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漢字的日本街頭,沒學過日語我也能蒙對一半
去過日本旅遊的人會發現這樣一個奇現象,就是日本的街名、地名、店名、橋名、樓名.....
到處可以看到中國漢字,即便沒有學過日語也可以蒙對一半以上的意思。
很早以前,日本是一個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國家。
據我國《漢書》記載,公元前57年後漢光武帝賜給倭國(現在的日本)的奴國一枚刻有「漢倭奴國王」字樣的金印,從那時起中國的水稻栽培技術、制鐵技術等傳到日本,漢字也隨之傳入了日本。
到我國的隋唐時代(日本的飛鳥、奈良、平安時期)即公元7世紀初到9世紀,日本先後派出了22次遣隋史和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通過這些遣隋史和遣唐史,漢字大量地傳入日本。
最初他們是把漢字作為音符來使用的,即用漢字來注音,如:當時日語中代表「我」意義的詞為四個音,他們就用發音相近的四個漢字來表達,即為「和多久志」,(當時傳到日本的漢字的讀音為各地方言),就是說當時日本人如果要把代表「我」意義的詞用文字表達出來,就必須記住「和多久志」四個漢字。
因為漢字寫法非常複雜,使用起來相當不便,公元9世紀(中國北宋初期),日本人採用簡化的辦法,模仿漢字草體創造了平假名,切取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了片假名。
時至今日,在日本,越南、韓國還能看到漢字。
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的規定,日本現行街道名稱、道路交通指示牌用語,是採用日語漢字、羅馬字、英語共同標誌標註的。
所以,在日本街頭,隨處可見中國人熟悉的漢字。
比如,這棟建築的牆角掛著關西華僑基督教會的牌子,門楣上寫著「孫中山紀念館」,門玻璃上是「日華航空神戶營業所」。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詞語意思就會與我們所理解的漢字意思會不一樣。
比如說「手紙」,我們就會理解為日常生活中用的手紙已,但其實在日語里它的意思是信。
還有「娘」,它並不是母親的意思,而是女兒或者姑娘。
日本人不但創造了假名,還創造了許多日本新漢詞,比如革命、社會主義、幹部、中央機關等,都是日本人造出來的片語。
聽起來似乎有點尷尬,但卻是真實存在的。
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從歐洲引進了大量的英文、德文等書籍進行翻譯。
日本翻譯家們在翻譯過程中,都是選用意思相近的漢字來進行表示的。
本文來源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作者及時聯繫
日本全旅遊
這裡有一個很想跟你做朋友的二維碼
不掃掃看嗎?
歡迎點贊 留言 轉發~
TAG:日本旅遊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