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巫蠱之禍的根源是什麼?漢武帝對太子的態度,為何從喜愛變成厭惡

巫蠱之禍的根源是什麼?漢武帝對太子的態度,為何從喜愛變成厭惡

史海鉤沉:巫蠱之禍的根源

巫蠱之禍的根源是什麼?漢武帝對太子的態度,為何從喜愛變成厭惡

漢武帝的太子劉據

巫蠱之禍是漢武帝晚年的一樁慘案,因此而受到牽連的人有十幾萬。它表面上是荒誕不經的巫蠱在起作用,但實際上,禍亂的根源還是因為權力。

《資治通鑒》這一段寫得很精彩,在「諸邑公主、陽石公主及皇后弟子長平侯伉皆坐巫蠱誅」之後,在江充等反手伸向太子之前,比較全面地回顧了漢武帝與太子的關係,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細究一下漢武帝和太子劉據的關係,其實大有問題。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愛之。」這是正常的父子關係。漢武帝直到二十九歲才有了第一個兒子,難免會十分的寵愛。

及長,性仁恕溫謹,上嫌其材能少,不類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閎,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寵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

這段話說明漢武帝對太子的態度已經轉變,從原先的「甚愛之」變成了「嫌」了。劉據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做太子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也是一個高難度的職業,做太子難,而做秦皇漢武這樣有作為的皇帝的太子尤其難。強將手下無弱兵,但往往是強勢的皇帝之下,太子很難再強勢,太子面對的是皇帝,而且是心態不斷變化中的皇帝,心理捉摸不定的皇帝,既要表現自己有治國的才能,又不能表現得過分,不能搶了老頭子的風頭;既要表現出深孚眾望,又不能體現已經有自己的組織和班底,不能提前組閣。反正是每件事上,不能不表態,又不能表錯態,長期在這種戰戰兢兢的狀態下,性格最後都會變成「仁恕溫謹」。漢武帝嫌兒子不像自己,反過來看,如果太子劉據和他一樣,也是好大喜功,敢作敢為,用不了幾天,恐怕就會被他給廢掉了。

做太子安全上壘的,有這麼幾種情況:一是獨子,捨我其誰,比如明朝的弘治皇帝之後就是正德皇帝,清朝的咸豐帝死後就是同治帝,因為只有一個兒子,沒得選;二是前任皇帝駕崩之時,太子年齡還小,性格還未完全形成或表露出來,即使有些不稱心如意,孩子還小,也能原諒;三是前任皇帝也曾委委屈屈做過太子,將心比心,不那麼苛責,沒有大的過錯,也就安全上崗了。

太子難做,難就難在父皇不僅自己有作為,眼界高,而且身體特別好,壽命很長,太子要久經考驗,搞不好就是幾十年。劉據做太子就足足做了三十三、四年,另一個在位時間長的是康熙皇帝,他的太子允礽,在儲君之位前後兩次一共呆了三十八年,當三十多年的接班人,其實就是夾著尾巴做三十多年的靶標,讓別人攻擊,這並不是一個好練的活兒。

太子「常有不自安之意」,這是正常的,關鍵是皇帝能否體察,衛青活著的時候,漢武帝對衛青說:「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聞皇后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此時的漢武帝正值壯年,這些話,也是通情達理,通父子之情,達治國之理,同時,這些話也是知根交底,是一次極重要的關於自己後事的宣示。大將軍衛青去世時,漢武帝五十齣頭,太子二十二歲,武帝對衛青有此表示,也可以理解為有託孤之意。漢武帝恐怕自己也沒想到能活那麼長時間。只可惜,衛青命短,不能保駕護航,否則,父子之間兵革相見或許可以避免。「衛青薨後,臣下無復外家為據,競欲構太子。」這個時候,,距劉徹向衛青交底已經十五年以上了。

巫蠱之禍的根源是什麼?漢武帝對太子的態度,為何從喜愛變成厭惡

衛青像

漢武帝晚年的時候,搞出了一個「堯母門」,那意思再明顯不過了,想要廢太子而立幼子了。

那麼,漢武帝劉徹為什麼要放棄太子劉據呢?其實一開始,劉徹對太子還是很滿意的。

有人會說「上嫌其材能少,不類己」,這說明劉徹對太子早就不滿了。其實,在劉徹對衛青的談話中,劉徹已經講過:「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就是從理性認識上,劉徹並不認為太子劉據「不類己」是不能容忍的缺點,反而深知「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道理,認為太子就應該「敦重好靜」。 劉邦嫌孝惠不類己,可能還是要廢立的主要動因;劉徹嫌太子不類己,則從他和衛青的談話看,基本上可以說是託詞。

