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當初諸葛亮不聽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為什麼當初諸葛亮不聽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原標題:為什麼當初諸葛亮不聽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性格決定命運,諸葛亮的謹慎導致了他犯下了一生中可能最大的失誤:不聽魏延之計。


從漢中北進入關中,跨越秦嶺,進攻長安,主要有三條穀道,由西向東分別是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其中,最東邊的子午道長達660里地,地勢也非常險要。中道儻駱道長度420里地,不僅最近,而且對長安威脅最大。西道褒斜谷地勢平坦,長達470里地。

從地形上看,關中有八百里秦川,長安和陳倉之間距離約五百里,戰略迴旋空間較大。反觀漢中,只是一個狹小的盆地。



所以從軍事上來看,由北向南進攻,可以三條道同出,居高臨下進攻漢中。反過來從南向北的話,三條道路是輻射狀,如果三路同出,出谷後軍力分散,容易被各個擊破。


總體來看,諸葛亮不採納魏延之計,有兩個原因:

一是兵力不足,捨不得浪費。


經歷夷陵之戰的失敗後,蜀國實力大受損失,諸葛亮苦心經營數年,不過養成了一支二十萬認不到的軍隊。


既要留守後方,又要防備東吳,還要維持運輸,實際用於一線戰鬥的軍隊,無論如何不會超過十萬人。


所以諸葛亮既是擔心損失這支部隊,捨不得去冒險。


二是諸葛亮本人軍事才能不是最突出。

魏延偷襲子午谷的計策是學的韓信,公元206年,韓信兵分兩路進攻三秦:支兵從漢中向西出武都北取隴右,主力則出其不意攻偷襲陳倉。


章邯倉促之下被迫退守廢丘,韓信繼續分兵一路圍攻章邯,在此基礎上,分兵兩路掩護主力奪關出陝。


其中一路西越隴山與前面漢中西出武都的兵力形成鉗形攻勢,圍攻隴西。另一路則南出武關進入河南分散項羽注意力。


接著,韓信又置漢中殘敵不顧,主力從潼關出陝大舉進入中原。


因此,魏延在出發前的軍事會議上,分析關中形勢,認為夏侯楙怯而無謀,不懂兵法。

為此建議大軍出斜谷直驅秦川,自己則從子午谷出兵進攻長安,最後雙方在潼關會師奪取中原。


然而,可惜的是,諸葛亮不喜歡軍事冒險,他寧願主力直驅陳倉,或者雍、眉,屏斷隴右,這樣才可以必戰必勝。


假如諸葛亮真的如此行事,也算是僅次於子午谷偷襲的一個中策。


回到實際操作上,諸葛亮虛張聲勢,揚言由斜谷取眉,實際上西出祁山,奪取隴右。

同時,只派趙雲、鄧芝等人率領少數人馬據守褒斜道中段的岔口箕谷作為掩護大軍的側翼。


這種集中所有兵力一個方向,同時又不阻斷關隴大道的策略,實在是一個下下之策。


最後,諸葛亮佔領祁山後,曹魏隴西太守游楚堅守,雍州刺使郭淮又據守天水,最後,當諸葛亮慢慢吞吞進攻時,曹魏軍隊主力已經上隴。



可以說,即使馬謖不失街亭,諸葛亮也難以取勝。


三、結尾


回想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以說是歷次北伐中機會最好的一次:


當年跟隨劉備打天下的精兵猛將尚在,曹魏內部空虛,隴右三郡幾乎同時叛魏就是明證。


假如,諸葛亮不是過於謹慎,而是撥奇兵一支給魏延偷襲子午谷,直接進取關中,曹魏內部的震動將遠遠超過隴右三郡。


此時,隔岸觀火的吳國必定深受鼓舞,同時出兵北進,則天下強弱之勢變易只在朝夕之間。


可惜的是,陳壽所謂的諸葛亮:奇謀為短,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確實中允且一針見血。


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帶領弱蜀和魏國打成消耗戰,自然得不償失,損耗國力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補充一下,最後鄧艾鍾會進攻蜀國,子午谷就是出兵路線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奔說史 的精彩文章:

TAG:小奔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