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四大書院,堪稱古代版的清北復交

這四大書院,堪稱古代版的清北復交

2018年6月7日~8日高考結束,但這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先是要焦急的等待考試成績的公布,接著就要面臨填報志願時的艱難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成為眾多天之驕子的首選。

在古代也有四大書院,堪稱古代版的「清北復交」,分別為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

書院的名稱始於唐代,最初是官方修書校書和藏書的場所,如麗正修書院(後改名為集賢殿書院)建於唐玄宗開元十一年 (723),書院主管人員的職責是「掌刊輯古今之經籍,以辨明邦國之大典,而備顧問應對」,兼作皇帝的侍讀,「以質史籍疑義」。同時一些私人讀書講學之所也稱之為書院。

唐哀宗天佑四年(907年)唐朝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分裂時期,官學遭受破壞、庠序失教,中國開始出現一批私人創辦書院。

白鹿洞書院(四大書院之首)

白鹿洞書院 ,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觀,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被評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在唐德宗時期,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讀書,並養了一頭善通人性的白鹿,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後來他出任江州刺史時,舊地重遊,在白鹿洞廣植花木,增設台榭、宅舍、書院,修葺一新。又因此地地勢底凹,俯視似洞。此地因之得名為「白鹿洞」

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為「白鹿國學」,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

北宋初年,宋太宗御賜《九經》等書於書院,因有朝廷重視,書院得以發展。但是,白鹿洞書院真正的輝煌是在南宋時期,這與南宋理學宗師朱熹,南宋大教育家李燔【fán】密不可分。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率百官造訪書院,當時書院殘垣斷牆,雜草叢生。朱熹非常惋惜,責令官員,修復白鹿洞書院,並自任洞主,親自講學,制定《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規》,延聘教師,招收生志,劃撥田產,苦心經營,並奏請宋孝宗賜額及御書,致使書院名聲大振。

日後被譽為南宋教育家的李燔此時不過17歲,正求學於此,他的授業恩師正是朱熹,39年後他將接過老師的衣缽,白鹿洞書院也將迎來新的輝煌。

1217年(寧宗嘉定10年),朱熹第三子朱在「知南康軍」,有志於興復書院,邀請李燔去白鹿洞。

1218年(寧宗嘉定11年),李燔就任白鹿洞書院堂長。白鹿洞書院達到鼎盛,各地學者雲集,「講學之盛,它郡無比」。把這所當時的成人大學辦成全國「書院之首」。

白鹿洞書院因朱熹、陸九淵在此講學、辯論因而成為理學的中心,其辦學的模式為後世效仿,傳至海外的日本、南韓及東南亞一帶,白鹿洞書院譽享海外。

應天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稱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史載「州郡置學始於此」。晏殊、范仲淹教學於此,王堯臣、趙鰖、張方平、富弼、孫復、石介等北宋名臣求學於此。

五代後晉時期,宋州虞城通儒楊愨在歸德軍將軍趙直扶助下聚眾講學,創辦睢陽學舍為「應天書院」前身。楊愨去世後,他的學生戚同文繼承師業,繼續辦學,書院得以發展。培養出諸如宗度、許驤、陳象輿、高象先、郭成范、王礪等後來都成為台閣重臣的著名人物。睢陽學舍逐漸形成了一個學術文化交流與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後,學校曾一度關閉。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在邑民富人曹誠的資助下,書院重開,獲得來自宋真宗的嘉獎,並由前參知政事陳堯佐「題其榜」,賜名「應天府書院」,應天書院改為府學,官府撥學田十頃,充作學校經費。《宋會要》里載有1009年農曆二月二十四日對書院賜額的這份詔書。從此,應天書院取得了官學地位。書院得到官方承認,成為宋代較早的一所官學化書院。應天府書院與曲阜文宣王廟建立較早,宋人有「州郡置學始此」之載。學院的基本課程是儒、道、墨家經典《詩》、《書》、《禮》、《易》、《樂》和《墨子》、《道德經》、《春秋》等,「博涉百家九流之說」。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升格為南京,成為宋朝三京之一。應天府書院又被成為「南京書院」。

