杭倅」——任杭州通判。倅,副職之意。在如此重要的信件中,我們還是沒有看出,這些與王方有多大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東坡之謎 的精彩文章:

TAG:蘇東坡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