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千年前,中國發生了一場大災,結果,皇帝家的糧食卻多得吃不完

一千年前,中國發生了一場大災,結果,皇帝家的糧食卻多得吃不完

從大隋政權建立開始,幾代楊姓皇帝就十分重視國家糧庫的儲備。隨著江南富庶地區的農耕開發,糧食通過漕運源源不絕的輸送到京城。隋文帝分別在今河南汲縣、河南洛陽、陝西陝縣、陝西華陰設立了「四大糧倉」,到了隋煬帝登基後,又先後在洛陽附近建設了兩個糧倉,除了這些大型糧庫外,朝廷在潼關和渭南地區分別設立了幾處小糧倉,以備糧食轉運臨時存放。

其實,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開設糧倉的政策,這原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隋朝卻並未將糧倉用于軍備或賑災,只是,用來供貴族階層揮霍之用。唐朝初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可見其糧倉之大,儲存糧食之多。

隋文帝十四年,全國久旱無雨,關中地區鬧起了嚴重的饑荒。當時,四大糧倉中儲備的糧食足夠賑災之用,隋文帝竟然嚴令禁止開倉放糧。李世民在登基後曾提到過這件事,並對此發表看法:「隋文帝不重視百姓反而重視糧倉,隋朝覆滅之際,所有國庫中儲備的糧食居然足夠供應天下百姓食用五十年!」

可以說,隋煬帝時期,不但,沒有打開糧倉接濟百姓,反而,變本加厲搜刮民脂民膏,提前徵收許多年的賦稅,全部儲存到國家糧庫中。隋文帝統治時期,雖說,把大部分糧食都放在國家糧庫中,但是,仍不忘設立義倉,用來救濟百姓。到了隋煬帝統治時期,乾脆把義倉也轉變為國家糧庫,視百姓如無物,導致無數災民餓死在饑荒之中。

那麼,隋朝政府對於全國糧倉的把控有多嚴格呢?

在隋煬帝發兵討伐遼東期間,耗費了大量軍費,又趕上全國鬧災荒,老百姓吃不上飯,米糧的價格飛漲。齊郡郡承提議打開糧庫賑濟災民,可上下官員沒一個人敢答應,紛紛以「需要皇上下詔,我們不能擅作主張」為由,毫無作為。單開啟一處郡縣級別的糧倉就已如此費勁,更別提位於其他地方的四大糧倉了。

當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隋朝史籍中描述了當時百姓的慘狀,讓人不忍直視:百姓們瀕臨餓死,可官方倉庫仍有進無出,地方官害怕皇帝降罪不敢自作主張,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土地上的老百姓啃食草根樹皮。等這些都吃光後只能挖觀音土充饑,最後,連觀音土都被吃光了,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人間慘禍。

如此朝代,如此皇帝,豈有不被顛覆之理?

隋朝末年的各方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攻陷各地糧庫,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瓦崗勢力的李勣曾向李密獻策:「如今天下動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災荒,倘若,我們能夠奪取黎陽的糧庫,絕對能夠成事。」瓦崗軍在拿下黎陽後,大開艙門救濟百姓,短短一個月時間瓦崗勢力的人數就擴張至二十萬人。

可以說,隋煬帝萬萬沒想到,自己留作揮霍之用的糧倉最終成了致隋朝於死地的關鍵。

由於,瓦崗軍的勢力範圍覆蓋了隋朝最重要的四大糧倉,所以,這四大糧倉成了瓦崗軍的主要攻略目標,在拿下糧倉後既為瓦崗軍提供了糧草保障,又可以進一步擴充兵員。《資治通鑒》里曾描寫過老百姓去李密打下的糧倉處取糧的景象:

「李密大開倉門,不設置任何守軍,也不需任何文書證明,老百姓想拿多少就拿多少。老百姓們滿載而歸後,發現無法負擔著過多的糧食,只能將多餘的糧食隨意丟棄在大道上。從糧倉到城門的這一段路上,地上總共積累了數寸厚的大米,被馬車、馬蹄碾壓踐踏。農民軍帶著家屬和支持者前往糧倉吃飯,約有上百萬人參與其中。由於,缺乏淘米的器物,老百姓們只能用荊條編成的筐淘洗糧米,可惜,荊筐縫隙較大,許多大米流失到河裡,洛水兩岸十里沉積了無數大米,遠望過去就像是白色的沙灘一般。」

隨著瓦崗軍一路旗開得勝,沿路的起義勢力紛紛響應,路上不斷有投奔瓦當的好漢加入。唐朝建立後,李姓統治者對前朝皇帝四處修築糧倉囤積糧食的政策進行了反思。唐太宗繼位後,對隋朝「不重視百姓反倒重視倉庫」的做法嗤之以鼻,時刻以此為戒。

李世民還宣稱:「治國之策,在於民生,而不在於充盈倉庫。倉庫只是用做防災罷了,何須其他用途?我的繼承者倘若賢明,自然能夠保住天下;若我的繼承者不肖,就算是儲備許多糧倉,只是讓他過著更窮凶極奢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滅亡。」

1969年,在洛陽出土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由此可見,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參考資料:

『《隋朝的糧倉》、《含嘉倉遺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若不是這個獄卒,岳飛的很可能就屍骨無存了,岳家後代都得感謝他
這批女人很厲害,專門殺洋人,最後卻被自己人害死了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