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竟是這樣打敗蒙古騎兵?太厲害了!
原標題:朱元璋竟是這樣打敗蒙古騎兵?太厲害了!
在中國歷代王朝中,漢唐是被公認的武功強盛的王朝,比起漢朝橫掃匈奴的威武,大唐戰無不勝的風光,而大明朝的軍隊,在史料的記載中,似乎是相對低調的。
事實上,低調只是表面現象,低調的明軍,是一支威武之師,光榮之師。對比明軍的發展歷程,這絕不是溢美之詞。
明軍開國的起點是非常高的,甚至說對比之前其他歷代封建王朝,明軍在大明開國戰爭中所遭遇到的對手、是極其強大的。
它所戰勝的,是在中世紀曾橫掃歐亞的世界最強騎兵——元朝蒙古騎兵。
而且它還完成了兩個奇蹟:
第一,它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支以農民起義軍的身份脫胎而來,最終完成改朝換代大業的軍隊。
第二,它完成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件空前的壯舉,第一次以由南向北的形式北伐成功,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大業。
這兩件事,更是絕對的高難度動作。
一曾經紀律渙散的烏合之眾
元末天下大亂,四方起義四起,按照評書里的說法,就是「十八路反元」,這其中最重要的反元起義軍,就是南方「紅巾軍」。
明朝皇帝朱元璋,最早也是紅巾軍的一員,他一開始投奔濠州紅巾軍領袖郭子興,雖然郭子興很賞識他,並把養女馬氏(明朝開國第一任皇后馬皇后)嫁給了他。
但他始終得不到信任,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二十五歲的朱元璋以紅巾軍將領的身份,回到家鄉安徽鳳陽募兵。這次募兵一共招募來七百多名青壯。
看似人數不多,但在歷史上卻有重要意義——如果朱元璋回鄉募兵的日期,在歷史上有精確到哪一天的紀錄的話,那麼這一天絕對可以算作大明王朝的「建軍節」。
當時的朱元璋並不受紅巾軍信任,相反處處受氣,後來朱元璋帶著這支軍隊打了幾仗,地位也節節攀升,但也繼續在紅巾軍內部受擠兌。
不得已轉戰定遠,這支七百人的隊伍中,他挑選了二十四名親信隨行,這二十四人,就構成了大明開國將領的雛形陣容:徐達,常遇春,宋朝用,郭英等後來的名將都在其中。
之後朱元璋帶著這二十四人招兵買馬,在老領導郭子興過世時,他已經有了數萬軍馬,坐擁和州,定遠等地盤,並趁元王朝麻痹大意的機會攻克了南京。大明王朝後來爭雄天下的本錢,就這樣打下來了。
朱元璋從早期拉隊伍開始,一直奉行的策略,就是謀士朱升所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策略說白了,就是不爭出風頭,耐住性子發展力量,尤其是軍事實力。
早期明軍的力量,也是在這個過程里暗暗壯大。然而力量壯大,卻不等於軍力強大。
特別是佔領南京之後,朱元璋在軍隊建設上最苦惱的事情,就是軍隊的紀律鬆弛,雖然朱元璋施行嚴刑峻法,對於各種軍紀敗壞的行為嚴懲不貸,但是敗壞紀律乃至招來民怨的事還是時有發生。
《明實錄》里記載,當了皇帝的朱元璋,有次與大臣們回憶早年往事時,說過這樣一個事情,一次他騎馬巡邏,突然看到一個孩子在野地里哭,一問才知道,孩子的父親被抓進軍營當勞工,母親也被劫掠進去,只留下孩子一個人。
朱元璋當場大怒,憤而下令徹查,結果查明孩子的父母確在軍營,並在朱元璋的關照下得以一家團聚。
然而令朱元璋更加震驚的是,這個孩子一家的遭遇,在朱元璋軍中絕非個例,相反比比皆是,之後連續十天的徹查,查明因軍隊劫掠而導致夫妻離散的家庭,竟然有數百家之多,雖然在朱元璋的嚴令下,這些家庭得以團圓並給與優厚的撫恤,但是明軍當時的紀律狀況,卻可見一斑。
《明實錄》說,即使二十多年後,朱元璋在回憶這事的時候也感嘆,如果明朝軍隊一直都是這種風紀,大明怎麼可能取得天下?
