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種情況下,再生氣也別教訓孩子!
昨天下午,陪兒子去遊樂場玩,在我們去到換鞋區,準備脫鞋的時候,看到一位年輕的媽媽正在訓斥一位小女孩。
足足有三分鐘之久,這位媽媽如數家珍般的把小女孩往日的種種「惡行」全搬了出來。
小女孩淚眼婆娑的耷拉著腦袋,有些羞澀的看看我們,又戰戰兢兢的看看她媽媽,彷彿在向我們求助,又像是已經習慣到了麻木,沒有為自己解釋半句。
沒等我開口解圍,我兒子倒是先開口了:「阿姨,姐姐也不是故意的,你這樣罵她,她會很沒面子的,讓姐姐陪我一起去玩,好嗎?」
沒想那位媽媽卻依舊不依不饒:「小姐姐可不知道要面子,你看,她做錯了事都不會害羞的……」
終於,她媽媽嘆了口氣說:「哎,不知長進的娃娃,操心死了,快去吧!」
來遊樂場玩,大概每個孩子都喜歡吧!只是經這麼一鬧,小女孩興趣全無,滿臉的不高興。
心理學認為: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一般來說,兒童從5歲以後就已經擁有了很強的自尊心,因此很容易受傷害。
所以當大人以為孩子什麼事情都不懂的時候,孩子早已把情緒埋藏在心裡了。
孩子犯錯誤時,父母理應對其進行教育,但若方式錯了,不懂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給孩子留「面子」,就會適得其反,讓孩子長大後變得自卑、暴力、敏感、脆弱。
多數時候,父母在人前教子,是希望通過讓孩子產生羞恥感、羞愧感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改變不好的行為或者想法。
但人前教子也是需要技巧的。父母毫無顧忌地進行人前教子,不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還會毀了孩子,就像下面這幾種:
比較式「人前教子」
父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家孩子的優點,用「顯微鏡」去看自己家孩子的缺點。認為「別人家的」更優秀,並由此引發孩子的挫敗感、嫉妒心。
「你看XXX,一直都那麼聽話,你怎麼跟別人比啊!」
「你怎麼不學學你姐姐,整天就知道玩兒啊玩兒的。」
「你就不能像XXX學習嗎?人家不是看書就是練琴,哪像你成天懶洋洋的。」
……
類似的話你一定不陌生,你可能小時候曾經聽過,也可能現在正在說著。
這類比較式的「人前教子」,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從橫向比較中有所警醒,能夠奮起直追。
但是事實告訴我們,結果並非如我們所願。
被「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不夠自信甚至自卑;他們會因缺愛,而不懂愛、不會愛,甚至走向違法犯罪的極端。
在你當著別人家孩子的面,用對方的優點來打壓自己孩子缺點時,最易激發孩子恨的情感,他要麼恨自己不成器,要麼恨別人家的孩子太優秀,要麼恨父母不愛自己。
謙虛式「人前教子」
我有一個朋友,985名校畢業,加上自身長相甜美,本該活脫脫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卻因她父母的謙虛式「人前教子」,使得她一直活得小心翼翼。
參加工作後的第三年,有一個很好的晉陞機會,她可以直接坐上業務主管的位子,但她習慣性地「謙虛」:「我在XXX方面,不如XXX好,她才是業務主管不二的人選。」
領導可不知她是真謙虛還是假謙虛,等她想要接受業務主管一職時,領導卻任用了她所推薦的同事。
謙虛式「人前教子」,讓她覺得自己連被領導委以重任都是奢侈,看不到自己的優點,深深的不自信感將瀰漫她的整個人生。
粗暴式「人前教子」
張貴勇在《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中說:
與童心彼此觀照的過程中,我開始警惕成人思維里慣有的簡單與粗暴,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以教育的名義去傷害童心。
我們小區里,住著一家三口,男的女的都在體制內上班,一個五歲多的小男孩在幼兒園讀中班。
我常聽到女人這樣吼孩子:「整天就知道要玩具,玩具能當飯吃嗎?」
「每天都不學好,今天老師說你在幼兒園裡又打小朋友了,看我不告訴你爸爸打斷你的手!」
不止一次,我看到過他爸爸一言不合就一把將他推開的場景。而在我們周邊,沒有一個孩子願意和他一起玩,因為他不是搶別人的玩具,就是隨手推人、打人甚至咬人。
「吼罵打」式長大的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可怕,孩子只要做錯事或是與父母的要求不吻合時,就會收到許多負面的能量,時間久了,他們要麼膽小懦弱,要麼極端暴力。
好的父母,從不在「人前教子」。他們懂得為孩子保全臉面,給孩子尊嚴與自由。
哪怕孩子在公眾場合撒潑耍賴,在眾人面前令他「丟人現眼」,他們也能表現良好的教養,斟酌好自己的言語,不在外人面前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或結果品頭論足,更不會橫加指責。
那麼,怎樣才能既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能使父母的教育有用呢?
