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說說吃粽子的那些事兒】-從粽子的話題談真理

【說說吃粽子的那些事兒】-從粽子的話題談真理

摘要:吃粽子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而是提醒知識分子「以增美德」。

每當端午節的時候,都要吃粽子,這是流傳了2000多年的傳統習俗。秦滅楚之後,傳說屈原在5月初5自沉於汨羅江。後世君王為了表彰屈原的愛國精神,把5月初5定為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紀念屈原。

前幾天吃了個白米粽,粘著糖吃,似乎吃出一些小時候的味道。吃粽子的時候,朋友問我: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當年始皇帝為什麼會同意這麼做?

眾所周知的原因,屈原跳江是為了不做秦臣,那麼「暴君」秦始皇還准許民眾紀念屈原,一定有原因。這個原因,也一定不是我在第一段里講的「後世君王為了表彰屈原的愛國精神」,這句話是百度來的,現在發現百度對於知識的百度越來越不靠譜。這句話為什麼錯了?道理非常簡單,如果鼓勵這樣的愛國精神,會有更多的受百姓愛戴的大夫投江或者自絕;這樣會導致民眾對於新王朝的憎恨,更不利於新的統治者建立新王朝。所以,紀念屈原,不是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因為所有的愛國,都是建立在對於故國的愛,而非對於新朝的愛。

朝和國,在古時是一體的。清朝之前的所有王朝,都是帝國;帝國時代也就是王權時代。王權時代有句俗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是王的,所以國和朝就連在了一起,變成國在朝在。民國時期,清朝沒了,朝變成總統制,國和朝分開,百姓就開始犯糊塗了。朝和國分開後,愛國變成一個意識形態的內涵,愛國一旦和朝放在一起就變得講不清楚了。

回到問題,既然紀念屈原不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那麼,歷代皇帝為什麼都非常重視端午節的活動。例如: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皇帝賞臣子,選擇端午節,什麼時候不能賞?當然,端午節還有「驅惡」的習俗,但如此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大帝,在端午節賞重臣一定不是為了替臣子「驅惡」,而在「以增美德」。

古代大臣基本都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美德為何物?唐太宗寫的「美德」是何物?知識分子的美德其核心就是:對於真理的認識和堅持。認識,是指分辨能力;如果一個知識分子官員對於是非對錯都沒有分辨的能力,如何能夠治理一方水土?堅持,就是敢於講真話,敢於對王權的錯誤講真話。長孫無忌和楊師道這樣的人才,唐太宗是沒有必要對他們提出「世俗的美德」,比如勤奮/自製/克己;唐太宗對他們提的「以增美德」,必然是希望他們能夠增加「知識分子的美德」,大白話就是「你們不要哄我,大膽的講真話,講真道理的真話」(對於善辯者來說,道理分真道理和假道理,這也是中國大學不教邏輯學的原因)。

突然覺得白米粽子的味道比肉粽子好吃,為什麼?因為白米粽子平時不容易吃到,這如真話不容易聽到是一樣的道理。

田野龍寫於2018.0613,並錄入【野舞壇】札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舞壇 的精彩文章:

TAG:野舞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