二朱元璋的鐵腕改造
那時的朱元璋,看似是一方梟雄,面臨的局面卻是極其嚴峻的。朱元璋佔領南京後的中國,其實是四角鼎立。
北方是以中央政府自居,佔有中原以及蒙古草原和西域的元王朝。南方除了佔有淮西以及南京的朱元璋外,更有佔有湖北荊襄平原的「漢王朝」陳友諒,以及表面向元朝稱臣,其實卻佔據蘇南地區割據自立的梟雄張士誠。
在這四家裡,朱元璋不但是力量最弱的,而且還是處境最危險的,他的地盤其實是夾在三家中間。
論軍隊實力,他比不上陳友諒,論經濟實力,他比不上張士誠。而且更嚴峻的形勢是,就算打敗了張士誠和陳友諒,如果想統一天下,就必須要戰勝元王朝,也就是要打敗當時天下最強的騎兵——蒙古騎兵。
可當時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呢?
在朱元璋之前,紅巾軍起義也曾一度席捲南中國,並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北伐,然而當進入北方平原,與強悍的蒙古騎兵交手後,由南方農民組成的紅巾軍卻大多敗下陣來。
當時的元王朝,雖然後世史家常津津樂道他們的「腐敗無能」「皇帝昏庸」,但軍事方面,彼時擔負平定農民軍大任,執掌元王朝軍事大權的擴敦帖木兒(漢族名王保保)等人,可以說是不世出的名將,他們麾下的元軍,也一改早期腐敗無能的形象,戰鬥力直線恢復。
兇險的局面外加強悍的對手,使朱元璋必須要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他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工作,比如嚴明紀律,比如每攻克一處城池,都格外注意招降敵人中具有騎兵訓練經驗的將官並委以重任,甚至不惜重金,通過各種渠道在北方購買戰馬。
然而大明軍隊真正擺脫「流寇」形象,實現脫胎換骨,成功升格為「國家軍隊」,卻是以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為轉折,因為那一年朱元璋遇到了一個人,並展開了一番決定大明軍隊命運的談話——劉伯溫。
那一年,也是劉伯溫第一次受朱元璋邀請,到朱元璋麾下效力,在談話中,朱元璋面對這位早已聲名在外的浙東大儒,提出了一個困惑自己已久的問題:為什麼天下義軍這麼多,卻屢起屢滅,始終難以成事。
劉伯溫卻給出了朱元璋一個令人震驚的回答:因為農民起義有「九惡」,所謂的九惡,就是歷代農民起義都不曾避免的九條錯誤:一惡:「不敬孔孟,褻瀆聖人之道,敗壞天理人倫」;二惡:「攻伐無度,形同流寇」;三惡:「時降時反,相互猜疑」;
四惡:「糧餉不能自足,臨陣不知兵法」;五惡:「掠人妻女財產,只知取之於民,而不知養於民」;六惡:「為將者心胸狹隘」;
七惡:「為士者缺乏訓練,作戰形同群毆」;八惡:「勝時聚集,敗時作鳥獸散」;九惡:「此義軍與彼義軍之間,相互猜疑,互相攻伐」。
史載朱元璋邊聽邊「聞之勃然色變」。而劉伯溫卻毫無懼色,繼而總結髮言:「九惡不除,雖稱義軍,實則草寇流賊。」
放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番言論等於打了朱元璋一巴掌,但朱元璋到底是朱元璋,挨了巴掌後不但不怒,反而如獲至寶,不但對劉伯溫大加重用,而且依照劉伯溫的九惡,開始了針對性的改革。
這「九惡」中,涉及到軍隊的最重要問題,朱元璋也有了自己的辦法,元朝「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設大都督府,並正式確立軍規二十二條,同年在南京設刑台,公斬二十二名犯事軍官,從而震懾全軍。
這個改革最重要的效果是,之前的明軍雖然陣容龐大,但制度鬆散,管理疏散,可以說是草台班子,這之後的明軍,卻有了自上而下完備的軍事制度,和條令森嚴的軍規。
之前朱元璋抓軍紀,雖然常如暴風驟雨,但基本就是一陣風。風聲緊的時候軍隊紀律就好,風聲鬆了軍隊紀律就壞,這以後一切有了規章制度,不管風聲鬆緊,一切都按制度來。軍事制度立刻煥然。
