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喜馬拉雅佛教藝術,你能分辨出他們是誰嗎?
在富饒燦爛的西藏文化遺產中,佛造像、唐卡、法器等是藏傳佛教藝術品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藝術品千百年來一直在西藏地區存留、供奉和應用。公元7至9世紀,隨著佛教從不同的地區傳入西藏,吐蕃人吸納周邊地區多種藝術風格與本土藝術形式相結合,形成了具有西藏地域特徵的佛教藝術形式。
上師
上師像雙眉以兩條陰線刻出,眼睛大而長,眼白嵌銀,直視前方,眼角以兩條陰線刻畫出魚尾紋,表現了一位中老年上師慈悲篤定的眼神。鼻子小巧,不強調嘴部邊緣。上從這尊上師像的面容及衣著判斷,應為噶舉派高僧。這件作品的線條刻畫有時並不流暢,尤其是人物面部,以樸拙的手法著意描繪和突出人物的肖像特徵,有趣而傳神。作品渾圓厚重,局部刻畫細緻入微,似兒童畫一般充滿天真爛漫的稚趣。
達瑪如巴
達瑪如巴的意思即「持法鼓之人」,據說他敲擊法鼓之時,能夠同時出現二十四種靈異之處和三十二聖地。這尊達瑪如巴像,為圓臉鼓腹的瑜伽士形象,眉毛皺起,眼睛圓睜,佩戴項飾、瓔珞、臂釧等裝飾物,瓔珞於胸前交叉呈X形,結跏趺坐於獸皮。飾物上嵌松石和寶石。台座為高台之下承接覆蓮座之形制。
般若佛母
般若佛母有多種形態,以兩臂和四臂像最為常見。四臂般若佛母像中,多為一手持般若經,一手持金剛杵的形象。般若即「般若波羅蜜多」的略稱,指認識一切事物根本的終極智慧,《般若經》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佛教中最為重要的修行目標。般若的梵文Praj?ā為陰性名詞,因此般若的神格化也是一位女神的形象。這件般若佛母像為西藏仿克什米爾風格,菩薩的身體重心均勻分布於兩腿,飽滿的四肢有克什米爾造像特徵,姿態稚拙天真。佛母的寶冠與繒帶是典型的克什米爾樣式,項鏈與臂釧樣式也常見於克什米爾造像之中。眼睛細長,俯視狀,不似克什米爾造像棗核形的眼睛大且輪廓清晰,加上上彎的嘴角,塑造出溫和秀美的面部神態。
大威德
所謂大威德,梵文稱Vajrabhairava,意思是令人怖畏的金剛,藏文稱rdo rje "jigs byed,rdo rje為金剛,"jigs byed為作畏、怖畏,所以直譯應該是金剛怖畏,漢譯習慣稱其為大威德。大威德、紅閻摩利與黑閻摩利在西藏被認為是閻摩德迦的三種化身,兩種閻摩利都腳踏水牛,而長著水牛頭的大威德,被認為是閻摩德迦化身中最為凶暴的一種,用於調伏怨敵等等較為兇猛的修法。這件大威德像比例協調,製作十分精細,即使是背後的細節部分也一絲不苟,台座上麵線刻優美華麗的纏枝花紋,蓮瓣異常飽滿,鎏金色澤明亮,為藏傳多面多臂像中的優秀之作。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高肉髻,螺發呈整齊的凸起,臉型方闊,寬額頭,眉毛微連,雙眼嵌銀,俯視姿態,鼻樑直挺,鼻翼小巧,人中深而分明,嘴唇輪廓清晰。釋迦牟尼著貼體的袒右肩袈裟,左手置於腹前,右手施觸地印。兩腿結跏趺坐姿,袈裟於兩腿間鋪開呈扇形。這件造像應為13世紀前後的西藏作品,人物背後多有鑄造之時的修補痕迹,與晚期的鑄造工藝有所不同。人物五官與體態刻畫精心,打磨精細,銅質精良,是一尊傾注了製作者大量心血的作品,也是西藏早期金銅造像的一件佳作。
蓮花手菩薩
這是一件13世紀前後典型的尼泊爾馬拉王朝造像作品。鎏金部分剝落,露出暖色的紅銅質地,充滿了生命的氣息和起伏的節奏感,使菩薩的姿態顯得輕鬆自然。菩薩頭戴五葉寶冠,花葉裝飾華麗,嵌以各色寶石,正中葉片上飾以獸面。菩薩臉型方正,五官輪廓清晰,細長的白毫嵌以松石。高挑的眉弓,大而長的眼睛,上眼瞼從內側下彎到外眼角附近挑起,既表現出俯視的眼神,又不失奕奕生輝的神采,口鼻小巧,以線刻強調邊緣線,簡潔利落。菩薩右手垂於體側施與願印,左手於腿側呈持握姿勢,原應牽有蓮莖,菩薩左臂有一塊鑄銅,應為蓮莖的殘存。菩薩的頸飾、臂釧、手鐲、瓔珞、腰帶、指環等飾物均有當時流行的十字花形,配以各色寶石鑲嵌,與極簡的衣飾形成強烈對比,繁與簡相得益彰。平衡感與節奏感,藝術性與生命力在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的融合和完美的闡釋。
