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如果不犯下這錯誤,換做是你可以讓戰局轉變嗎?
原標題:二戰德國如果不犯下這錯誤,換做是你可以讓戰局轉變嗎?
二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這在實質上和一戰是一樣的,與其說它是為了正義,倒不如說它是為了集團利益。39年4月,羅斯福給希特勒寫了一封長信,充滿了正義的言辭,要求希特勒保證,不攻擊31國中任何一國。然而希特勒一針見血的指出:「這些國家,例如,敘利亞——目前還沒有取得自由,而是在民主國家的軍隊佔領之下……我必須請羅斯福先生注意一兩個歷史錯誤。他提到了,舉例來說,愛爾蘭,並且要求我聲明德國不會進攻愛爾蘭。
愛爾蘭總理有一篇演說,奇怪的是,他在這篇演說里,同羅斯福先生的意見相反,並沒有非難德國壓迫愛爾蘭,而是譴責英國不斷侵略愛爾蘭……同樣,羅斯福先生也沒有注意到下面的事實,巴勒斯坦目前並不是在德國軍隊佔領下,而是在英國軍隊的佔領下,這個國家的自由受到了最殘酷的武力手段的壓制。」這段話,讓民主國家的虛偽暴露無遺。不要忘了,抗戰初期,無數中國軍民就是死在了美國製造的BoB!!!之下!當然國家不是個人,做人要講道理,講信用,國家不是,國家要追求的只有永遠的利益,所以就是要無恥!沒有固定的朋友,沒有固定的敵人,維持了一百年戰爭拼得你死我活的兩個國家可以一轉眼變成同盟,歷來關係友好前段時間才剛簽好里程碑式條約的兩個國家可以瞬間開戰……
最好的例子就是蘇聯。還記得蘇聯在列寧在世時許諾將侵佔中國的土地奉還,到了斯大林就完全不認賬了,而且還對中國進行了小規模的入侵。二戰前與德國簽定互不侵犯條約,約定共同瓜分波蘭。39年,德國入侵波蘭,後蘇聯也從背後入侵波蘭,一路上對混亂的波蘭軍民說:「我們是來打德國人的。」一度時間內竟未受到抵抗。等波蘭人醒悟過來為時已晚,波蘭「工產當」在兩線夾擊中已風雨飄搖,不得宣布投降。德國按照約定,把波蘭的一個城市給了蘇聯,沒記錯的話好象蘇聯跨過預定分界線,佔領了原本劃給德國的油田。後來德國在一個地方發現大批波蘭軍人的屍體,可蘇聯指責是德國乾的,結果蘇聯解體後的檔案顯示就是蘇聯乾的。
這應該是人類歷史上共產主義國家間的第一次合作,但蘇聯對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同伴卻不怎麼厚道。然後,蘇聯又挑起蘇芬戰爭,龐大的蘇聯軍隊好象被芬軍打得節節敗退!最後以慘重的代價打敗了芬蘭,雖勝猶辱。法國被打敗後,蘇聯開始和英國頻繁接觸,在蘇德邊界駐紮重兵,嚴重威脅到德國。
記得二戰後期,蘇聯兵臨華沙城下,華沙人遂發動起義以配合蘇軍.不想蘇聯竟然以什麼"起義的是地主"為由,按兵不動,導致城內起義者遭到了德軍的屠殺。英美要求蘇聯發起進攻,遭到決絕;然後要求蘇聯提供一個空軍基地以支援起義者,亦遭拒絕.蘇聯便是以這種態度表明了一個"盟軍"的身份。
還有,蘇聯逼迫中國承認分裂國家的雅爾塔協定,在攻打倭國的機會下強佔了中國東北,由此獲取了在東北的非法權益。孫中山死前稱蘇聯為「紅色帝國主義」,信乎! 當然歷史只看結果。
當然了,只是個人的想法,現在,如果我當時是德國元首,我覺得戰爭可以這樣打。
1941年之前,元首的戰略都是正確的;德國順利征服波蘭、南歐和西歐。
