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切·格瓦拉的黑紅肖像海報,是如何傳播到世界的

切·格瓦拉的黑紅肖像海報,是如何傳播到世界的

切·格瓦拉的黑紅肖像海報,是如何傳播到世界的

這張著名海報的名字叫《Viva Che》

1960年3月4日星期五,一艘裝載著古巴政府在比利時購買、並秘密運往加勒比的數噸武器的船在首都的哈瓦那港爆炸,造成近百名人死亡,多人受傷。

在第二天舉行的葬禮中,前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Fidel Castro,1926—2016)發表了演說,他聲稱宣布爆炸是人為破壞,並斷言是美國犯下了這一罪行。卡斯特羅的話激起在場的人義憤填膺的團結感。隨著情緒的發酵,哀悼儀式最終被圍繞民族團結的自由發言所取代,場面完全變成了高度緊張的狂熱黨派集會。


「英勇的游擊隊員」

此時,卡斯特羅的官方拍攝人員、《革命報(Revolución)》特約攝影師阿爾貝托·科爾達(Alberto Korda,1928- 2001)正在現場進行報道。「在一個飾以悲痛氛圍的講台的底下,我的眼睛盯著我那台徠卡M3相機的取景器,時刻關注著菲爾德與他身邊的人。透過90mm的鏡頭,突然,格瓦拉出現在了我的面前。我被他凝視的模樣驚呆了。我像條件反射一般地抓拍了兩個鏡頭,橫構圖和豎構圖的。我還沒來得及拍攝第三張,他就已慎重地退到了人群的第二排……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的半分鐘內。」

切·格瓦拉的黑紅肖像海報,是如何傳播到世界的

科爾達用他的M3所拍攝的膠捲,經典肖像出現在最後一排。

回到家,科爾達把橫構圖的照片去掉了畫面中格瓦拉右邊的半個人影以及左側的棕櫚葉,裁剪成肖像,並取名為《英勇的游擊隊員(Guerrillero Heroico)》。

如今,這張格瓦拉肖像作品現已是世界上拷貝次數最多的圖像之一。它的地位是如此之高,或許也只有《蒙娜麗莎》和裙擺飛揚的瑪麗蓮·夢露像能夠匹敵。而在古巴,許多老一輩的人不僅將切·格瓦拉當作英雄一樣崇拜,甚至當成神來供奉。

切·格瓦拉的黑紅肖像海報,是如何傳播到世界的

在拍革命之前,科爾達是個著名的時尚攝影師


當畫面成為符號

對於這個肖像為什麼會擁有符號一樣的地位,並不能用任何單一的事實或理由來解釋。

切·格瓦拉出身於一個富裕的上流家庭,是一名醫學畢業生,可他與他的同伴卻都拒絕這種特權和安逸,並致力於改善窮人和受壓迫的人的生活。

上世紀50年代末,幫助菲德爾?卡斯特羅推翻了古巴獨裁政權後,切·格瓦拉首次登上了世界舞台。儘管起義規模不大,但它帶來的社會革命勝利不僅受大多數古巴人歡迎,也被加勒比海諸國,特別是經歷了十年的保守主義,正對西方左派政治光環感到憧憬的國家所追捧。

切·格瓦拉的黑紅肖像海報,是如何傳播到世界的

穿著橄欖綠游擊隊服,戴貝雷帽的切·格瓦拉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第三世界」游擊隊的所有領導人中,格瓦拉尤其受到崇敬。他不僅是一名實幹家,還很擅長運用語言來闡述他的行動。除了撰寫幾本關於游擊戰藝術的書之外,他還出版了自己的日記。年輕、勇敢、口齒伶俐,還很上鏡。攝影機捕捉到他的粗獷特徵成功地打動了大批群眾的心。

從《英勇的游擊隊員》的畫面上來看,格瓦拉的雙眼,沿著畫面的中軸線望向畫外哀悼的人群,他堅定的面部表情,向左上揚起的頭與他斜戴著的貝雷帽方向微微相反,這一切生動得像是定格在了瞬間,科爾達在他的神態中捕捉到了一種近乎救世主般的強烈情緒,它似乎來自激情的承諾,像是他決定為那些在爆炸中失去生命的無辜者復仇,並進一步為他所鍾愛的主義做出貢獻。

切·格瓦拉的黑紅肖像海報,是如何傳播到世界的

科爾達的裁圖

畫面形式也給這張照片帶來重要的影響。照片黑白分明,像是在聖光照耀下以仰視視角拍攝,露出的眼白反而強調了他凝視黑暗的力度,圍繞在他臉上的陰影則完美地強調了他的骨骼結構,營造出一種飄渺的超然感。這些屬性都使它便於以印刷、噴繪的等形式複製,而毫不影響畫面表達的情感張力或其象徵背後的力量。

