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太宗繼位後召開了一次辯論會,決定了唐朝的執政走向

唐太宗繼位後召開了一次辯論會,決定了唐朝的執政走向

原標題:唐太宗繼位後召開了一次辯論會,決定了唐朝的執政走向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擊殺了其兄長、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唐高祖李淵無奈之下立李世民為太子,並在兩個月之後,宣布退位,自己當太上皇,把帝位傳給李世民,李世民成為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唐太宗。


由於唐太宗使用了非常的手段,殺兄逼父,因此他的人品在歷史上一直是遭到後人詬病的,這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唐太宗的治國才幹卻是古代歷史中帝王中很少見的,唐太宗即位後的年號是貞觀(627年-649年),這也是唐太宗在位的時間,在這短短的23年時間裡,他開創的「貞觀之治」卻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輝煌盛世。


那麼,唐太宗的治國方略是怎麼形成的呢?要說這些,即和李世民親眼見識到了隋朝末年在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下,民不聊生的國家境況有關,也和他即位後召開的一次君臣辯論會有關。


唐太宗政變成功後,並沒有大肆屠殺原東宮太子李建成的一幫手下,而是把其中有才華的人大都吸收到了自己的帳下。比如我們熟悉的魏徵就是原太子李建成的幕僚,而且當時魏徵也是力勸李建成提早動手除掉李世民。這樣的一個人,唐太宗都能繼續為我所用,可想而知唐太宗的胸懷有多寬廣。


唐太宗在即位後,為了研究如何更好的治理國家,召開了一次君臣辯論會,參與這次討論會的代表主要有兩方意見,一方正是以魏徵為代表,另一方是以封德彝(唐初的奸臣)為代表。雙方就唐朝今後的統治政策方向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魏徵的觀點是,剛剛經歷了戰亂的唐朝,人心思定,在國家的統治上,應當效仿五帝、三王,推行帝道、王道的仁政來治理國家。而封德彝的意思是,要唐太宗推行高壓政策來統治剛剛經歷戰爭過後的唐朝。


唐太宗最終採納了魏徵的意見,通過實行仁政的一段時間,到貞觀八年,全國的情況即出現「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長空,牛馬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斗米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表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貞觀政要》卷一)


《貞觀政要》一書詳細記載了唐太宗的治國方略,在我國的歷史上影響頗大,後代的士大夫們對此書的評價極高,常常把它作為皇帝治國的講本,而歷代統治者也無不把此書視為統治的法寶。


這次的君臣辯論會,對新興的唐王朝未來的政治走向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唐太宗也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治國成就最高的帝王之一。

本文參考文獻:《隋唐簡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韻 的精彩文章:

「安史之亂」由胡人引發,參與平亂的大多將領卻也是胡人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