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盃風云:好久不見,久別重逢

世界盃風云:好久不見,久別重逢

1

「好久不見」

當這個「胖子」堆著滿臉笑容走進球場為本屆世界盃開幕式獻唱的時候,總有一種恍惚的感覺。

那一年我8歲,羅納爾多26歲。

那一年的世界盃,是多少80後,90後球迷的初戀記憶啊。那一年的巴西隊,距離完美剛剛好。羅納爾多,里瓦爾多,羅納爾迪尼奧組成了夢幻「3R」攻擊線,巴西隊七戰全勝。

那一年,羅納爾多的娃娃頭和他的8個進球一樣,成為足球少年最仰慕的初戀。

那一年是2002年。

我也曾聽聞98年的法蘭西之夏,決賽前突然暈厥的你,給世界留下了懸案,也給自己留下了遺憾。

那一年夏天的決賽,你兩度攻破卡恩把守的大門,你驅散陰霾,你的笑容是那麼純真。

縱使如今的梅羅雙雄星光熠熠,也難以達到你的高度。

▲02年世界盃決賽進球的羅納爾多

那一年的世界盃還有中國隊,我清晰的記得當我看到德國隊8球屠殺沙特隊之後的感受,我以為中國隊比沙特強很多,我也以為中國隊進世界盃會是常態。

然而十六年的光陰轉瞬即逝,沙特隊還有機會再次在世界盃的舞台上被東道主屠殺,我們中國隊卻再也沒能踏上世界盃的舞台。

好久不見,羅納爾多。

好久不見,中國隊。

2

「久別重逢」

四年的時間,世界盃,久別重逢。

比起過往的足球,現在的世界盃似乎更加難能可貴了。

因為現在的我們再也看不到昔日意甲七姐妹那樣的足球了,純粹的足球越來越少,飽含著經濟效益,充斥著金錢味道的足球總讓人感覺缺少了什麼,失去了足球該有的厚重感。

所以,也只有當世界盃到來的時候,我們才能找回足球最本質的樣子。

四年的周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也算得上是久別重逢了。

告別韓日的盛夏,足球再次去到歐洲大陸。

2006年的夏天,我12歲,羅納爾多30歲。

對於巴西隊而言,那個夏天除了羅納爾多成為世界盃歷史射手王之外,沒有任何甜蜜的記憶。被法國隊擋在四強之外的他們,需要重整旗鼓。

▲06年羅納爾多留給世界盃的最後一個進球

而我也意識到,羅納爾多可能要和世界盃的舞台說再見了。

那一年,皮爾洛27歲,布馮28歲,卡納瓦羅33歲。

對於每一個義大利球迷而言,那應該是一次完美的心路歷程,命運恰逢其時的眷顧和義大利足球與生俱來的狡黠完美地交織在一起,藍色終於走出了憂鬱的宿命。

在那一刻,1994年巴喬留給全世界的那個悲傷的背影從此也可釋懷。

只是那一年,又一個背影卻更戳內心,齊達內被罰下場從大力神杯旁走過,留給了全世界一個桀驁的背影,衝冠一怒,他完成了生命中最任性的一擊。

▲06年世界盃決賽齊達內離場

2010年的夏天,我16歲,羅納爾多34歲,他和我一樣,都成為了世界盃的觀眾。

那一年,哈維30歲,小白26歲。

西班牙人把歐洲拉丁派足球演繹到極致。也許,只有經歷過歲月打磨的人才能明白哈維之於西班牙的價值。

2014年的夏天,我20歲,羅納爾多38歲,他成為了解說嘉賓,他親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德國7:1屠殺,他親眼看著克洛澤打破他的進球記錄。

▲14年世界盃半決賽解說席上的羅納爾多

2018年的盧日尼基球場,世界盃和羅納爾多久別重逢。

3

「後生可畏」

今年梅西31歲,C羅33歲。

他們都是那種不需要任何剪輯手段就足以征服任何苛刻眼光的傳奇人物,儘管他們註定可能會缺少一個世界盃冠軍。

坦白來講,我既不喜歡梅西,也不喜歡C羅,與無休止的梅羅之爭的俱樂部歐戰相比,世界盃才是真正多姿多彩的舞台。

就像是被東道主屠殺的沙特隊,在24年前的美國世界盃上也有過奧維蘭單騎奔襲的神跡。

揭幕戰同樣出現了一個明日之星,俄羅斯17號戈洛溫。

俄羅斯能夠走多遠將決定他的上限,與埃及的比賽將會是檢驗他成色最好的比賽。

▲酷似羅伊斯的戈洛溫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故人並未遠去,新人早已就位。

每一次相遇也都只是不為了辜負,「胖羅」褪下外星人的外衣,成為一個地球人,一年更比一年肥又怎麼了呢?他的笑容可是和那個進球之後開心的他一點都沒變。

令人遺憾的是,義大利和荷蘭還要再等四年才能久別重逢,那時的後生將更加年輕。

曾經你看著叔叔們,哥哥們踢球,現在你看著同齡人踢球,以後你就是看著孩子們踢球了。

仔細想想,你就明白了,在俄羅斯的蒼穹之下,你該追隨和銘記的是什麼。

昨日的預測,雖猜中了俄羅斯勝,但沒有意料到會是一個大比分,東道主並沒有被壓力擊垮,反而迸發出了強大的動力。

今天的三場比賽,烏拉圭贏球沒有問題,應該不會出現大比分,摩洛哥伊朗有可能是一場沒有進球的比賽。西班牙處境較為微妙,大膽預測西班牙會大勝。

今日預測

埃及1:2烏拉圭

摩洛哥0:0伊朗

葡萄牙1:3西班牙

投稿請聯繫郵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洋說 的精彩文章:

TAG:李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