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死後200多年,有人挖出他的2件「遺物」,讓李自成吃了大虧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勇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其中,誠意伯劉基劉伯溫,被視為朱元璋的智囊人物。無論是在戰時幫朱元璋出謀劃策,制定戰略戰術,還是在開國後佐命朝綱,整頓吏治,劉伯溫都曾有過出類拔萃的表現。後世的明武宗對劉伯溫推崇備至,曾給予他「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的極高評價。
不過,真實歷史中的劉伯溫,其作為和地位,與民間百姓對他的印象有著不小的誤差。《明史》中的劉伯溫,不僅智計過人,更兼性情耿直,鐵面無私,故而朱元璋才會讓他擔任御史中丞,專門糾察朝廷百官的失職不法行為。而在民間百姓心目中,劉伯溫的形象已經完全被神化,未卜先知料事如神,彷彿具有某種超乎尋常的「預測能力」。
劉伯溫的形象被神化,其實在明朝末年就已經基本定型。在明朝末年風起雲湧的農民戰爭中,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足以證實劉伯溫的影響力之深遠。話說李闖王李自成,英雄起於草莽之間,在明朝末年的飄搖亂世中,他振臂一呼,嘯聚群雄,憑著過人的膽識和才幹,最終成為明末義軍隊伍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支,所向克捷,橫掃中原,讓崇禎皇帝膽戰心驚。
不過,俗話說「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李自成那麼厲害,也有打敗仗的時候。在李自成一生的軍旅生涯中,曾經攻克難以計數的大小城池。在西北重鎮榆林、山西寧武關下,都曾遭到過明軍的殊死抵抗,最終都被他攻破。連明朝的國都,城防堅固號稱天下第一,照樣被李自成拿下。但中原重鎮開封,卻曾讓李自成傷透腦筋,三次出動重兵圍攻,卻始終未能如願,三次鎩羽而歸。
李自成之所以拿不下開封城,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是因為開封是皇室藩王周王的封地,城高池深,防禦完備。第二是因為城中軍民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城中的最高長官、周王朱恭枵是個聰明人,沒有像其他藩王一樣愛財如命,多次拿出王府金銀錢糧充作軍餉,對保證守軍後勤供應起了大作用。守將有河南巡按高名衡、總兵陳永福、祥符知縣王燮等人,也都是智勇雙全的大明忠臣,身先士卒親臨戰陣,極大鼓舞了開封軍民的鬥志士氣。
第三個原因,是城中的守將不是一味死打硬拼,而是很講究戰略戰術,對於守住城池、戰勝李自成起到了很大作用。明朝人白愚,曾經寫過一本書《汴圍濕襟錄》,詳細記載了開封之戰的許多史實細節。比如開封守將在敵軍合圍之前,就對城外十餘里範圍內進行堅壁清野,樹木砍伐,房屋拆毀,糧食、木料全部運走,水井全部填塞。李自成十餘萬大軍到來後,飲水斷絕,連做飯的柴火都找不到,因此無法長久駐紮。
又比如李自成軍曾採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城,守將立即針鋒相對,命士卒從地面往下挖通,然後把火藥投入地道中引燃,義軍傷亡慘重被迫放棄。守將還徵集「竹廠竹竿數萬,盡散與民」,讓數千百姓列隊高舉竹竿在城頭巡迴,城外「賊人遠望周城如林,果駭懼」,誤以為開封城中軍隊實力雄厚,士氣大為沮喪。
開封守衛戰中還發生了一件奇聞。負責防守南門的守備高尚仁,因為城牆受損嚴重,組織軍民挖土採石,修繕城防工事。有一天,挖土的民工一鎬頭下去,發出一聲清脆的撞擊聲響,好像挖到了什麼銅鐵金屬之類。眾人起了好奇心,繼續挖掘,「忽於泥中現二炮」,居然從土中挖出了兩門鐵炮。而且保存完好,貌似還能使用,一時群情振奮,「鬨動合城」。更有人聲稱,還看見炮身刻著字:「洪武年間劉伯溫所造,後日專擊流賊」。消息很快傳遍整個開封城,人們都在嚷嚷著挖出了兩百多年前劉伯溫的「遺物」,助開封軍民守城,看來此戰必勝。
大家當即把兩門鐵炮拉上城頭,安放彈丸後,對準城外義軍,連發數炮,李自成的義軍當即被打的人仰馬翻,死傷一片,「果多殞命」,被迫後撤數里,以躲避炮火。這兩門鐵炮由此成為守城利器,讓攻防戰中讓李自成吃了大虧。《汴圍濕襟錄》作者認為,這可能是守備高尚仁的計策。他估計是高尚仁把大炮秘密「黑夜潛埋土中」,故意製造出劉伯溫「遺物」助開封軍民守城的假象,以此鼓舞人心士氣。然而,因為作者本人並未親身參加圍城戰,加之在隨後的第三次開封保衛戰中,黃河決口淹沒整座城池,這兩門炮和有關當事人,全都淹沒於洪濤之中,背後真相只能等待後人進一步研究了。
※他拐跑了李自成的老婆,還被李自成封為一品官員呢?原因很簡單
※明朝到底亡於何人之手?非李自成、清軍等
TAG: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