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AI生態,高通真「憋」急了,看國內廠商如何順勢而上?
近日,高通與Brain Corp公司一同參觀考察了南京開發區興智科技園,並走訪地平線、曠視科技、南郵信息技術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人工智慧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高通要加碼南京產業布局?
據報道,高通與Brain Corp以及北方集成電路有限公司三家公司拜訪南京開發區,考察南京投資興業和科技創新環境,對落子南京市表現了濃厚的興趣。
高通考察團由一位全球副總裁帶領,現場參觀考察了南京開發區興智科技園,並走訪地平線、曠視科技、南郵信息技術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人工智慧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
據悉,Brain Corp有意在中國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加速技術及產品在中國市場落地生根。
目前,高通正積極在智能手機、物聯網、智能汽車等領域推進其終端AI策略,同時加速AI創新技術的研發,構建AI生態。
地平線、曠視科技所在的興智科技園位於棲霞區,圖靈獎得主姚期智率隊組建的「南京圖靈人工智慧研究院」也位於棲霞區。早在去年,高通就與南京展開合作。
去年9月9日,高通與中國(南京)軟體谷中心將主要展示美國高通領先的計算與連接技術,特別是物聯網相關平台和解決方案。
中國(南京)軟體谷是中國最大的通訊軟體產業研發基地,集聚了2000餘家軟體企業,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同類軟體園區前三強。
的確在2018年以來高通已經闖入了我們的視線同時也佔據了很大的市場,在很多方面都是十分突出的,然而高通為何想要南京產業布局?
成功搭載驍龍700系列計算平台建立是AI Research
原來高通與Brain Corp本次考察的重點是南京人工智慧產業環境,想要在AI領域再此成為領軍人物。那麼高通在人工智慧已經做了哪些偉績呢?
前者意味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和製造商在未來市場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後者意味著高通希望吸引更多中國優秀人才的加入。
今年 2 月,高通曾宣布全新移動平台驍龍 700 系列晶元。按照高通的數字命名法,其定位是介於 800 系和 600 系 SoC 之間,應該是僅次於驍龍 845 的次旗艦系列,現已成功發布亮相併搭載驍龍的手機。在效率、運算能力、圖像分析性能都有了重大突破。
至於第二個「首次公布」,其實是對過去十年研究工作機制的一次整合。
從 2007 年啟動首個人工智慧項目,高通在該領域已有十年的研發積累。在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高通多次表示,自己不僅擁有 5G 技術,還有 AI 技術。
現在,公司將分散在不同國家地區和部門的研究人員組成AI Research。它屬於高通內部一個跨部門的研究協作部門,涉及基礎性研究,比如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功耗、算力分配等,也涉及應用研究,比如自動駕駛、ASR 等。
2017 年 8 月,高通曾收購一家荷蘭機器學習初創公司 Scyfer。這家公司在工業物聯網上具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其創始人正是 Max Welling。
此外,候紀磊也在活動上介紹了高通對語音技術趨勢 VoiceUI 的一些判斷和預測。
逆襲:創新永遠在路上。
物聯網時代的到來,讓時刻準備著的中國高通再次興起了。中國高通基於三十多年的電子信息技術基礎,從集成電路晶元技術,戰略升級到了物聯網智能終端。
如果把字型檔中國芯比作一張無形的網,那物聯網智能終端,便是與世界萬物相連的媒介。
中國高通團隊針對各行業場景的應用,人們的習慣差異等問題,提供更有深度的軟硬體融合產品與服務,更加人性化,符合人們不停追求更好服務體驗的剛需。
中國高通最新推出的智能倉儲物流電子揀貨標籤系統,便是針對物流行業倉儲信息化管理的痛點,精心設計流程優化、物品管理、信息化系統改造、產業配套等整體解決方案。一經推出,備受市場好評。
無論是在送貨準時率和準確率要求嚴格的醫藥物流行業,藥品揀選複雜的各大醫院葯庫、藥房電子料 SKU 龐大且容易混淆的電子料生產工廠,還是零件複雜多樣的電力輸送系統以及分類多樣的教育行業、食品行業等,都有中國高通的身影。
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未來,中國高通將在在追求技術與專業的道路上永不停息,持續將尖端技術嫁接進傳統行業,實現傳統行業向智能化發展。
那麼我們現在的國內企業是如何發展的呢?據數據顯示人工智慧排行榜揭曉名單中我們發現地平線、曠視科技、寒武紀、百度、阿里雲等企業分別在智能交通、雲計算、語音交互、人臉識別、商業決策等領域獲評標杆企業。
地平線
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博士:
「未來,你的身邊將圍繞著各種智能設備,自動駕駛汽車可以來到別墅門口接你,空調知道你睡覺時最舒適的溫度是多少,冰箱知道你喜歡的食物即將吃完而自動為你下單購買,你身邊的設備如同有五官,可以感知環境;有反饋,可以人機交互;有大腦,可以做決策判斷。
」地平線要做的就是這個「大腦」——為自動駕駛汽車與智能攝像頭等終端設備裝上「大腦」,讓它們具有從感知、交互、理解到決策的智能,讓人們的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美好。
曠視科技
曠視雖然是一家極客性質的公司,印奇與他的團隊很早便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是搭建Face++的人臉識別雲服務平台,目標是識人;第二步則是Image++,識別萬物;最後則是實現「所見即所得」的機器之眼。
寒武紀
當然更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智能晶元領域的先行者寒武紀科技,其宗旨是打造各類智能雲伺服器、智能終端以及智能機器人的核心處理器晶元。
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陳天石教授,在處理器架構和人工智慧領域深耕十餘年,是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傑出青年科學家,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優青」、CCF-Intel青年學者獎、中國計算機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等榮譽。
團隊骨幹成員均畢業於國內頂尖高校,具有豐富的晶元設計開發經驗和人工智慧研究經驗。
寒武紀1M處理器延續了前兩代IP產品寒武紀1H/1A卓越的完備性,單個處理器核即可支持CNN、RNN、SOM等多樣化的深度學習模型。
更進一步支持SVM、k-NN、k-Means、決策樹等經典機器學習演算法,支持本地訓練,為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以及各類經典的機器學習任務提供靈活高效的計算平台,可廣泛應用於智能手機、智能音箱、智能攝像頭、智能駕駛等領域。
小編認為我們的人工智慧企業越來越優秀,相信未來的AI市場必將屬於我們。當然我相信燒友們也有自己的心得,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TAG:電子發燒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