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之戰關羽一刀秒殺顏良之前,為何要倒提青龍刀?有三大原因
白馬之戰和延津之戰是袁紹和曹操官渡決戰之前的兩場前哨戰,這兩場大戰袁紹損失慘重,他手下兩名最勇猛的大將顏良和文丑都死於這兩場大戰中,特別是顏良在白馬之戰前半段時候大展雄威,以強悍的武力震懾得曹操麾下「眾將栗然」,最後還是關羽出馬在千軍萬馬中一刀秒殺顏良而回。
關羽一刀秒殺顏良,《三國志》中描寫得比較簡單,只說是「羽望見起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但是在《三國演義》里關於這一段卻描寫得比《三國志》詳細多了,「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關羽殺顏良用時非常短可以說是秒殺,三國時期在萬軍中秒殺大將也就只有這麼一回,關羽日後能封神被稱之為武聖,說實話和斬殺顏良有點關係。
後世對演義中這段描述提出質疑的很多,比如說關羽是仗著赤兔馬快偷襲得手,實際武力不一定強過顏良,今天對此不作詳細分析,只是說一說為什麼關羽要「倒提青龍刀」而不是正常平握或者是舉著青龍刀殺向顏良。仔細分析下你會發現關羽的戰場經驗實在是豐富,「倒提青龍刀」簡直就是神來之筆,為何這麼說?我們分析下。
第一,「倒提青龍刀」就是反手握刀刀尖向上,以關羽和赤兔馬的人高馬大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加上前面又有河北軍擋住視線,從顏良「方欲問時」可見顏良一下子還真沒發現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以前老有人說劉備之前和顏良說過他二弟關羽的特徵,麻煩顏良幫忙留意,從「方欲問時」來看,說不定還真有這可能性。你想一想,關羽無論是平握刀還是舉刀向前,這樣的動作殺氣騰騰很明顯就是說我是來殺你的,顏良老遠看到一人握刀或者舉刀向他而來,傻子都知道這是來殺他的,肯定會提前預防,管你是不是劉備的二弟。
第二,斬殺顏良講究的就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突然性,所以用時越少越好,也越容易成功。無論關羽是舉刀還是平握刀,都要有一個先舉起來往下砍或者是往外側輪刀再劈殺的過程,這些都需要時間;倒提青龍刀則不是這樣,他直接從下往上挑,這樣的挑殺比起砍殺和劈殺少了一道程序相當於節省了一半的時間,可別小看節省的這一點點時間,對於當時卻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還有一點,赤兔馬高速衝過來,加速度很快,這樣關羽突然向上挑殺的力量更是驚人,為一刀斬殺顏良提供了更好的保證。
第三,和一般大刀有點不同的是,青龍偃月刀有個特性,那就是他有兩個上翹的刀尖,前面一個,靠近刀柄的部位還有一個,一般的大刀即使是向上挑殺也只能是最前端的刀尖刺中對手,青龍偃月刀兩個刀尖比起一個刀尖自然更容易挑殺對付。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那就是赤兔馬是真的快,關羽需要在赤兔馬靠近顏良的那一剎那,青龍偃月刀順勢向上挑起刺中顏良,這其實也就是為何《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不約而同的說「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和「刺於馬下」。這個刺用得實在是妙,因為關羽斬殺顏良其實是「倒提青龍刀」刀尖向上,殺顏良的是刀尖而不是刀身(刀身就是砍而不是刺 了)。對關羽來說,兩個刀尖刺中顏良比橫劈或砍殺把握性更大一點。
關羽之所以「倒提青龍刀」,其實是他對戰場形勢分析過後深思熟慮的舉動,但是一個簡單的「刺」對關羽來說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殺顏良講究的是「快,准,狠」和一擊即中,所以這完全是個技術活:關羽出刀的剎那要和赤兔馬的速度緊密配合,出刀快了赤兔馬還沒到顏良跟前,那就給了顏良反應時間很可能功虧一簣,出刀慢了的話,赤兔馬已經從顏良身邊過了同樣也殺不了顏良,所以你不得不佩服關羽對節奏的把握相當老到,從這點來說,顏良被關羽秒殺死得其實也不冤枉。
※三國十大名將箭術排名:呂布稱雄,許褚墊底,關羽箭術其實也不錯
※張郃三十餘回合不敵趙雲,為何卻能力敵張飛五十回合?有兩大原因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