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異域風情兩篇
印尼印象
文 / 衛紫艷
印尼支教,一晃三月。
今年大年初三,我隻身一人踏上「千島之國」的支教之旅。下午兩點從太原武宿機場登機,輾轉廣州白雲機場、印尼首都雅加達機場,到達我所任教的省會城市,已是初四晚上8點多。
雖然我早做了衣著準備,只穿一件中袖襯衣, 但一下飛機,感覺還是有點熱。到機場大廳一看,滿眼都是VIVO、OPPO的廣告,那一瞬間,彷彿自己還是在中國。
見到接機老師,簡餐之後,又是6個多小時的車程,到我所任教的學校是凌晨3點,異鄉的月光像有霧的太陽一樣亮,照耀著Jember這座城市裡陌生的街道和房子。
我的心情像窗外的星星一樣閃爍,明天就要和任華三語學校的老師學生們見面了,心裡還是有一絲忐忑:我該怎麼和孩子們交流?他們會喜歡我嗎?會喜歡漢語嗎?他們和中國孩子一樣嗎?帶著一連串的疑問和期待的心情,我即將走進異國,去體驗一種全新的、從未經歷過的生活。
我用印尼語做了自我介紹。他們聽我說印尼語,非常開心。「你好!」「你是中國老師嗎?」「中國的老師終於來了!」幾句印尼語一下子拉近了我與本地老師、同學們之間的距離,新的生活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工作之餘,為了能夠儘快地適應融入印尼的生活,我經常跟著本地老師出去玩,去了解校園之外的生活。
走在Jember的街上,吸引你的是很多清真寺、基督教教堂以及其他宗教的建築。印尼人必須有宗教信仰,身份證上明確標註宗教類型。印尼有五大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印度教(主要在巴厘島)。伊斯蘭教人數最多,約佔印尼總人口的87%。伊斯蘭教一天禱告五次:四點、十一點半、三點、五點半、七點。
他們最重要的節日是開齋節,就像我們過春節一樣隆重。但每年開齋節的日期是不定的,需按伊斯蘭教的教歷來確定,去年的開齋節是5月26日-6月25日。今年的開齋節是5月16日-6月15日。每逢開齋節,他們要封齋,日出之後到日落之前不能吃飯。所以這一個月,中午我想在外面吃飯都很困難,因為很多飯店都關門了。
有時候同事會教我印尼語。去到同事家裡,我會盡量用所學的印尼語與同事家人交流。有一次我去麥佳老師(本土漢語老師)家,發現她跟她媽媽說的像是另外一種語言。一問才知道,原來印尼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100多個民族,幾乎每個族(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我的同事麥佳的爸爸是Oseng族 ,媽媽是爪哇族,她會說爪哇語,Oseng族語和印尼語。
在穿著方面,印尼還是相對保守的,一般要穿有領有袖的上衣,女生裙子要過膝,不可太過暴露。
印尼有一種衣服叫做「batik」,是他們的傳統服裝,也是正裝。巴蒂服屬於島服,有絲質的,有棉質的,質量差別很大,價錢自然也各異。這種衣服五顏六色,又以土黃色、灰藍色、暗紅色為主。著色全部採用蠟染,與我國貴州少數民族的蠟染工藝相似。
為了了解蠟染工藝,在一個周末,我去了附近一個製作Batik的地方,親自體驗了一下蠟染工藝。
印尼的食物大多以煎,炸為主,口味偏甜,辣。這和當地的氣候有關,食物在炸過之後,不容易變質。主食以米飯為主,每天沒有固定的吃飯時間,一般餓了就吃。如果在飯店吃飯,記得一定要點飲品,不然別人會覺得你很奇怪。
在印尼,麵食比較少,而且它是一道菜,不是主食。對於一個以麵食為主的山西人,想吃麵條饅頭只能自己動手做。所以每天去菜市場買菜回來做飯,也成了我一天中最快樂的事情。突然想起汪涵曾說:「我們去菜市場挑選食材,其實就是偶遇與重逢。翻炒就是情感的升溫,糖醋就是情感中的蜜意,做一碗麵條,何嘗不是柔情,家廚里的感覺,就是愛。」
在印尼,你幾乎看不到高樓大廈,到處都是平房,最高的就是有錢人家的小別墅,二層樓。因為土地多而便宜,人們一般會買宅地自己蓋房。房子雖然簡陋,但很漂亮。他們迷戀色彩的變化,總是會給房子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有的還會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而且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只要自己覺得漂亮就可以。
印尼人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車和摩托車,普通人出行大部分是摩托車,自行車很少,電動車更沒有,路上行人也很少。路上沒有限速標誌,紅綠燈很少,更看不到交警。
我住在市中心,從早到晚,摩托車聲不斷,好在現在已經習慣了它的聲音,但還是習慣了不了摩托車的速度,下午想去馬路對面的便利店,在路口站了5分鐘,都沒過馬路對面……無奈又返回宿舍。
當你在印尼生活一段時間,你就會愛上這裡藍天白雲下的椰風海韻,愛上這裡熱情、友善、淳樸而又充滿智慧的人群。在這裡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沒有功利、毫不世俗,淳樸真摯、揮之不去的風土人情!