這之前的明軍,好像一個內力深厚,卻經脈不通的習武者,雖然不斷的集聚力量,但始終不能把力量爆發出來,反而經常鬧得內力失調,在這以後,明軍算是徹底打通了任督二脈。
三脫胎換骨的大明軍
我們僅從明軍的表現上,就可以看出這前後的脫胎換骨。
至正二十年(1360年)之前,數目龐大的明軍,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錢糧,後來朱元璋痛定思痛,開始厲行屯田制,不但軍隊自己要種地,還要幫助地方興修水利。
結果地方生產發展,百姓富庶,原本向老百姓徵收用于軍用的「寨糧」,朱元璋也大手一揮不收了,從此深得民心,戰鬥力方面,明軍也直線進步。
至正二十年(1360年)之前,面對最直接的對手陳友諒,朱元璋處於絕對劣勢,然而這以後,朱元璋卻開始逐漸取得勝利。
甚至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決戰時,陳友諒先以六十萬大軍,圍攻朱元璋的邊防要塞洪都,明軍在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統帥下嚴防死守,以劣勢兵力死守八十五天,硬是沒讓陳友諒前進一步。
洪都之戰,不但創下了中國古代戰爭史城池防禦戰的經典範例,更為朱元璋的反撲贏得時間,七月,朱元璋以二十萬大軍反撲陳友諒,雙方在鄱陽湖決戰,面對三倍於己的敵軍,明軍巧妙運用火攻戰術,在頂住陳友諒瘋狂攻擊後,成功焚毀陳友諒旗艦,一舉反敗為勝。
將陳友諒的漢政權——這個當時南中國最強大的割據政權徹底擊敗。兩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打出了明軍的赫赫威名。次年朱元璋調轉槍口,開始進攻另一大割據勢力——張士誠的「吳」政權。
如果說打陳友諒,明軍經歷的是防禦戰的考驗,那麼打張士誠,明軍卻又承受了攻堅戰的煎熬。
在元末各路梟雄中,張士誠是最擅長打防禦戰的,他最成功的戰例就是早年起兵時,以幾萬劣勢兵力死守高郵城,頂住了元王朝由丞相脫脫統帥的百萬大軍,死守四十天後居然一舉反敗為勝。
而這一次,朱元璋也在張士誠的銅牆鐵壁面前碰的頭破血流,在掃清張士誠外圍,形成對張士誠首府平江的包圍後,張士誠的嚴防死守發揮了效用,明軍在平江城外圍鑄起了三層木塔樓,將其重重圍困,並以塔樓向內發射弓弩火槍,卻久攻不下,在戰爭後期,明軍甚至動用了新式武器——襄陽炮。
這是一種銅鑄的重型火炮,按照《明史》的紀錄,它不但殺傷力強大,而且射程驚人,平江之戰中,他的炮彈不但重創平江堅城,甚至更有炮彈落進了張士誠的王宮裡。
這場攻堅戰,也可以說是人類戰爭史上較早的炮兵騎兵步兵協同作戰的範例。經過八個月的攻堅後,明軍終於攻克平江城,滅掉了張士誠政權,而這場戰爭除了政治意義外,軍事意義也格外重大——戰勝了當時中國最擅長防禦戰的張士誠,從此之後,在那個時代里,沒有任何一條防線可以阻擋明軍。
如果把爭霸戰爭,比作現代拳王爭霸戰的話,那麼之前明軍與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的鏖戰,好比爭霸賽中的預選賽,為的就是獲得挑戰「拳王」——元王朝的資格。
比起平定張士誠和陳友諒來,挑戰元王朝對於明軍來說,卻是一個看似容易,其實難上加難的任務,從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還沒有一支起義軍能夠北伐成功,甚至再往前數,自從北宋滅亡後,以長江為界,更沒有一支南方政權可以北伐成功。
乃至再往前數,在之前的整個中國歷史上,還沒有一位開國皇帝,可以用從南向北的方式統一中國。明朝北伐元朝,不僅僅是改朝換代,更是在挑戰歷史的定律。
四粉碎蒙古騎兵不可戰勝神話
然而明軍卻成功了,除了正確的戰術以及政治策略(兩路北伐,先山東後大都,以及在北伐中堅持正確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嚴明紀律,不濫殺無辜)外,軍事層面,明軍其實也做足了充分的準備。