以身作則,堅持原則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很嚴,對自己卻寬鬆得多。
不許孩子看電視,自己卻成天玩遊戲;
不許孩子撒謊、說髒話,但自己卻謊話不斷,髒話連篇;
要求孩子認真讀書,好好學習,但自己卻從來不看書,不進取……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只有對自己要求嚴格,才有資格要求孩子。
還有的家長,在沒有外人看見的時候,任由自己的孩子為所欲為,一旦在公共場合或是有外人在場時,就擺出一副嚴格父母樣,不停地管教自己的孩子。
這樣一來,孩子不但缺乏該有的教養,而且很可能極其虛偽,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應以身作則並堅持原則,不論有沒有人看見,都應用同一種標準要求孩子。
要知道孩子是最懂察言觀色、最會拿捏父母軟肋的,他們會不停地以各種方式來試探父母的底線,如果我們不堅持原則,就不能怪他們不守規則。
眼神提醒,帶離現場
孩子在外面人多的地方不聽話,不守規矩,弄得父母難堪是常有之事。
即使如此,也不要當眾訓斥他,而應以眼神、動作等先來提醒,實在不行就把孩子帶到安靜的地方,再耐心做解釋。
我平時一再教育孩子不能隨便接受外人給的食物,但總有時候,孩子面對他人遞來的美食還是毫無抵抗力。
當孩子想要接過來時,我會輕輕拍一下來提醒他,一般就能心領神會了。
假如他沒有領會我的意思還是接過了食物,那麼我會讓孩子跟對方說聲謝謝,然後借喝水、找家人等事由帶離現場再進行教育。
變換語氣,表達愛意
當孩子頑皮或是做錯事時,我們可以用低於平時的聲調來開導他,一來可以表示你對他的期望,二來不易使孩子產生逆反情緒,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
有一次,我朋友帶著她3歲的兒子到我家玩,孩子一進門就開始翻箱倒櫃的找我兒子的玩具玩。
這時我朋友並有放任不管,也沒有大吼大叫,而是走近後抱著他,用很輕的聲音在孩子耳邊說:「你覺得沒有經過哥哥允許就亂翻他的玩具,可以嗎?」
朋友的聲音十分輕柔,但臉上的表情卻非常嚴肅,她的孩子猶豫了一會兒就放下了手中的玩具,乖乖給我兒子道歉。
無論人前人後教子,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與愛,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不可怕,你的愛都是不會變的。
很多時候,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我們都會不由自主的給他誇讚、給他擁抱、給他獎勵,孩子很容易就感受到了父母的愛。
但當孩子犯錯時,由於生氣,很多父母在教育時往往容易將「事」上升到「人」,對孩子進行了否定。
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甚至會讓孩子覺得「只要我表現不好了,父母就不愛我了」的錯誤意識,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導致他們自我意識中的低自尊。
教育孩子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