但願筆尖的文字能表達我所見所聞所感之萬一,從而留下一段值得回憶和紀念的青春故事。
作者簡介:衛紫艷,畢業於沁縣中學高367班。後就讀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並攻讀碩士學位。現為孔子學院/國家漢辦漢語教師志願者,在印尼任華三語國民學校教授漢語。
留學波蘭感觸
文 / 任麗存
2015年9月16號,我帶著興奮和激動的心情,從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出發,來到了我心中期待已久的國家——波蘭,開啟了我新的人生旅程。
波蘭位於歐洲東部,大部分波蘭人信仰羅馬天主教。日心說的創始人哥白尼、世界著名音樂家肖邦、發現鐳元素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等,都是波蘭人。
波蘭是一個很適合學習和生活的地方,不會有過分的喧鬧。這裡遠不及美國繁華,也沒有希臘讓人嚮往的浪漫氣息,但它確實有這樣一種討喜的能力。波蘭風景秀美,許多城市建立在樹林與田園之間,森林覆蓋率大,剛來的我們會為這滿眼的美妙的綠色所傾倒。
首都華沙是一座將現代化設施、哥特、巴洛克式建築與森林完美結合的城市,這與歐洲其他國家首都頗為相似。初入華沙時,從飛機上可以看到白雲後面是一望無際的農田和樹林,長長的河流把整個大地劃分開來,倒映著藍天,顯得格外美麗。
波蘭人非常熱愛大自然,在他們看來,自然才是生活的一切,他們基本上把自己的業餘時間都投入到戶外活動上。尤其是閑逛老城的時候,陽光灑在身上,漫步在周圍布滿綠蔭和鮮花的街道,偶爾逛一逛極具歐洲風格的平頂小商店,或者坐在街邊喝一杯咖啡,讓人感覺特別地安逸和清閑。
波蘭有著和中國相近的歷史,同樣地多災多難,在世界格局劇烈變化的過程中,都期望中立於局外,卻又都無可避免地被拉入戰火紛亂當中。
1939年,波蘭被納粹德國佔領,大約有110萬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殺害,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戰爭對人類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撫平精神上的創傷或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加上2016年習近平訪問波蘭,越來越多的波蘭人開始了解中國,絕大多數的波蘭人民對中國人的印象很好。
首先,波蘭某些文化精神與中國儒家思想頗為相似。其次,雖然意識形態不同,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和愛好和平的精神深深打動著波蘭人,中國的發展無疑是舉世矚目的,波蘭人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東西。還有一點最讓波蘭人感動的,就是在蘇聯入侵波蘭時,中國領導人是極力反對的,這份友誼對中波的發展相當重要。
波蘭的醫療住房條件和食品安全優於我們,醫療費用基本靠政府買單,對於這點,我深有感觸。去年,和我一起出國來波蘭的學妹不小心磕了牙齒,隨後我們去了公立醫院。醫生周到的服務,令人折服。我們當時還在想,這下肯定花不少錢,結果花一上午時間補牙結束後,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沒花一分錢。我們報了醫保號就可以走人,全部免費。
波蘭食材品種雖然不算太多,但是物美價廉,特別是肉類。曾經問過班裡的波蘭同學,政府是如何保證食品安全的,他們不解,問我什麼是食品安全?我解釋,食品安全就是良心菜、放心菜,吃完後不會減少壽命,降低智力。他們很驚異地表示這個不應該成為問題。雖然沒有更多的回答,我卻想,對於這個國家百分之九十多有信仰的人來說,這確實不應該算問題吧。他們連超市裡每一個小小的雞蛋上面都要標上編碼,可想而知,其食品有多麼安全了。