首先是騎兵,這可以說是明軍與元王朝相比差距最大的環節,雖然在專業騎兵素質上,後天練習騎馬的明軍是有差距的,但是明軍士兵也有自己的優勢——長期嚴格紀律所形成的令行禁止的作風,以及刻苦耐勞的精神。
而明軍在與元朝主力部隊對決時,正是把這兩條發揮到了最大。
明軍與元朝主力騎兵的經典決戰有兩場,一場是太原之戰,一場是定西沈兒谷之戰。
先說太原之戰。
這場戰鬥,集結了彼時明軍兩大將星——北伐元帥徐達與副元帥常遇春,本來明軍意圖直搗太原,誰知元朝名將王保保將計就計,反而搶在明軍增援部隊到來前提前馳援太原,以優勢兵力列陣太原城外,擋住了徐達的主力。
如此一來,兵力劣勢的徐達,立刻陷入了危險的境地。然而徐達卻將計就計,趁夜發動劫營,以主力決死一搏,突襲元軍大營,一場混戰後,殲滅元軍四萬人,俘虜四萬人。
如果說這一戰,明軍多少還佔了元軍麻痹大意的光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定西沈兒谷之戰,就更說明了明軍的強大。
當時明軍進軍甘肅,元將擴敦帖木兒以攻為守,反而主動攻擊蘭州,意圖引明軍救援,繼而集結優勢兵力全殲,明軍由徐達統軍迎戰,率軍進抵定西沈兒谷與元軍對峙。
在兵力不佔優勢,後勤補給不暢,難以持久的局面下,徐達使出了「疲敵之計」,命軍隊晝夜擂鼓吶喊不停,擺出大舉進攻的架勢,卻遲遲不發動總攻,期間更多次擊退元軍反撲,經過數日對峙,元軍被拖得筋疲力盡。
徐達果斷下令反擊,趁夜以中央突破戰術直撲元軍大營,一場廝殺後,八萬六千多人被俘,五萬匹駝馬被繳獲,全軍覆沒的擴敦帖木兒,只帶著一家老小倉皇逃離。這是自成吉思汗以來,蒙古騎兵遭受的最慘痛毀滅性打擊。
明軍卓越的戰鬥素質——迅猛的衝鋒,令行如一的堅決執行力,以及在艱苦環境下頑強的意志品質。擁有這一系列優秀品質的明軍,在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成為敵人不二的噩夢。
而且明軍還順便創造了另一項奇蹟——漢唐兩個以武力著稱的王朝,在早期建立政權後,苦於連年戰亂經濟疲敝的現實,面對外敵的侵擾,不得不採取妥協求和的方式安定局面,等到實力積累強大後再進行反擊。
明朝卻恰恰相反,明朝開國,同樣建立在一窮二白的爛攤子上,然而對於強大的敵人元王朝,明朝既不求和也不妥協,一邊進行對外戰爭,一邊著手恢復國民經濟,兩頭都沒有耽誤,在朱元璋在位的三十年里,明軍相繼在西北,漠南,遼東地區多次重創元王朝。
特別是藍玉的捕魚兒海之戰,不但以十五萬大軍,在斷水斷糧的情況下深入到貝加爾湖地區,重創北元王朝主力,更令「元朝」這個政權實際不復存在——明軍在此戰中雖沒有捉住北元太子,卻繳獲了元朝印信。
這以後,原本以「北元」身份存在的蒙古草原地區,分裂成了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
並相繼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雖然與明朝時戰時和,但相互之間的冊封關係和朝貢關係卻一直延續下來,並最終被清王朝繼承。
這一切的實現,同樣首先來自於軍事上的成就——是鐵血的大明軍人打出來的。
鐵血明軍之所以可以打敗蒙古的鐵騎,他們並非先天就這樣強大,而是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默默積累實力,最終在元末農民戰爭中破繭而出,笑傲四海。
而這場戰爭的意義在於,明軍不僅摧毀了元王朝最精銳的主力,同時也徹底摧毀了元朝反撲中原的能力。
我們尊重每位原創作者的心血,如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與我聯繫!
郵箱:dingzheng201605@163.com
※雅克薩之戰令人汗顏:清刀矛弓箭對俄軍火槍
※「鴉片戰爭」中你不知道的六個歷史真相
TAG:十二年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