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在哈佛進修的中國醫生,被美國醫院的兩個細節震驚了!

一位在哈佛進修的中國醫生,被美國醫院的兩個細節震驚了!

「面對面接觸美國的醫療後,我才發現,原來,我們中國的醫生都『戴著鐐銬』,從未真正意義上釋放過自己。」許林說。

年初,作為青年醫生代表,許林被醫院和市衛計委推薦,獲得了一個前往哈佛附屬醫院進修的名額。這個機會對他來說彌足珍貴,一同被推薦的有9人,但哈佛只接收10%的國際申請者,最終只有他1人幸運地拿到了門票。

機會難得,許林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每天的觀摩和學習中。多學科協作的診療模式、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家庭護理……這些都在他的意料之中,真正令他感到意外和震驚的,是兩個小小的細節。

1「讓孩子再抽一會。」

「快!××,12號床的患兒病情發作了。」

許林抄起筆記本,跟著Dr. J跑向12號床。這是一位五六歲的美國小女孩,患有癲癇,孩子父母就守在病床的旁邊。

「不用進行干預嗎?」看著Dr. J淡定地盯著腦電圖,只有護士在照顧抽搐著的孩子,許林忍不住問。而孩子的父母就在旁邊小聲談論著,好像習慣了這樣的處理,一丁點疑惑、反對的意思都沒有。

「為什麼要干預?」Dr. J奇怪地反問許林。

一下便把許林給問住了。他這才意識到,這不是國內,而國內醫生通常會考慮照顧家屬的情緒,讓孩子儘快停止發作。

「讓孩子再抽一會。」 Dr. J說,「我們的目的不是讓癲癇停止發作,而是預防今後的發作。」

Dr. J一邊觀察一邊介紹,癲癇發作的前30秒是最佳觀測時間,藉助腦電圖可以追蹤發作的部位,也可以觀察發作的劇烈程度,和之前的發作對比分析。如果沒有自然緩解的跡象,再考慮5分鐘內進行干預。

看到這一幕,許林愣住了,美國醫生的做法給他上了生動的一課:醫療的核心乃至唯一目的,是讓患者受益。

2「為什麼只照說明書?」

「劑量調整後效果明顯,繼續增加劑量。」

「已經是說明書指導劑量的兩倍了,還可以繼續增加嗎?」

「為什麼只照說明書?」「說明書就是用來指導用藥的啊?」

「是臨床給指導用藥提供了數據支撐;如果臨床只能按照說明書,那就永遠不會有新的用藥方案了。」

這樣的對話,刷新了許林的三觀。

一直以來,嚴格照說明書用藥都是他默認的醫生需要遵守的鐵律,無數前輩也用血的教訓告訴他:不要超說明書用藥!中國在超說明書用藥方面還沒有明確的立法,醫生可能冒有被家屬追責的風險。

然而,這家哈佛附屬醫院的神經調節項目主任、一位國際大牛醫生告訴許林,off-label use在兒科是非常常見的。很多藥物一開始只批准用於成人,但並不意味著對兒童沒有效果,兒科醫生的職責之一,就是了解哪些成人藥物可以用於兒童,並探索如何使用可以讓兒童患者受益。

為此,他們會計算成人用藥如何用於兒童,然後對比風險,一些是基於科學研究和文獻,一些是基於臨床經驗。醫院每天都在監測、記錄患者的用藥數據,對藥物的副作風及風險非常熟悉,即使超說明書用藥,也是安全可控的。

更重要的是,美國已經把超說明書用藥納入相關立法,只要保留用藥證據,法律就會給醫生提供應有的保障。

這兩個小小的細節,給了許林非常大的觸動。原來,我們中國的醫生都自我設限,從未真正意義上釋放過自己。

為什麼我們總是擔心一些醫療以外的事情?醫生在乎的,離患者越來越遠;離患者越遠,離醫療的本質也就越遠。中國的醫生本來就缺少科研時間,還戴著各種各樣的「枷鎖」,一步步失去創新的習慣和勇氣。

這樣的醫療,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註:應受訪人要求,「許林」和「Dr.J」均採用化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盛諾一家 的精彩文章:

TAG:盛諾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