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一場內戰,死亡1億人,還被一鄰國搶走100萬平方公里國土
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內戰,其實是發生於19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的太平天國戰爭和捻軍起義,這場內戰,中國損失了近1億人口,戰爭的範圍遍及珠江流域、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太平軍甚至一度攻入直隸的滄州、靜海等地,進入到天津附近,差一點兒滅亡了清王朝。
19世紀的50年代至60年代,在歐美國家,還發生了克里米亞戰爭和美國南北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和美國南北戰爭,這兩場戰爭,通常被歐美國家的歷史學者認為是當時傷亡最慘重的戰爭,克里米亞戰爭造成了約35萬人至43萬人死亡,當時歐洲的總人口約為2.76億,美國南北戰爭造成了61.8萬人死亡,當時美國的總人口約為3000多萬,而太平天國戰爭的規模和死亡人數,均超過了克里米亞戰爭和美國南北戰爭,這是橫向的比較,從國內而言,太平天國戰爭的死亡人數也超過了明清易代之際的戰爭,明朝與清朝打了40多年,人口損失約為4000多萬。
美國南北戰爭中的一場戰役
太平天國戰爭發生於1851年至1864年,此後還有捻軍起義,捻軍起義發生於1851年,持續至1868年,與此同時,在1856年至1860年還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在19世紀的50年代至60年代的17年時間內,清政府可以說是內憂外患,而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割地事件,也恰恰發生在此時,那就是沙皇俄國趁清政府內憂外患之際,通過《北京條約》和《璦琿條約》,割佔了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外興安嶺以南,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以往,我們一般認為俄國人趁火搶劫,是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緣故,而實際上,根據近些年來,對一些檔案和史料的重新梳理與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俄國之所以能夠強行割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外興安嶺以南,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國佔據了南方的半壁江山,清政府除了答應俄國人的要求以外,別無選擇。
咸豐皇帝畫像
俄國人佔據黑龍江北岸地區的想法,由來已久,早在康熙年間,俄國人就對《尼布楚條約》的規定相當不滿,認為沙皇俄國與大清帝國的邊境線不是在外興安嶺,而應該在黑龍江,沙皇彼得一世(1682年至1725年在位)甚至叫囂:「俄國必須佔領涅瓦河口、頓河口和黑龍江口」,佔領涅瓦河口和頓河口,是為了獲得波羅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佔領黑龍江口,是為了獲得太平洋的出海口,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至1796年在位)把奪取黑龍江作為俄國遠東政策的核心,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大清帝國的實力雄厚,俄國不敢輕舉妄動,到了1843年前後,沙皇尼古拉一世,宣稱要實現他的高祖父(彼得一世)和祖母(卡捷琳娜二世)的願望,獲得黑龍江,當時,俄國人認為這是在「收復黑龍江」,意思是獲得《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想奪取而未奪取的領土。
20世紀初,俄國人繪製的地圖
早在19世紀的40年代,俄國人即已認為必須要佔領黑龍江北岸地區的領土,因為控制了黑龍江的航運,有利於擴大俄國在遠東地區的貿易,並獲得太平洋以內的所謂世界利益。
1849年、1850年、1851年,俄國船隊先後三次闖入黑龍江口,搜集了黑龍江北岸地區與庫頁島的地理、交通、物產等方面的信息,與此同時,沙皇俄國的軍隊還完成了對一些戰略要地的佔領,在廟街等地建立了軍事哨所。
俄國人強佔廟街,這一戰略要地的時間,是在1850年8月,此時並未爆發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
如果,自1851年開始,清政府不是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態,那麼,咸豐皇帝很有可能像康熙皇帝那樣,再一次組織軍隊,驅逐黑龍江北岸、外興安嶺以南的俄國軍隊。
然而,由於太平天國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給了俄國人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俄國人趁此機會,強行逼迫清政府承認了俄國軍隊對黑龍江北岸地區的武裝佔領,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籤訂的。
其實,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俄國人已經強行佔領了黑龍江北岸的一些戰略要地,對於清政府是否會組織軍隊進行反擊,俄國人也深表擔憂,不過,在1855年的6月,隱藏在北京的一個名叫巴拉第的俄國間諜,卻送給了穆拉維約夫一個好消息,巴拉第懂中文,對清政府內部的事情了如指掌,他告訴穆拉維約夫,「清政府害怕與俄國人翻臉,大清帝國除了與俄國做朋友,別無選擇」、「叛軍(指太平軍)在北部及長江上游,傳來了令人擔憂的消息」,同時他還指出,當時清廷內部的官員害怕俄國人擁有威力強大的新式武器,這一切都清清楚楚的表明,清政府無力與俄國人對抗。
穆拉維約夫
根據俄國間諜巴拉第的披露,清廷官員對俄國人強行侵佔黑龍江北岸地區的事實是了解的,早在1854年的時候,清政府駐喀爾喀蒙古的庫倫辦事大臣,即已向清廷通報了俄國人在黑龍江北岸一帶活動的消息以及關於英俄克里米亞戰爭的相關情況,而俄國人穆拉維約夫甚至直接向清朝的理藩院通報了他們在黑龍江北岸的所謂「考察」行動,藉此,試探清廷內部的反應,巴拉第認為清政府對俄國人在黑龍江北岸的活動持觀望態度,還探得了一次軍機處會議的消息,認為內閣成員(清朝內閣大學士)與皇帝的哥哥(恭親王奕訢),不想破壞與俄國人之間的友誼。
克里米亞戰爭中的一場海戰
巴拉第認為,當時的清政府連長江流域的半壁江山都保不全了,根本無力與俄國對抗。
在《璦琿條約》談判期間,巴拉第還建議穆拉維約夫不要來清朝的京師進行談判,盡量在邊境上進行,當時的俄國人可能擔心,這樣一個割地的條約在大清帝國的統治中心進行談判,可能引起清朝官員的注意,進而遇到阻力,正如英國人和法國人要求修改《南京條約》的部分條款,而遭遇到阻力一樣。
就這樣,俄國人非常清楚的知道了清廷內部對於他們在黑龍江北岸進行非法軍事行動的態度,而清政府之所以不敢對抗俄國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正是天平天國戰爭爆發期間。
※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內戰,一半的中國人死亡,日本人認為華夏已滅
TAG:騰飛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