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轉移!因為特朗普,中國汽車業投資人開始從美國轉往歐洲!
特朗普上台,美國加強中資審核
【王海林說】訊:根據行業消息人士說法以及併購數據,中資汽車業投資人正把更多資金投向歐洲,而非美國,因在特朗普主政之下,美國對於中資交易的審格趨嚴。
十多位從事大型併購交易的銀行業人士、律師及顧問向路透表示,由中國客戶委託向歐洲汽車業投資的案子增多,而對美國汽車業的投資則是減少。
「有鑒於美國的條件收緊,歐洲顯然已經成為中資挺進的非國內市場,」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全球策略集團專職提供汽車業顧問服務的Charlie Simpson表示。
通過對美國和歐洲市場的汽車業投資分析,可以發現此一趨勢,而目前正值美國和中國處於貿易摩擦之際。
據湯森路透和研究機構Dealroom的數據,今年前五個月,美國在這兩個市場中的中資交易總數中佔26%,低於2017和2016年同期的31%。
據這些數據,今年迄今兩個市場總計有19筆交易,金額超過100億美元。
路透訪問的17名常駐歐洲、美國或中國的銀行人士、律師和顧問中,13人表示,由於與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打交道越來越難,中國客戶正在更多地選擇歐洲進行投資,而非美國。
這意味著很大一群投資者在歐洲涉獵資產,業內消息人士稱,主要是中國國有汽車公司、上市汽車生產商以及私募股權基金。
瑞銀亞洲併購部主管盧穗誠表示,所有希望進行海外交易的大型中資汽車生產商都在避開美國市場。
摩擦加劇,更多中資交易在美國遇阻
美國官員稱,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去年共計審核了覆蓋所有行業的大約250項外資交易,較2016年增加40%。
根據律所Pillsbury Winthrop Shaw Pittman的一項分析(bit.ly/2sG7XP4),在截至3月1日特朗普政府當政約14個月期間,該委員會攔阻了12項中資交易,幾乎是其完成審核的27項交易的一半,還有九項的命運仍然懸而未決。
合伙人Tom Shoesmith對路透表示,相比之下,2016年審查的26項交易中只有四項中國交易遇阻。
根據一名律師的說法,很多准投資者在進入審查階段之前就止步了。
他說,在與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官員開始非正式磋商、官員表明不會通過審查之後,很多交易就被取消了。他不願具名,因可能被客戶認出而違反保密協議。
今年CFIUS阻止總部在中國的Sino IC Capital收購半導體測試公司Xcerra(XCRA.O);
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將UQM Technologies (UQM.A)持股從9.9%提高至34%、並在董事會八個席位中佔據三個的計劃也被迫取消。
而在歐洲,儘管吉利近期收購戴姆勒(DAIGn.DE)大約10%股權,令德國一些政界人士擔憂其專業技術落入中國人之手,但此項交易不太可能受到挑戰。
根據銀行家、律師和諮詢專家的說法,雖然各國都會對交易進行審查,但操作的深度和審查的次數同美國相比都顯得不足為道。
轉戰歐洲!投資者還將改變策略?
不過據行業消息人士稱,一些中國買家開始改變投資策略,甚至在歐洲市場也是如此,他們尋求避開政治和監管的掣肘。
他們正在拋棄曾經青睞的「直接」併購模式--買下一家公司,從而獲得對技術的完全掌控,相反,現在他們轉而採取其他途徑,比如:建立合資企業或購買專利等,這樣做所引發的政治和公眾質疑要小。
其他被考慮的選項還包括授權交易(licensing deals),他們可以藉此獲得對目標公司技術的使用、修改和再售權,與此同時可以引入當地的銀行、汽車商或私募股權公司作為合夥投資者。
消息人士稱,在很多案例中,這類投資可能都無需提交給CFIUS或歐洲監管機構進行審查。下面【王海林說】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看大的案例:
「他們致力於承接那種或者是更為靈活,或者是合伙人結構,或者較少直接表露中資身份的交易,」KPMG的Simpson說道,並稱他就正在操作此類交易,但出於保密原則不能談論具體案例。
北歐汽車供應商協會FKG表示,中國汽車廠商的關注點已經轉向「合作夥伴」,而且也對其一些成員提出合作意向。FKG成員曾於今年5月訪問了吉利汽車。「不再是要買入一家企業的談判了,相反他們希望能成為合作關係,」FKG的資深顧問Peter Bryntesson說道。
總之,現在中國投資者也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越來越精明。因為他們現在越發清楚:即便沒有獲得全部所有權,中國的公司也能得到外國一家企業的核心技術。
(版權說明:文章來源於【王海林說】,作者為:新媒體王海林,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
※科技晚報:華為余承東2個億小目標、小米CDR、新飛電器破產拍賣!
TAG:芯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