文殊
這尊菩薩像頭戴三葉冠,冠葉正中有獸面裝飾。寶冠兩側有花朵和扇形花結,帽冠飄帶先垂下而後上揚,頸飾為簡化的帕拉風格,下端有獸面。菩薩左手於胸前作說法印,右手垂下,兩指捏持棗形物。身體兩側各有花枝,左肩的花頭上置經書,說明其身份極有可能為文殊。這件作品工藝有稚拙之感,樣式上也出現多種風格的雜糅,反應了這一時期,西藏學習外來風格,逐漸形成自身特點的過程。
兩臂大黑天
大黑天為佛教中護法尊的一種,其梵文為Mahākāla,Mahā意為大,kāla意為黑色,大黑天之名由此而來,也常常音譯為嘛哈噶拉、摩訶葛剌等。大黑天有兩臂、四臂、六臂等多種形象,兩臂大黑天的根本儀軌見於《金剛帳怛特羅》(Vajrapa?jara Tantra)第十五品,因此也被稱為寶帳怙主。根據《漢藏史集》記載,薩迦派初祖貢嘎寧波曾到巴利譯師處學習,當巴利譯師準備傳授此法之時,把大黑天叫到跟前,稱自己已經年邁,請他今後請守護薩迦昆氏一族。薩迦派遂將此寶帳怙主作為宗門守護神。元代皇室尊崇薩迦派,兩臂大黑天作為薩迦派的重要守護神也被皇室所篤信。兩臂大黑天的形象在元代尤其多見,大黑天踏魔神之屍體,兩手持嘎巴拉碗和鉞刀,胸前常常橫有一根杵,文獻中稱此杵為「魔法之犍稚」(『phrul gyi gandī,犍稚即寺院中敲打鐘、鈴、鐸等報時的木槌)。
菩薩手
這件體量巨大的菩薩手為銅鑄而成,手腕處有多重珠串構成的腕釧,手指纖細柔軟,富有彈性,指尖微微上翹,指甲使用紅銅鑲嵌。第三、四指彎曲,與拇指相接,手心刻有法輪圖案。做工精良,銅質瑩潤。雖僅存一手,但其華麗的裝飾,寫實的塑造,足以令人無限遐想當年造像的震撼。
法帽
這件法帽以銅皮製成,表面鎏金。此類型的法帽在尼泊爾佛教美術中偶有出現,規制與造型類似,為佛教法事用具。這種富有裝飾性的法帽上通常有四佛或五佛,象徵著佛的五智與圓滿境地。法帽頂端的金剛杵,是金剛部族的象徵。此法帽為圓錐形,頂端裝飾金剛杵,帽沿處為花邊狀的裝飾,中間為三層構造,以桃形花葉狀飾物飾於表面。最下端花葉中有阿閦、無量壽、寶生、不空成就四佛,各自結跏趺坐於蓮台,位於金翅鳥背負的桃形身光之中。從屬於金剛部族的阿閦佛位於法帽正面,其上方為結智拳印的大日如來。這件法帽製作華麗,鎏金厚重,尤其是正面的花葉上嵌以彩色寶石,光芒璀璨。
噶瑪巴世系—五世噶瑪巴得銀協巴
這幅唐卡為噶瑪巴世系中的一幅,繪製了五世噶瑪巴得銀協巴(De bzhin gshegs pa,1384-1415)。得銀協巴四歲之時即開始學法,7歲出家,取名卻貝桑波(Chos dpal bzang po),20歲時受比丘戒。凡他所到之處,即廣為眾人傳法,也受到許多供養。他曾於1407年覲見永樂皇帝,並被賜名「如來」,封大寶法王,得銀協巴即如來一詞的藏文音譯,其弟子也有數人先後被封為國師和大國師。自從得銀協巴被封大寶法王之後,此封號為歷代黑帽噶瑪巴承襲。
畫面中最明顯的人物,是得銀協巴和永樂皇帝。得銀協巴手持金剛鈴與金剛杵,坐於法座。法座的構造類似龍椅,扶手與靠背頂端兩側均有龍頭,靠背上有鳳鳥紋樣裝飾。相比得銀協巴來說,畫面右側身著龍袍的永樂皇帝在畫面所佔比例小了許多,神態恭謹,左手扶絝帶。永樂皇帝身後的兩位侍者,一人雙手舉托盤,另一人正拿著水瓶向托盤中注水,另一手提鏡子,鏡子中映出永樂皇帝的面容。畫面上方右側,是紅色的雙身文殊。
吉祥天母秘供
西藏把這種繪有祭供的繪畫叫做「康澤」(sKang rdzas),這是一種特殊的繪畫,用於獻給一位或多位尊神,通常是獻給世間之神(與出世間相對)或者一些護法,如大黑天與吉祥天母等。祭供圖一般懸掛在護法殿,多為黑底,畫面中的被供養之物,有持物、衣物、珠寶、裝飾物、動物等。畫面中描畫的供物,並非實際存在,許多供物如人的器官和動物,只存在於觀想之中,因此也稱秘供。
通過本文希望提高對藏傳佛教藝術本質的認識,推廣純粹藏傳佛教藝術品的鑒賞理念,喚起更多人對藏傳佛教藝術的關注和研究。令人驚喜的是,喜馬拉雅的神秘也伴隨著佛教的魅力,逐漸在全球藝術品市場中佔據著一席之地。從近年來不斷新增的拍場和博覽會,都可以看出市場對於這些佛教藝術品的關注。
原文作者:劉能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8年3月刊《神秘的喜馬拉雅佛教藝術》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