征服西歐後,元首不應該立即進攻英國、蘇聯;也不應該和日本結盟。不列顛空戰消耗了太多德國空軍的實力。此時德國已經獲得法國大西洋、地中海沿岸的港口,英國百年來對於歐洲大陸強國的海上封鎖被徹底打破,相反英國在中東的控制受到德國嚴重威脅。德國沒有必要立即征服英國,而是應該主動保存實力。此時美國國內孤立主義還是主流,不會參與歐戰,德國應該利用強大的潛艇部隊和空軍部隊為實力後盾,和英國和談,承認英國在中東的勢力範圍。而此時日本在亞洲已經是磨刀赫赫,隨時可能進攻英國在東南亞的基地,英國也需要騰出手來應付日本,與德國和談。
德國和英國的和談,必然使得斯大林緊張;蘇聯會在1942年左右進攻德國;但此時德國加上西歐佔領區的工業實力已經超過蘇聯,有8000萬日爾曼人作為兵源,還有佔領區2億多勞動力;德國可以在波蘭-東普魯士一線數百公里縱深構築密集的防禦工事,大量消耗蘇聯的進攻兵力;
當時蘇聯剛剛經歷過「大清洗」,軍隊戰鬥力嚴重下降,且蘇聯是進攻方,在遠離本土補給的地方作戰,能支持作戰的兵力最多不超過400萬,德國是防守方,距離本土非常近,補給方便,也不用對付蘇聯寒冷的冬季;1941年德國軍隊超過600萬;蘇聯推進越深,兵力就越弱,德國的防禦就越強;從蘇芬戰爭可以看出,蘇聯軍隊當時無法和德國軍隊相比,蘇聯當時應該沒有能力突破德國的防線。
德國抵抗蘇聯的進攻,很容易獲得美國及西歐國家的好感,因為西方對於蘇聯的「共產主義」是非常害怕和恐懼的,美國更沒有可能和德國開戰;而是會集中精力打敗日本。
德國在西線維持和英國的對峙但不會面對太大的壓力;東線,德國精銳部隊以逸待勞,大量消滅突入波蘭-東普魯士的蘇聯軍隊,蘇聯雖然可以動員兵力高達2000萬,但只依賴自身力量,無法維持超過德國兵力的部隊出境作戰,在累計傷亡300-400萬人以及大量技術裝備後,戰爭資源逐步枯寂,無法繼續大規模進攻;此時蘇聯國內對於斯大林的暴政已經非常不滿,對外戰爭的失利,很可能導致內部政權鬥爭甚至更迭。
此時德國進可攻,退可守;東線擊敗蘇聯的進攻後,乘美國與日本作戰,積蓄力量,一舉擊敗英國,解除西線威脅。登陸英國不需要太多的陸軍部隊,不影響東線對蘇聯的警戒。
德國征服英國後,繼續對蘇聯保持防禦;同時支持中國對日本作戰,間接與美國結盟,消除美國的戒心。
等美國徹底打敗日本後;德國、美國共同扶持中國組建500個師的現代化部隊,1000萬中國軍隊加上200萬美國軍隊從遠東;600萬德國軍隊從歐洲,兩面夾擊蘇聯;元氣大傷的蘇聯無法抵抗這麼大規模的進攻,很快被瓜分。
此時原子彈已經研製成功,美國和德國達成「核恐怖平衡」。蘇聯亞洲部分由美國佔領,成立東俄羅斯共和國;歐洲部分由德國佔領;中國收回被俄國侵佔的150萬平方公里土地,以及被日本佔領的台灣、琉球群島;最終完成國內統一。
中東發現石油後,美德在全世界範圍內「冷戰」,美國開始「馬歇爾」計劃扶持中國,以抵抗德國對亞洲的滲透;中國借美國的扶持,經過30年的努力,實現工業化,成為僅次於美德的世界大國。
希特勒死後,接替者放棄其征服世界的計劃和民族優等論,對佔領區採取溫和政策;德國在東歐的佔領區紛紛獨立,西歐部分形成歐洲聯盟。
世界形成中美德「三足鼎立」局面。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蘇聯老兵告訴了我們幕後的秘密
※明朝有148個朝貢國,到清朝卻只有7個,你知道為什麼嗎?
TAG:大V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