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軍人挖出一口缸,輾轉上交,獲五雙手套獎勵,缸為國寶級文物
原標題:退伍軍人挖出一口缸,輾轉上交,獲五雙手套獎勵,缸為國寶級文物
話說,1998年1月,河南汝州計生委工作人員譚國強和兩位同事同到北京出公差。
公事辦完後,三人相約一起到歷史博物館(現為國家博物館)參觀。
在博物館裡,譚國強看到了一件他曾經見過的舊物,但他做夢也想不到會在這個高大、神聖的場所再次見到它。
譚國強走近看了又看,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回頭招呼兩個同來參觀的同事,語氣有些顫抖,說:「信不信?這個陶缸是1978年在原臨汝縣紙坊公社紙北大隊閻村出土的!」
兩個同事聽了,三步並作兩步地走近,嘴裡說:「真的假的?」
譚國強嘟嚷著說:「這個陶缸我太熟悉了,它出土後在我宿舍門前放置半個多月!而且,畫在上面的鸛魚石斧圖案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兩個同事看到了貼在櫃檯一角的文物介紹,果然,就是1978年在原臨汝縣紙坊公社紙北大隊閻村出土的!
「想不到,真是想不到,這口破舊爛缸竟然存放在這殿堂級的地方。」譚國強感慨萬分,向兩個同事說起了這口大缸的來歷。
這口大缸的發掘者,是汝州市紙坊鄉紙南村第十村民組人李建安,此人是個退伍軍人,被紙坊公社招收為合同制工人,分配到公社文化站當文化幹事。
1979年春節初八的早晨,李建安在集市買菜時,無意中聽說紙坊鄉紙北村的蘋果地出土了很多紅陶片。
李建安有很強的文物保護意識,回家吃過早飯,就帶好鍬鏟等挖掘工具,冒著凜冽的寒風趕到現場——紙北大隊閻村東距黃澗河西岸60多米處一竹園附近,搜索和挖掘陶片。
天氣太冷,誰也不願意沒事跑出來吃風,所以,現場只有李建安一個人在挖掘。
當天,李建安挖出了13個大小不等、高低不同的陶缸和尖底瓶。
這13個傢伙什,只有第12個挖出的陶缸上有鸛魚石斧圖案,其餘均無任何圖案。
李建安分三次把這13個陶器運回到自家的院落里。
改天,當他對這13個陶器進行清理時,發現陶缸和尖底瓶里竟然裝有人骨頭!
這大新年的,正月還沒出,家裡就出現了人骨頭!
李建安家人連呼晦氣,要他趕緊把這些陶器弄走。
沒辦法,李建安只好用架子車把這13個陶器運到紙坊公社東院自己的辦公室。
譚國強當年就在紙坊公社上班,與李建安的房間只有一牆之隔,因此和李建安相識。
譚國強看到這些舊東西,奇怪地問:「去哪弄回來這麼多破玩藝?也不怕佔地方?」
李建安尷尬地笑了笑,說:「你可別小看這些東西,它們可都是國家的寶貝哩!」
那時人們普遍沒有文物保護意識,哪知這批陶缸的珍貴性?
這麼著,這批東西就在譚國強宿舍門前李建安的辦公室里呆了半個多月。
在這半個多月的時間內,李建安並沒有閑著,多次與原臨汝縣文化館聯繫,請求早日把這些文物妥善安置。
臨汝縣考古工作比較滯後,工作人員重視程度不夠,此事一直扯皮著,沒有結果。
李建安只是個合同制工人,不久,工作發生了變動,不得不帶著這些陶器離開紙坊公社,一再轉移。
事情過了兩年多,即1980年春節前的一天,原臨汝縣文化館才接受了李建安的請求,答應騰一個地方來放置這些陶器。
李建安一下子樂翻了,認為國寶終於上交國家了,自己也算缷下了一副重擔,哼著歌兒,高高興興地用自己的自行車拖著架子車,迎著寒風,沿著洛界公路,經過一個半小時行程把國寶送到了原臨汝縣文化館。
接待李建安的是時任文化館館長的張久益。
張館長緊緊地握著李建安的手,對他的愛國之情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贈送其5雙線手套以資鼓勵。
國寶是送到了縣文化館,但,它們是怎麼從縣文化館轉移地北京歷史博物館的,不但譚國強不知道,就連獻寶人李建安也不知道。
說起來,事件有些戲劇性。
家在臨汝的鄭州市文聯主席的張紹文回家歡度1980年春節。
春節期間,張紹文和侄子張天慶一同到文化館訪友,一進文化館大院,就發現了院內乒乓球桌面上端坐的這些陶器——張久益館長原本答應李建安騰一個合適的地方來存放這些陶器的,但因春節放假,庫房幹事不在,東西就暫時放院子里的乒乓球桌上了。
也正是這樣,張紹文才會看到它們。
不過,改變它們命運的,主要還是12號缸上的那幅鸛魚石斧圖案。
這幅圖案,雖然劣拙,卻古樸無華。
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
大道至簡,大巧不工。
張紹文雖然是搞文學的,但藝術相通。他看到了這幅圖案,就感覺出了其不簡單,對文化館工作人員說:「陶器上面的畫太有價值了。」一方面找人進行了拍照,一方面讓有些繪畫基礎的侄子張天慶找來紙筆進行描摹。
回頭,張紹文撰寫了一篇文章,專門介紹陶器上的畫。
文中說:「這幅原始繪畫,是一件稀有的傑作。」「那自然生動,無趣無窮的藝術形象,無疑應列入『神器』中去了。」「可以說,截至目前為止,這幅《鸛魚石斧圖》是中國能見到的最早的一幅繪畫。」
張紹文的文章引起了省博物館的注意。
十個月之後,即1980年10月28日,省博物館研究員湯文興找到縣文化館的張久益、縣文化館辦公室主任晉明德等人進行調查。
調查結束後,湯文興撰寫了一份題為《臨汝閻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報告》。
這份調查報告和張紹文此前寫的文章一同刊登在《中原文物》1981年第一期上,國內外學者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於是,「鸛魚石斧圖彩陶缸」被緊急上解至河南省博物館。
經碳14鑒定,「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是原始社會仰韶文化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
6000年前的東西,乖乖不得了!
這樣,寶貝榮登上了中國歷史博物館之神聖殿堂,在2003年7月,還被國務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
關於「鸛魚石斧圖」的藝術性,國內外專家還在不斷探討深入研究,大家都說,這幅畫的點、線、面藝術表現方法,以及整個器皿和構圖,展示出一種很強的民族時代精神與藝術魅力。
關於這些陶缸製作的考古研究,考古專家認為先民能夠利用黏土,經水濕潤,塑成一形狀,彩繪加工,乾燥燒成,展示出了開發大自然、利用化學變化創造發明的科技水平。
現在,寶貝就尊放在首都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考古價值傲然屹立於中華國寶之巔峰,接受著全世界人民的景仰。
補一句,整件事中,獲益最多的人是張紹文的侄子張天慶。
張天慶是第一個對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進行臨摹「鸛魚石斧圖」的人,他因此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則由他仿製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最接近原品,得到了國內多家博物館的青睞,成為了大家爭相收藏的藏品。
※北宋一個皇帝和明朝兩個王爺,完成了中國書法的傳承,澤被後世
TAG:覃仕勇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