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山腰的閩剎之冠——湧泉寺
如果西禪寺給人的印象是繁華市區中的清凈之地,那麼湧泉寺就是隱匿山中的古剎禪境了,這座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上的閩剎之冠,詮釋了「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格局與暮鼓晨鐘、禪音清凈的莊嚴氛圍。
湧泉寺始建於783年,初名華嚴寺。明代該寺曾兩次毀於火災,相繼修復、擴建,形成今天的規模。1699年,康熙頒賜的御書"湧泉寺"泥金匾額,至今仍高懸於天王殿寺門之上。由於湧泉寺建於鼓山山腰,因此想要入寺還需行進一段盤旋環繞的盤山公路,每每就會有種山重水複疑無路的錯覺,好在沿途有眾多崖壁石刻,為上山之路增添了不少樂趣。
經過一段盤山路後,我們終於來到湧泉寺山門,首先吸引眼球的是大殿前的雙塔,俗稱「千佛陶塔」:東邊一座是「莊嚴劫千佛寶塔」(莊嚴劫指過去佛之意),西邊為「賢劫千佛寶塔」(賢劫即現代佛之意)。塔高約7米,八角九層,系用陶土分層燒制,砌疊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將72尊,懸陶鈴72枚。塔座上刻有蓮瓣、舞獅、侏儒以及製造時間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塔高大精美,為國內稀有。
沿長廊拾級而上,兩側是閩王祠、伽藍殿,正中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初建於五代開平二年(908年),宋朝重修。明朝毀於火災,現存為清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的建築。殿中供奉三世佛像,兩側為十八羅漢像。供桌前有一鼎銅鑄大香爐,兩旁各立一尊銅童子像。大殿後側有清康熙年間鐵鑄"三聖像",表面貼金,重約2300斤,金光燦燦。大殿天花板上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繪製的各式圖案242塊,有禪龍圖129塊,丹頂鶴86塊,大象、麒麟、白馬、猴等圖案27塊,色彩鮮艷,與羊色燈相輝映,使殿內金碧輝煌,莊嚴肅穆。大雄寶殿後為法堂。東側下方為藏經樓。
行至寺內,古樹參天,與古寺相映相依。殿前祈福古樹上掛滿了往來遊人的祈願信條,足以見得這座寺院雖隱於深山,但往來信眾卻絲毫不減。
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經閣、禪堂、念佛堂、庫房、客堂、齋堂等組成,此外還有鐘樓、鼓樓、學戒堂、法界學院、東際樓、明月樓、放生池、回龍閣、歲寒樓等。
鼓山湧泉寺的名人題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題刻最集中的靈源洞至聽水齋沿途,布滿宋元明清題詠300處。這些題刻,薈集篆、隸、草等書法精華,是研究鼓山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整座寺院香火極盛,行至寺院中的任何一處,都能感受到千年古寺沉澱下來的歷史氣息和佛學的莊嚴氛圍,即便是在炎炎夏日,身處寺內也仍能感受一份愜意。
如果此時你也正在鼓山遊玩,一定不要錯過這座閩剎之冠,在這裡你會感受到何為禪意,何為歷史。
TAG:再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