當然,太子劉據和他老爹在重大政策上是有分歧的,一是關於征伐四夷,對外用兵;二是關於治理的尺度,從嚴還是從寬。

從劉據「每諫證伐四夷,上笑曰:『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從這裡看來,漢武帝並沒有把他主導的對外政策視作不能變更的東西,至於治國寬嚴,其實也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一張一弛的道理,這些君主都明白。比如朱元璋,也和太子、太孫的主張不同,但他不以為忤,我唱黑臉,留下紅臉讓你們唱,這樣看待寬嚴,才算是深知帝王家的心思。所以,從這個層面,漢武帝對自己嚴,對太子寬,應該也能理解,不至於引發這麼大的衝突。

那麼,漢武帝為什麼會讓巫蠱的黑手伸向太子呢?是他要借巫蠱廢掉太子?還是太子反應過激致使父子勢不兩立?

巫蠱之禍的根源是什麼?漢武帝對太子的態度,為何從喜愛變成厭惡

漢武帝劉徹像

那麼,好端端的政治局面,怎麼就變成烏煙瘴氣的鬼樣子?

還是一個「權」字鬧的。

爭權奪利,是國家禍亂的源頭,表面上看,當時並沒有我們常見的權力鬥爭種種徵象,天下本無事,皇帝自擾之。其實,往深看,雖然一切權力歸於皇帝,沒人和他爭,但是漢武帝本人卻一直處在對衰老和死亡的恐懼中,有權的日子習慣了,已經快五十年了,頤指氣使,不可一世,忽然感覺到好日子要到盡頭了,倔強的老皇上不甘心,他開始向命運爭權。

一是不想死,二不想丟權,兩種慾望交織在一起,性情變得疑神疑鬼,乖張暴戾,這從他晚年的一些行為可以看得出來。而太子劉據,呆在太子之位上也三十多年了,在劉徹的想像里,太子肯定在天天作接班狀,欲取己而代之。想到這裡,他就會對自己的兒子充滿了厭惡的感覺。正常的人格被權力人格替代了。

巫蠱之禍的根源是什麼?漢武帝對太子的態度,為何從喜愛變成厭惡

電視劇中的老年漢武帝形象

權力現在是皇帝的,將來則是太子的,但是皇帝不給,太子是不能搶不能要的,甚至連想要的慾望都不能表現出來,如果有表現,就是想讓我死。這是帝王到晚年的普遍的心境。臣民們高呼萬歲已經五十年了,時間一長,是不是他老人家信以為真了,於是,不願意承認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把自己身體日漸衰弱歸咎於他人的詛咒,然後再從自己死了誰的利益最大反推,可憐的太子被推到了他老爹荒唐邏輯的終點。

從僅存的歷史文本來看,或許這種變化太劇烈,太超離我們的想像能力了,一個父親怎麼會這樣歇斯底里地迫害自己的兒子?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筆者前面說過,劉徹和兒子的矛盾並不一定是對內、對外政策上有分歧,明顯的路線分歧不可能有,太子也不能有、不敢有自己路線政策,這是太子生存的常識。事實上,最可能的情況是:皇上日益年老體衰,權力轉移隨時有可能發生,有一些人,對皇上不敢忤逆,但已經表現出敷衍的態勢,而把精神打起,開始向太子效忠,這種移情別戀,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心理障礙,甚至有的人覺得效忠太子就是效忠皇上,兩者可以並行不悖。但是,在皇上看來,這豈不是人沒走,茶就涼了?

皇上一方面要培養儲君的行政能力,這就不得不放一些權力,另一方面,皇權之不能分享,雖父子亦然。權力背後,是利益集團,和太子缺少親近機會的人會自動地集合起來,侍機對太子党進行進攻。

老皇上擔心搶權的心理和左右的小報告一攪拌,就能混合出威力無比的政治炸藥。

皇帝以為拿個炸藥包消除權力隱患,破壞程度是可以控制的,但是,歷史同樣不止一次地證明,這種政治炸藥的力量往往會遠遠超過炮製者的預期。

總之,像劉徹這樣,掌握最高權利的時間太久了,對權力的感情太深了,權力人格打造得太完美了,內心越是脆弱。俗話說,人老還童,權力就是老小孩最為心愛的玩具,誰敢碰一下,就會招來大哭大鬧。做最高權力的接班人,這個時候,要天天心有戚戚然,低調,再低調,要處處表現出對權力的淡然和漠視,把內心的急迫壓抑到任何人都感覺不到,「迫不及待」是最最忌諱的字眼——這個角色難演。

劉徹晚年,始終生活在一種焦慮和恐懼當中,幾乎所有的獨裁者都會有這樣的焦慮,晚年疑神疑鬼,將自己好不容易扶植起來的接班人幹掉,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讀古典 的精彩文章:

本為匈奴王子,金日禪是怎樣維護漢武帝的,殺害兒子為哪般

TAG:慧讀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