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要殺楊宇霆,日本人為何主動給他遞刀?
原標題:張學良要殺楊宇霆,日本人為何主動給他遞刀?
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設計炸死後,張學良接管了東北政權。但令眾人感到不安的是,作為前朝元老的楊宇霆對張學良卻不以為意,由此也為日本人挑撥離間提供了可乘之機。
在日本關東軍看來,張作霖被炸死後,東北雖然未陷入混亂,但張學良畢竟年輕,缺乏經驗,如果他與楊宇霆鬧翻的話,必然導致東北陷於分裂。這樣的話,將是他們入侵東三省的最好機會。
事實上,早在張作霖被炸死前,日本外務省亞洲局的一份報告即提出:張作霖死後,東三省可以有兩個新代理人,一是理財能手、前奉天省長王永江,另一個就是張作霖最為信任的楊宇霆。
可惜的是,「皇姑屯事件」發生時,王永江已經去世,剩下的人選只楊宇霆一人。於是,日本人也就
為了挑撥奉系內部關係,日本人在《滿洲報》上搞了一次居心叵測的東北民意測驗,其中將張學良、楊宇霆、張作相等列出,下面印有選票讓讀者投報評選。
據說,楊宇霆每日大量購報並在選票填上自己的名字寄回報館,以顯示他是民意所歸之人。那麼,日本人搞這次民意測驗,意圖何在呢?
顯然,日本人在《滿洲報》上搞這樣一次居心叵測的民意測驗,其目的是要挑撥奉系的內部矛盾,特別是張學良與楊宇霆之間的矛盾。他們希望看到,兩人因此而自相殘殺,奉系內部的分裂,對他們大有好處。
奉系軍閥中,楊宇霆是一位難得的幹才。他不論政治、軍事還是外交,都可以獨當一面。
張作霖在世的時候,楊宇霆受命與日本「滿鐵」總裁山本條太郎談判東北路權事宜,日本人幾次對張作霖施加壓力,並迫使其做出讓步。
但讓日本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之後的談判中,具體負責的楊宇霆卻公然宣稱:即便張作霖業經應允,但談判非大帥所能獨斷。結果,日本人的要求都被一一擋回。
由於楊宇霆多次拒絕日本人的無理要求,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曾憤恨地對關東軍將領說:
楊宇霆狡黠成性,不易駕馭!要瓦解東三省勢力,必先離間張學良與楊宇霆的關係,相機剪除楊宇霆!
而在這時,張學良與楊宇霆的權力之爭給日本人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在張作霖的葬禮結束後,奉命前去弔唁的日本特使林權助在返回日本後舉行記者招待會,他故意對各報記者說:「今天的東北實際情況,同日本當年幕府時期的德川家康時代很相似」。
看到日方的報道,張學良隱約感覺到林權助的話有所指。事後,又有日本人將《日本外史》一書寄贈張學良,其中用紅筆把「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的一段史事重點勾出。
熟悉日本史的人都知道,德川家康原是豐臣秀吉的重臣,豐臣秀吉死時將兒子豐臣秀賴託孤於德川家康,但後來德川家康殺豐臣秀賴而代之。
很明顯,日本人給張學良送書,實際上就是以楊宇霆影射德川家康。
看完這段史實後,張學良感到很是毛骨悚然,深恐自己成為「豐臣秀賴第二」。事後,張學良將書上的這段歷史反覆研讀,其中還特別做了圈點。
林權助的這次演說和日本人的投書,讓本就不安的張學良心中更為煩惱,而他心中的對楊宇霆的殺機更是又添了一分!
說白了,日方離間張學良與楊宇霆的關係,實為「一箭雙鵰」之計。並不是日本人有意維護張學良,而是要讓兩人互相爭權乃至火拚,自己從中漁翁得利。
按其意圖,如果楊宇霆打倒了張學良,奉系內部勢必分裂;而操縱楊宇霆失敗,也可借張學良的手殺了楊宇霆,削弱東三省的勢力。
遺憾的是,年輕的張學良未能識破日本人的陰謀,而後者的秘計也實際上在楊宇霆的不歸路上狠狠推了一把。如楊宇霆地下有知,怕也只能苦笑吧?
※此物是秦始皇苦尋長生藥,歷代皇帝卻無一人獲得,都是因這個說法
※最後的大內高手:曾是慈禧貼身侍衛,張作霖的保鏢,死前留一憾事
TAG:史文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