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的官員俸祿制度:孔子的「奉粟六萬」到底價值多少?
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推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分封的諸侯們所遵循的是等級制度和世襲制度,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權力分封給親族家臣,這些親族家臣到分封之地就任,掌管這裡的人民和財富,並以軍隊的力量來控制地區的格局穩定,便成為一國之諸侯。而諸侯又把土地和權力分封給親族和功臣,這些人又成為卿大夫。
卿大夫們再把土地和權力分封給門客或功臣,這即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網路架構,維繫著周王國的政治。到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列國因推行變法而導致傳統的舊貴族們逐漸沒落,持續了數百年的世卿、世祿制度土崩瓦解。
很多新興的卿士大夫們依靠軍功和謀略成為諸侯列國的掌權者,就把那些依附於世卿、世祿制度的腐朽的老舊貴族們徹底的驅逐出了權力圈層,成為政治圈層的流浪者,只有在國政陷入內亂的時候他們也才能掀起波瀾。比如春秋戰國時代多次弒殺國君的事件中,多半都有舊貴族的參與。
新的官僚制度得以建立起來,當年那些作為卿大夫們的門客或者家臣的有才之人,如家宰、邑宰之類,成為卿大夫們在朝中樹立政治威信的有力支持,他們因卿大夫們的篡奪權柄而也擁有了封地和軍事力量。但卿大夫們擔心當年諸侯們的宿命在自己的身上輪轉,便想方設法的改變政策以控制新興士大夫們的力量崛起。
有的士大夫們便再也沒有封地,而只是享受俸祿,也就是卿大夫們只是給這些官員發放俸祿,而不給予封地。這種制度架空了人才的軍事能力,諸如張儀蘇秦等等這樣的人物,即是擁有通天的能力,攪動列國紛爭不斷,也不能確保自己擁有實際的軍事能力,不能在國內發動任何叛亂之事,軍事控制力徹底的掌控在國君或者權臣家族的手中,穩固的中央集權制終於在戰國時代建立起來。
更重要的是,只發俸祿不封地的模式,更便於官僚的任用和罷免,因為土地畢竟是有限的,而俸祿卻可以隨著財政狀況而作動態的調整,絕對權力往往為國君和權臣家族所掌控。即便是齊國雖在推行俸祿制度的同時,依然在推行土地分封,但在官員死亡或者離職而後,如非王室群族,其往往是要被「收其田裡」的,晏嬰就曾經主動向齊國國君承諾,自己死後要把封地還給國君。在秦孝公發布求賢令,說「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的時候,就搞得東方六國的人才聞風而動,都要蜂擁而至秦國,商鞅正是在這種誘惑中來到的秦國。
諸侯列國的俸祿制度有所不同,比如衛國有「百盆」「千盆」之說,齊國有「百鍾」「千鍾」之臣,秦國則是「百斗」「千斗」,齊國的田駢就曾經「訾養千鍾」,秦國的臣子則有「歲俸不滿百石,計日而食一斗二升」。這些富裕的貴族朝臣們,既掌控著一國之財富,又能駕馭列國之政治,朝堂遂成為天下士子們的嚮往之所在,大家遊走於列國,皆欲「主賣官爵,臣賣智力」,希望藉助於個人能力成為諸侯國君們身邊的陪侍之臣,即便不能在江湖中呼風喚雨,自也能光耀門楣,不至於讓家族子孫忍飢挨餓。
孔子在魯國擔任司寇的時候,據說是「奉粟六萬」,按照古代的計算方法,一斗大約稱重15斤糧食,六萬斗就是九萬斤,一斤粟大約能打出七兩的小米,也就是說孔子的年薪一年最少也有六萬多斤糧食。這只是孔子一年的俸祿,還沒有計算平日里君主的賞賜。如果當時的百姓一家三口,就是每天吃九斤,一年也才三千多斤,孔子一年的俸祿可以讓一家三口吃夠近二十年,這可見當時官員俸祿還是很可觀的,也難怪諸如孔子這樣的人才,周遊列國都要隨時準備著當官,而荀子八九十歲了還在列國的道路上奔波,也是想謀得一官半職。求官之門庭,果真歷代如是聖人亦不能免。(編輯:海叔說春秋)
※拔劍挽悲風,枯井藏身處
※【古玉天地】古玉鏤空製作——戰國時期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