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郭扶名紳朱三老爺

郭扶名紳朱三老爺

作者: 李洪焱

(根椐三塘村書記鄧世全搜集的資料,朱厚村內侄孫86歲的羅仲箎老人口述)整理

朱厚村,原住地址今三塘村八社仁(任)家塆。地下黨員朱子垣之父;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王良烈士的外祖父。字正純,榜名登瀛,排行第三。

後來,人尊「朱三老爺」。

朱厚村公元1856年(清咸豐六年)6月14日,出生於今郭扶鎮高青鹿埡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厚村有父母雙親的辛勤勞作、精心操持,加上父親朝颺經營點藥材生意,日子過得雖然貧窮但尚能將就著維持。

人生的不幸,莫過於人力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朱厚村6歲那年,大難臨頭,父親賣葯客死東溪,英年早逝。他遭遇了幼年喪父之厄。

母親張氏,沒上過學,忠厚純樸,性情柔弱。丈夫走了,留下了幾個未成年的兒女,養家糊口拖兒帶女的重擔全落於體弱力微的母親一人之身。

此時的這個家,一下子變成了弱得不能再弱,窮得不能再窮的情勢,真乃到了舉步危艱,寸步難行之境。

在當年那個社會壯態下,柔弱女人中年損夫、少年損父,母子倍受欺凌,再所難免。

朝颺留下的遺孤,厚村母子從來得不到伯叔堂兄的光顧扶助之力不說,反倍受白眼。

族人辦酒,不讓先於其他客人入席,待該桌有了七人,再准上桌。若此時再有來人,便把他拉下來,給別人座。連續三番兩次,厚村忿而離去。主人及知客還發狠話:「朱家人材濟濟,有你不多,無你不少」。

家之不幸、母親和自己所受之待,幼小的朱厚村看在眼裡,銘刻於靈魂。故自幼勤奮苦讀,立志長大改變家庭和自已的命運。

為了能幫上母親撐起這個家,他知道,要強家必先強己。必須要用學識、本事來武裝自己。無錢買筆紙硯,就用竹節打絨做成毛筆,用紅泥巴和水當做墨,用平滑的石木板當成紙。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刻苦勤練的朱厚村,到十五六歲便磨練成了一個頗具文才的少年墨客。

那一年參加科考(縣的考試稱鄉試),一舉考取了本地區唯一的秀才(舊科舉解元亦即生員的統稱)。

考中了秀才,當說小有成就。可在志高的朱厚村眼裡,僅為一個小小的起步和開端而已。

隨之毫無殆懈,更倍加努力用功,三年後,朱厚村已把自個打造得不說是滿腹經倫,至少也是胸有成竹、才藝雙優。滿腹自信,早早地完成了向科舉會試的進軍之備。

臨成都赴考的頭天晚上,家中水缸突然爆裂,母親認為是不祥之兆,便勸子作罷。他卻矢志不移,第二天依然義無反顧,踏上了應試之路。

不幸的命運總和朱秀才作對,下白沙到富順,竟然病倒,且情勢危重,真是要命。

待病好後,卻失去了應考的機會,自嘆功名命定。

時因家窮,囊中羞澀,就科考的盤纏也備分未足,加之治病消耗,孑然一身,腰無半文,連返鄉之資都無能為力。

無奈之下,暫應聘富順一鄉紳傅家私熟館任教,獲取微薄收入,以作渡關權宜。

由於收益微弱,生活困苦,難以顯繼。一晃三年多,手中雖有積蓄,依然屈指能數。

人到二十多需成家立業。故回到鹿寨埡,娶妻成家,生育子女。自己開館授徒以維繫家計。

私熟館面向全縣及周邊,招收各地富家子弟授課。

所教學生很多考取秀才獲得功名,而老師也聲旺巨增。數年下來有了些有積蓄,便購置了田產仁家灣。

至此,名富其實的「朱三老爺」,當地名聲大振。

朱三老爺學識有為,為人忠直,處事於理,思想開明,意識超前。是由於他出生、遭遇及系列經歷而鑄成。

清代末年,朱三老爺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參與領導地方武裝力量,在推翻了當地清政權的革命中,立下了功績。

民國初年,朱三老爺任綦江縣團練總督兼國民黨主委(主任委員,是何級別,事過近百年,過去筆者未知,經查,寓故比今,相同於今天縣黨的第一把交椅),兼負責全縣的治安。

在清剿土匪時,掌握著對土匪的生殺大權。但他心存仁義,除了對少數窮凶極惡無法教化的土匪嚴處外,余則都網開一面,幫助教育,令其改過自新。

後來朱三老爺又任縣參議會主席(民國3-17年間職務)。熱心於地方公益事業,修橋鋪路,扶弱濟貧,不遺餘力。

朱三老爺的家庭:

二十多歲娶羅氏夫人(娘家羅家山葉池灣),育有三子三女:

長子朱文藻,陳氏,生有一子一女朱明綸和朱明芬,子孫眾多。

次子朱文緯號朱子垣,娶妻霍學勤,生三子四女。地下黨員(另文述)。子垣次子朱明綱,教授。隨蔣去台,後到香港居住。女兒叫朱明菊。

三子朱文經(朱治垣),生有兩個女兒,二女嫁三江。

長女朱壁卿婚配永城王庚臣,生一子一女,(即紅四軍軍長王良烈士之父母)。

二女朱文惠(當地人叫她朱二姑娘)由於背疾故未嫁,死後葬在仁家灣後山。

三女朱文宣嫁綦江伍志先,生三子一女。

朱三老爺很重視子女的文化教育,在那男尊女卑的社會背景下,他的六個兒女全部自小就讀。長大後送往更高的新制學校求學。

他還長期訂購了《東方雜誌》等新思想的報刊書籍,規定、要求子女們閱讀,使之關心國家大事,了解社會壯況、人民疾苦。因此,子女們天資聰慧,個個頗具建樹。

朱厚村,朱三老爺於1936年正月初九午睡中去逝,享年七十九歲。逝後購葬於李姓游龍匯聚之地,今同心村廟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僰人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僰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