但《革命報》卻直接拒絕了出版這張照片。之後科爾達將這張裁剪後的照片分發給了不同的參觀者。照片很快就出現在一些早期的海報和其他印刷材料中,但讓它真正被世人所熟知,要等到格瓦拉1967年去世以後。

切·格瓦拉的黑紅肖像海報,是如何傳播到世界的

「10月8日英雄游擊隊日」,埃琳娜·塞拉諾製作,1968年

在領導另一場游擊隊式的起義時,格瓦拉在南美國家玻利維亞被捕,經歷囚禁並被處決。由於在年輕的39歲時就以死亡證明了自己的真理,他的角色被賦予了兩種巨大的魅力:殉道者和死去的年輕人。而他去世的方式和時機對他的公眾形象,當然也包括那張肖像,產生了更為陰鬱卻強有力的影響。

比如,義大利左翼人士吉安加科莫·菲爾特里內利(Giangiacomo Feltrinelli)也拿到了科爾達分發的照片。這位仁兄此前幫助出版了《日瓦戈醫生》。就在格瓦拉的屍體未冷,他便已使用柯爾達的照片製作海報,並售出高達百萬張,然而卻並沒有提及這位古巴攝影師。


《Viva Che》

到20世紀60年代末,格瓦拉的畫像已經傳播到拉丁美洲以外。1967年,對切格瓦拉圖像的全球流行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第二個人物,吉姆·菲茨帕特里克看到了科達爾拍攝的《英勇的游擊隊員》。

吉姆是個愛爾蘭藝術家,因為出生在天主教家庭,年輕的時候他對天主教方濟各會的傳教方式非常有興趣,尤其擁護教會在南美洲的解放神學。在接觸到那張照片以前,他已經成為了一個「狂熱的左翼馬克思主義者」。

1967年,吉姆正在為《情景》(Scene)雜誌創作一系列宣傳畫「我們這個時代的聲音」,目的是為了諷刺越南戰爭。有的作者把英國首相哈羅德·威爾遜的頭ps在美國總統約翰遜的愛狗身上,諷刺英國對美國亦步亦趨。而吉姆,決定在藝術上更激進一點,他將一種新的幻覺風格運用到科達爾的照片上,製作了一張黑白的「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被殺之後,吉姆決定修改黑白版本的宣傳畫。「當他被謀殺的時候,我決定要做點什麼,所以製作了海報。我覺得這個形象必須公布與眾,否則他就很快就被遺忘了。」黑色和紅色的搭配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它會迎面撞到你臉上!」

切·格瓦拉的黑紅肖像海報,是如何傳播到世界的

海報是絲網印刷,貝雷帽上的黃色星星用記號筆手工著色。將原來的科爾達版本做了微妙的修改,比如切·格瓦拉的眼睛更向上看,從而創造了一個「聖潔」的外觀。吉姆承認,這可能是他在天主教家庭成長過程中潛意識的反映。他還給切·格瓦拉留了更多的頭髮,因為長發是反叛的象徵。於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Viva Che》就誕生了。

切·格瓦拉的黑紅肖像海報,是如何傳播到世界的

佔領華爾街期間的美國民眾

一開始,吉姆向周圍的商店免費發放這些海報,希望他們能夠張貼,可是很快他就發現這樣的傳播效率太慢了,於是就將印刷品寄到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的各類左翼團體。「我想讓它像兔子一樣繁殖。」後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了。

後來與現在

1997年,古巴重新加入國際版權公約之前,科爾達沒有也不能從他的標誌性畫作的發行中賺一分錢。就在科爾達去世前,他的版權得到了倫敦高等法院的確認。

吉安加科莫·菲爾特里內利也聲稱自己對切·格瓦拉的形象有版權,他甚至找人威脅吉姆·菲茨帕特里克,把後者嚇個半死。因為吉安加科莫在二戰期間是游擊隊員,義大利恐怖組織的創始人,比黑手黨還要可怕。不過後來這個恐怖的傢伙在米蘭破壞電塔的時候,被自己埋的炸藥給炸死了。

吉姆對黑紅色的《Viva Che》擁有版權,他沒有濫用過它。後來好像是把所得版稅都捐給了一家古巴的兒童醫院。

切·格瓦拉的黑紅肖像海報,是如何傳播到世界的

周圍一圈是安迪·沃霍爾的作品

然而,資本是一股難以抗拒的力量。科爾達的格瓦拉肖像最終被印在古巴的紙幣上。作為對整整一代社會主義者的激勵,這張肖像早已被轉化為資本主義最典型的商品的營銷工具:汽車、香煙盒、安全套、比基尼、冰淇淋……不知道切·格瓦拉對此有什麼看法。

切·格瓦拉的黑紅肖像海報,是如何傳播到世界的

革命者最終會以符號的形式被資本主義化,否則就將默默無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