波蘭是一個特別講究誠信的國家,誠信體現在很多做事環節,即使初次見面,大家的交流也是基於互信的,默認你說的話是真實可信的。舉個很簡單的生活例子,在波蘭,公交車、地鐵、火車等是無人檢票的,也很難看到有人查票,這就很能考量每個人的道德品質。司機只管開車,車到站後,人們從不同的車門上下車,自覺打卡,但相關機構一旦查到有人不買票,處罰力度會特別大。在他們看來,懲罰逃票的那個人,不僅僅是因為他乘車不打票,更是讓他為自己的道德買單,所以很少有人逃票。
波蘭人做事情喜歡就事論事,商務上大家不夸夸其談,對待商務信件、商務會議,一定是非常地認真嚴肅。最近聽到一件事情,某中國人去波蘭一家知名媒體會談,本來會議的主題是商務合作,後來整個會議對原定主題沒談多少,反而將其演變成了投資房產、能源等各種機會的討論會。在我們自己的商務習慣中,覺得沒什麼,我就是帶著一個我的想法去跟你們會談,但是在歐洲這個大環境下,類似這樣節外生枝,無果而終的會談太多,我們就會被別人貼上一個標籤——「不靠譜」。如果大部分人做事方式都是這樣,就會對未來商務談判形成阻礙。
也許初來歐洲的中國人,都會在過馬路時感到不適。每當行人等待汽車通過時,司機總是會停下來揮手讓行人先過。有一次,一重型卡車硬是帶著強大的慣性,急剎車停在我面前,頓時讓我有種偶遇變形金剛的感覺。在歐洲許多國家沒有紅綠燈的地方,都是汽車讓行人,如果汽車不主動讓道,行人甚至可以去法院起訴,這種制度體現出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
波蘭完全遵從歐盟的教育體制,在波蘭留學,除了學習知識外,更能開闊自己的國際化視野、接受歐洲傳統文化的熏陶、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獨立生存自我管理能力。
波蘭的課堂採用情景式教學方法,有別於中國學生習慣的應試教育。它沒有國內那麼中規中矩,也不會讓學生感覺沉悶。老師講到動情處,會直接坐在桌子上和我們討論。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基本上每一節課,我們都是在笑聲中度過的,老師只負責教學,不會要求你去學習和完成課後作業。我們的學習全憑自覺,所受監管很少。學生的動手能力超強,考試的範圍也不會固定在課本或者課後作業。
相對於其他歐洲國家來講,在波蘭留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裡的生活成本對於中國很多工薪家庭來說,都是在可承受範圍之內的。我建議大家有機會還是多出來走走。花最少的錢,去感受歐洲,或留學,或工作,或是單純的旅遊,都是不錯的。
在此,我也不想一味地宣揚國外怎麼好了。中國有句老話,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更何況,現在的中國已經有很大的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不少,有些方面遠優於國外。但在社會公德,公民素質等方面,我們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共創美好生活環境,滿足公民精神層次的更高要求,光依靠政府恐怕是不夠的。這還需要每個人都在環境保護、文明禮儀、相互信任上多做些努力,給自己點信仰,別一味地追求利益,那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最後,作為出國的遊子(至少現在是),我衷心希望咱們的祖國更加強大美好!
作者簡介:任麗存,女,曾經就讀沁縣中學初222班,高315班。畢業於中北大學法學碩士,2015年9月留學波蘭,就讀於華沙社會人文大學(SWPS),畢業後就業于波蘭GUANWEI EUROPE PLASTIC INDUSTRIAL外貿公司。
TAG:沁中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