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禪風依竹影,竹影蘊禪風

禪風依竹影,竹影蘊禪風

禪風依竹影,竹影蘊禪風。

品竹禪難盡,參禪竹已空。

佛家與竹的因緣,與儒家雖有些相同,但更有一些絲絲縷縷的禪意。禪,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靜慮」。它原本是一種修持的方法,就是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思考。竹不開花,不炫耀,不賣弄。獨立特行,精練簡約,有一種冷清的感覺,就像一位打坐的僧人,靜靜地待在一隅。

據說,佛陀悟道後,就是在竹林精舍領著他的眾多弟子進行修行參道。在佛陀那裡,眾生皆有佛性。而竹的佛性,是空,是靜,是不爭,是放棄。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潮州孫壁龍先生在宋風海陽瓷藝坊畫了一系列以竹為主題的紙畫,耐熱陶瓷煮水壺上彩繪竹畫,這些作品都有竹的故事!孫壁龍先生畫竹,瀟洒出塵,蕭蕭有聲,四季常青,具有空心,虛懷若谷,枝彎不折,柔中有剛。他畫的竹挺拔、飄逸,恬淡!高雅的情懷,虛心、勁節的風範,清新、碧綠的玉葉,居貧瘠而自勵,歷四時而常茂,享盛譽而謹持。

孫壁龍先生畫竹也是按照傳統畫法來畫的!竹:不是木本、草本,藤本;畫大竿要求筆力剛健,正氣磅礴。直線微帶弧線,表達竿的彈性。畫枝形態要求與竿成三角形。表達瘦挺。大葉小葉,長枝短枝,枝枝葉葉均以三角形叢叢配合。畫面空處,皆以三角形組成。葉的傳統名稱很多---有橫舟、偃月、片羽;兩葉的叫法有;人字、娥眉,魚尾,三葉的有;金魚尾、燕尾、飛雁,四葉的有;落雁、驚鴉。

關於竹子,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最為「賣萌」。據《傳習錄》記載,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進行「格物致知」。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全神貫注,目不旁視,苦思冥想,靜靜地體會著關於竹子的道理。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一無所獲。現在看這個故事,可能有些好笑。但是,正是從這叢竹子開始,王陽明開創了「陽明心學」。

歷史上最有雅趣的還是鄭板橋,「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家僮掃地,侍女焚香,往來竹蔭中,清光映於畫上,絕可憐愛。」你看,板橋老先生就像一叢清竹、瘦竹,清翠、挺拔、孤傲。虛心自持,蒼蒼勁節,自由挺拔,獨立不羈。人生需要一種淡泊一種寧靜.,雖無蝶來,清香依舊,謝絕繁華,回歸簡樸.

歷代文人與竹結下了不解的因緣,並從竹子那裡找到了「美善合一」的最佳寄託。「竹林七賢」應當說是最先從竹那裡尋找靈魂寄託的。

據史書記載:「嵇康等七人相與友善,常一起游於竹林之下,肆意歡宴。」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嵇康。劉伶恣意醉酒,阮藉故作猖狂,山濤投靠權貴……只有嵇康深諳竹之精髓,堅守竹林,信奉老莊,曠逸不拘,潔身自好,終為司馬氏所不容而被殺害。他在臨刑前面不改色,泰然自若,還索琴演奏了《廣陵散》,被後人傳為佳話。

竹林,也就成了賢人雅士的風雅之地。東晉王徽之對竹也是很痴迷的。據說,他是「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蓀,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蘇軾對竹的頂禮膜拜顯然就有些言過其實了。

他在《與潛僧綠筠軒》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更是把竹子的美推到了極致。不過,蘇老夫子的話是不能當真的。真不讓他吃肉,現在也就沒有了「東坡肉」這道名菜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風海陽瓷藝坊 的精彩文章:

TAG:宋風海陽瓷藝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