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考古發掘出來的一些文物遇到空氣會變黑,甚至直接成灰?

為什麼考古發掘出來的一些文物遇到空氣會變黑,甚至直接成灰?

在長期的潮濕陰暗環境下,衣服的纖維如纖維素(棉麻)和蛋白質(絲)會發生降解,變成小分子狀態,同時也會失去柔韌性而變脆.見到空氣後由於見光和氧氣,大量脆弱化學鍵斷裂,最後就形成了粉末。取棉花,在缺少氧氣且潮濕環境下用紅外線烤,你會發現棉花變得很脆,一捏就碎。

物質是運動的,即使在看似相對封閉的墓中,物質也在以不同形式運動。材質、地理因素、墓室構造、埋藏年限,都是影響文物保存狀況的因素。

古墓葬環境基本是貧氧狀態,墓葬形成初期,墓室中含有一定濃度的氧氣,隨著墓葬中物質的氧化分解,氧氣逐步消耗殆盡,形成了密閉的貧氧環境,這是埋藏文物得以長期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於紡織品、漆木器等有機質文物以及古人的屍骸而言,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氧氣+水。因此,有機質文物保存的最好的兩種環境是:1.飽水。2極度乾燥。所謂飽水狀況,就是像馬王堆漢墓等南方地區的墓葬那樣,由於地下水不斷滲入,棺槨內部也充滿了液體,這樣一來空氣就被擠走了。

不過,泡水可以隔絕氧氣,能保持文物外貌不變。但是不代表這個文物還是嶄新的。就像拿一片餅乾安靜的泡到一碗水裡,餅乾吸飽水後,在水裡樣子是不變的,但是如果企圖把餅乾完整的從水裡撈出來,結果…

極度乾燥的典型地區就是新疆,文物雖然接觸氧氣,但水分含量很低,發生朽壞的速度緩慢。在這兩種環境下,都會有不少的有機質文物很好地保存下來。在地下埋藏環境中,經過幾百上千年的化學反應,墓穴中的氧氣往往已經消耗完了,內部環境達到了一個非常穩定的狀態,很多有機質文物也達到了一個「穩定狀態」。文物也一樣,穩定狀態一被打破,突然接觸氧氣水分,就會發生急劇的化學反應。

出土後文物面臨豐富的氧氣、豐富的紫外線、溫度的變化。如果不進行有效保護,當這些一起降臨到本身已經只剩下軀殼的文物上,將直接導致文物變形、褪色、甚至變成灰,消失的無影無蹤。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菜葉網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菜葉奇聞 的精彩文章:

如果人類是外星人,你認為最有可能來自宇宙中的哪個星系或星球?
人如果瞬間冰凍到絕對零度的溫度下會死嗎

TAG:菜葉奇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