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速機構的前世今生(二)
[腕錶之家 鐘錶文化] 在所有幫助提高機械鐘錶精度的發明中,沒有哪個比調速機構更重要。本文將回溯調速機構從早期雛形到最新材質的發展演變歷史,接著是第一部分:從1675年擺輪遊絲的發明到1770年代的自由式擒縱機構(Detached-Lever Escapement)。
錨式擒縱機構(Anchor Escapement)素描
受文藝復興思潮及科學名人的鼓舞,製表工藝在十七世紀上半葉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包括The Watch、Escapements、the Balance Spring and Compensation(表、擒縱機構、擺輪遊絲和補償機制)在內的諸多論文都涉及到裝配磁力擒縱機構的時鐘。據說,德國耶穌會士阿塔納斯·珂雪和波蘭耶穌會士科漢斯基分別於1633年和1659年打造成功,羅伯特·胡克也在1669年進行了自己的嘗試,但如此種種試驗的影響力都不及擺輪遊絲的問世。1675年1月23日,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發明擺輪遊絲,同年2月5日在法國發布。擺輪遊絲提高了機軸擒縱機構(Verge Escapement)的精準度,更重要的是使其對運動不再那麼敏感。
擺輪遊絲
製表師開始將惠更斯的螺旋遊絲(纖細如髮,安裝在擺輪上)裝入已有時鐘,實際上只需經過小小(但關鍵)的改進,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精準度。當製表師意識到(振蕩儘可能等時的)調速機構的重要性後,他們將注意力轉向尋找一種擒縱機構,使擺輪能夠規律運作。十八世紀初,啟蒙運動的興起帶動了各領域科學的進步。最具想像力的製表師渴望以一種機器徹底改變製表行業,這種機器的精準度需得能與天體媲美。
1750年,皮埃爾·里洛伊發明的複式擒縱機構(Duplex Escapement)
喬治·格拉漢姆就是達到如此高度的學者之一。1673年,喬治·格拉漢姆出生於英格蘭坎布里亞郡,他很早就涉足製表行業,成為托馬斯·托姆皮恩的學徒及助理夥伴。十九世紀,在槓桿式擒縱機構(Lever Escapement)普及之前,托馬斯·托姆皮恩發明的工字輪擒縱機構(Cylinder Escapement)因造價實惠並可半工業化生產得到廣泛應用。工字輪擒縱機構遠優於機軸擒縱機構和回退式擒縱機構(Recoil Escapement),它不需要昂貴的的恆定動力芝麻鏈機制就能運作;裝配Lépine機芯,也能實現時尚纖細的結構。
槓桿式擒縱機構
喬治·格拉漢姆既是一位天賦異稟的製表師,也是一位傑出的天文學家,因發明直進式擒縱機構(Deadbeat Escapement)和水銀補償式鐘擺而聞名。1722年,喬治·格拉漢姆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並招收托馬斯·馬奇(1769年,托馬斯·馬奇製造出一款配備槓桿式擒縱機構的時鐘)為學徒。在約翰·哈里森設計打造H1航海天文鐘以及蚱蜢擒縱機構(Grasshopper Escapement)的過程中,喬治·格拉漢姆也給予了他很大的幫助。蚱蜢擒縱機構問世於1736年,雖然功能實用,但結構複雜。後來,在H4航海天文鐘里,約翰·哈里森捨棄了蚱蜢擒縱機構,轉而採用機軸擒縱機構。
工字輪擒縱機構
十八世紀中葉,當時的擒縱機構顯然已經無法提供長期精準性能,且結構過於複雜,很難大量複製。在那個思潮轉向工業化和批量生產的時代,原來的擒縱機構,不管難以製造,還是缺乏精準,都已陳舊過時。到1750年,幾乎所有偉大的製表師,包括法國的皮埃爾·里洛伊、瑞士的斐迪南·伯紹德、以及英國的約翰·阿諾德和托馬斯·恩蕭都相信,自由式擒縱機構(即與擺輪接觸最少)才是搭建能夠持續精準測量時間的機制的正確選擇。
托馬斯·馬奇的錨式擒縱機構
托馬斯·馬奇因發明自由式擒縱機構而備受讚譽。但也有一種說法,他向法國派遣的斐迪南·伯紹德泄漏了約翰·哈里森航海天文鐘的秘密。我們可以注意到,1766年皮埃爾·里洛伊的航海天文鐘裝配的就是自由式擒縱機構(結合槓桿式擒縱機構和棘爪擒縱機構元素)、熱補償擺輪和等時遊絲。皮埃爾·里洛伊的時鐘是一個轉折點,自此時間測量準備進入現代階段。(圖/文 腕錶之家 許朝陽編譯)
※激越奔放 羅傑杜彼Excalibur Aventador S腕錶
※潔白無瑕 寶格麗Serpenti Spiga系列白色陶瓷腕錶
TAG:腕錶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