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善長與劉伯溫爭鬥:朱元璋為何不支持劉伯溫?

李善長與劉伯溫爭鬥:朱元璋為何不支持劉伯溫?

原標題:李善長與劉伯溫爭鬥:朱元璋為何不支持劉伯溫?


說起明朝開國最重要的功臣,武將自然是以徐達為首,文臣則是李善長和劉伯溫貢獻最大。可以說,徐達之於朱元璋,就如韓信之於劉邦;李善長之於朱元璋,就如蕭何之於劉邦;劉伯溫之於朱元璋,就如張良之於劉邦。


作為明朝最為傑出的兩位文臣,李善長和劉伯溫可謂是各有千秋。李善長善於管理官員,精通理財之道,在後勤保障方面很在行;劉伯溫則是擅長軍事謀略,在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的軍事決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李善長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善長和劉伯溫之間便逐漸有了矛盾,最終二人相互爭鬥。在了解爭鬥之前,還是先對上述二人做一個簡要介紹吧。


李善長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跟隨朱元璋征戰半生,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李善長從小就喜愛讀書,有智慧和謀略,通曉法家學說,預計事情,大多被他說中。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李善長前往迎接拜見。朱元璋知道他是當地年高有德之人,並對他以禮相待,並將他留下掌管文史書籍。


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攻佔滁州,成為朱元璋的參謀,給朱元璋出謀劃策,並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主管軍隊的物資供應,很受朱元璋的信任。


洪武初年,李善長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陞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劉伯溫


劉伯溫,即劉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


元至順間,朱元璋舉進士。他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在中國歷史上,朱元璋一直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縱觀這兩人的生平,李善長是最早跟隨朱元璋的元勛之一,而劉伯溫則是半途加入的。換句話說,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代表人物,劉伯溫則是浙東集團的代表。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李善長和劉伯溫的爭鬥,是明朝兩大集團淮西派和浙東派的鬥爭。那麼,朱元璋為何支持李善長而打擊劉伯溫呢?


或許有如下原因:


第一:劉伯溫太過聰明,更容易引起朱元璋的猜忌。


眾所周知,劉伯溫一直是以機智著稱的。他善於洞察人心,其中自然也包括朱元璋的。而作為一個帝王而言,最不能容忍的便是臣下知曉自己的心思。時間一久,朱元璋的猜忌之心自然是變得更強,劉伯溫的悲慘結局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二:對朱元璋而言,李善長和劉伯溫親疏有別。


須知,朱元璋就是從淮西起家的。換句話說,朱元璋才是淮西集團的老大,李善長則是老二。而劉伯溫則不屬於這一集團,與朱元璋的關係自然也就疏遠了許多。



第三:劉伯溫過於孤傲,有著偏執的個性。


在歷史上,劉伯溫是孤獨的,也是高傲的。因為他看透了官場,看透了權力,當然也看透了朱元璋和他手下的臣子,特別是看透了李善長。在劉伯溫眼裡,朱元璋就是一個喜怒無常,有著變態刻薄心理的帝王;而李善長則是一個善於溜須拍馬,逢迎朱元璋的小丑。他的這種孤傲,李善長能夠感覺得到,朱元璋自然也能感覺到。於是乎,朱元璋必須要打擊他的這種孤傲,從而逼迫劉伯溫臣服在自己的腳下。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魯迅全集


薦語:用高亢的筆調,喚醒國民沉睡的靈魂;用深沉的目光,審視人們麻木的思想。最大的魯迅研究愛好者社區,歡迎您加入!


三國演義


薦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然,熱血三國,誰堪魁首?


明朝那些事兒


薦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一起來領略大明王朝的疆域風光,讀懂300年的興衰成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 的精彩文章:

徐達憑什麼成為明朝開國功臣的第一人?

TAG:孫子兵法三十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