公元1026年,隨著一個人的到來,才真正的將應天書院推向了高峰,這個人就是范仲淹。

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因喪母守制商丘,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應天書院。第二年,應天府書院學生王堯臣、趙鰖分別中得狀元和探花。

公元1028年底,范仲淹在主持書院的同時,還親自教授《藝文》、《易經》這兩門課。

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參政「慶曆新政」,同年十二月下詔應天書院升為南京國子監,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並列為北宋最高學府。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成為北宋最高學府之一。

隨著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聚學為海,則九河我吞,百穀我尊;淬詞為鋒,則浮雲我決,良玉我切。」這是范仲淹在執掌應天書院時所作的《南京書院題名記》,足見當年應天書院的博雅學風和恢弘氣勢。

嶽麓書院

嶽麓【lù】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書院起自唐末五代時期,初始是由智璇僧人在此地建屋辦學,宋時發展壯大。在歷史上因為朝代更迭,兵禍連連,嶽麓書院曾先後七次被兵火大面積摧毀,卻又七次重建,延綿千年而不絕。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辦學的遺址上,即嶽麓山下的抱黃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嶽麓書院。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 1015 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山長是歷代對書院講學者的稱謂)周式,賜「嶽麓書院」額,嶽麓書院遂為全國四大書院之一。

嶽麓書院之所以能夠位列四大書院,與一個人密不可分,他就是朱熹。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來訪,與張栻論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朱張會講」。前來聽講者絡繹不絕,時人描繪「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這次會講,也推動了宋代理學和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所以不僅是長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朱張會講之後,嶽麓書院名聲更加遠播,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嶽麓之為嶽麓,非前之嶽麓矣!」

紹熙五年(1194年),在嶽麓會講27年之後,朱熹任湖南安撫使,再次來到潭州,重整嶽麓書院,頒行《朱子書院教條》。經過他的整治,嶽麓書院再次進入到繁盛時期。

淳佑十年 (1246年)理宗賜「嶽麓書院」匾額,別建湘西精舍於書院南。

公元1275年元軍攻打長沙,嶽麓書院幾百名學生參加守城戰,城破之後大多自殺殉國。

趙宋世忠厚,養士三百年。

時危不負主,繄彼文狀元。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登封市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嵩陽書院原本是道教場所,始建於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為嵩陽寺,隋唐時期改為嵩陽觀,五代十國書院興起,改建太乙書院。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改為「太室書院」,賜印本《九經》。

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令重修書院,賜名「嵩陽書院」,並賜良田百畝,以維持常年經費,為來此聽課的學生提供膳食。登封太守還奏設院長掌管院務。嵩陽書院西臨九朝古都洛陽,東接五代汴梁開封,因其絕佳的區位因素,成為了當世大家傳道受業解惑的絕佳場所,也引得莘莘學子匯聚於此。

宋神宗時,嵩陽書院名聲日高,生眾多達數百人。據宋人呂東萊在《白鹿洞書院記》中云:「國初海內向平,文風四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閑曠以講授,大率多至數十百人,嵩陽、嶽麓、睢陽(應天府)、白鹿,天下所謂四大書院者。」宋人把書院排為國之四大書院之首,其興盛程度可見一斑。

宋代理學的「洛學」創始人物程顥、程頤兄弟在此講學10年,嵩陽書院成為北宋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司馬光在嵩陽書院完成了《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先後又有以范仲淹、李綱、朱熹為代表的當世名臣大儒來此講學,吸引眾多學子不遠千里前來求學,在膳食不缺、名師循循善誘下,出現了不少優秀才子。

嵩陽書院作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以傳播理學著稱,「程朱理學」自宋到清,對朝廷、對社會影響很大,被奉為官方哲學,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

1998年4月29日,國家郵政局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郵票所選書院為「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由於石鼓書院毀於日軍戰火,來石鼓書院實地考察的人只見山石、不見書院,石鼓書院遺憾落選,而後改選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攻略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