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法四依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法四依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法四依

第二:法四依

船隻航行於茫茫的汪洋大海,需要依靠羅盤的導引。人行走在漫長的菩提大道,也需要有修學指南的憑藉——佛學上稱它叫「法四依」。

法四依指的是:1.依法不依人;2.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3.依義不依語;4.依智不依識。底下簡單地加以說明。

1.依法不依人

法,是顛撲不破的客觀事實,是亘古長存的真理;而人是因緣(條件)暫起幻有的生命體。人固執而善變,對於真理的判斷與認知,經常出自主觀的愛憎。因此,依賴人,對人盲目地崇拜與幻想,常常不自覺地跟著人走上傲慢、偏見與錯誤的道路。如此,距自覺覺他的目標,不就背道而馳了嗎?所以,佛主張以真理(法)為師,捨棄崇拜偶像(包括天地間的一切鬼神在內)的盲目追隨。(見拙作《學佛百問》「為什麼依法不依人」。)

2.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了義經,就是直接而徹底地闡明真理的經典,也就是無所隱瞞,一語道破「完完整整的事實真相」;不了義經,就是為了利生弘法的方便,而暫時所做的承諾和譬喻。打個比方,某人得了肝癌絕症,不久於人世。醫生對病人輕描淡寫地說:「好好休養,沒什麼嚴重。」這種安慰的法門,就叫不了義經。而醫生對他的家人就會據實告知:「肝癌是絕症,目前的醫藥也無能為力。好好地照顧他,配合治療來減輕他身心即將承受的巨大痛苦。」這種公布真相,讓家人有心理準備的說法,就叫了義經。

再打個比方,念句佛號就可以往生西方。這是方便說法,是不了義的。對正常的人,就要這樣如實告知:念佛之外,還要具足一切善根福德因緣(服務人群、造福社會),才能往生極樂。這才是真正的了義。

能分辨了義與不了義,才能快樂自在地學佛,才不會辜負世尊循循善誘的一番苦心,才能確實步上萬無一失的成佛之道。

3.依義不依語

語言文字是傳道的媒介。換句話說:真理(義)是含藏在媒介(語)之中。就像伸出手指頭指著月亮,指頭是「語」,月亮是「義」。所以,看佛書、聽法語,千萬不要執著於經文的表相,一定要深入文字的底蘊,探討它的實義,吸取它的真髓才好。

有人不知要「依義」,卻一味地「依語」,所以才會一臉茫然地指著《金剛經》說:「你看!經上明明這樣說:『若人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見念佛是邪門外道。」殊不知,佛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只會用嘴巴來念佛、求佛,而不懂得反求諸己,不知道如來(真理)在自己的心中,那麼這種「心外求法」的修行,就是邪道。

因此,佛教反對望文生義或拘泥於文字。文字像「船」,可以運載我們過河;一旦過了河,千萬不要再頂著這船走路了。「依義不依語」幫助我們掌握佛典的旨趣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4.依智不依識

佛家所說的「識」,類似今日心理學的認識作用。它是我們的妄想之心攀緣(接觸)外境所產生的。用佛教的術語來說,就是六根(六種感覺器官或神經,指眼、耳、鼻、舌、身、意根)和六塵(六種可以和六根相互接觸的對象,指色、聲、香、味、觸、法塵)相遇,因而生起六識(六種感覺或知覺的作用,指眼、耳、鼻、舌、身、意識),像眼睛(眼根)看外在的形形色色(色塵),耳朵(耳根)接收不同的音波(聲塵),舌頭(舌根)品嘗不同的食物(味塵)……就會產生美麗或醜陋(眼識),悅耳或嘈雜(耳識),酸甜或苦辣(舌識)等認識(感覺)作用。

一般人常常以為這些感覺或認識是真實的,進而執持、貪戀不舍。其實「識」是虛幻不實的,像眼睛(眼根)看到外在的沙漠(色塵),往往出現「海市蜃樓」的錯誤認識;又耳朵(耳根)聽到風吹草動,也會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耳識)。所以,佛典上將「識」比作「幻事」——像魔術師所變幻的東西,雖歷歷在目,依然是空花水月。

如此說來,識的產生,是由於根與塵的相互接觸,是暫起而幻有的。所以,佛陀不贊成拿這些「不實的認知或感覺」(識),來作為我們尋求真理、解脫煩惱的依靠。

識,既然不能作為我們的依靠,那麼依靠什麼好呢?佛家認為依靠「智慧」最好。這裡的「智慧」,不是指小聰明而言。小聰明,佛家叫「世智辯聰」,孔子稱為「小慧」,都不是出自圓滿的覺悟所涌生映現的。佛家認為我們要依靠「真實的智慧」,才能解除一切迷惑,指示平坦穩當的修行康庄大道,而不至於誤入旁門小徑。(這種「真實的智慧」,佛家叫「般若」。請看本章「第六:六度」中的「6.般若」說明。)

心經上說:「依靠般若——真實的智慧,心中就不受任何的牽掛障礙。沒有牽掛障礙,就不會有恐怖畏懼,能遠離不明事理的顛倒夢想,得到最究竟的解脫。而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佛陀們,也都要依靠這種發自內在的澄明智慧——般若,才能證得佛果。」這一段經文的說明,最能顯示「依智」的重要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佛法是無諍之法
慧律法師:佛教要有大格局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