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部你認為優於原作的改編作品

一部你認為優於原作的改編作品

星海音樂廳

30天音樂挑戰

「改編」是一件很讓人頭疼的事情,它不單單是讓改編者進行「命題作文」那麼單純和簡單。古典音樂里的「改編」,要求非常多。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能改變原作者的樂思——唯一的例外是由作曲家本人進行改編,之前提到泰利·萊利把《In C》中貫穿全曲的那個固定拍拿掉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這也是最符合這條題目的「改編作品」了。

改編的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最常見的改編是跨樂器的移植。譬如李斯特就曾將肖邦和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改編成鋼琴作品,當然那個時代最讓人窒息的操作是把歌劇序曲、唱段等這種原本用到管弦樂團呈現的體裁改編到鋼琴上。在李斯特和塔爾伯格那場史詩般的「鋼琴大鬥法」中,兩個人都分別祭出難於登天的歌劇改編曲。李斯特甚至還把貝多芬的交響曲改編成鋼琴獨奏。到了二十世紀,在現代鋼琴上演繹巴赫這個命題被提了出來,巴赫作品的改編曲目也應運而生,當中有一批作品也是炫技到不行,這一塊的「始作俑者」,便就是布索尼了。

但說老實話,像這樣的作品,真的很難用「是否優於原作」來定義,畢竟年限和樂器都發生了變化。不過在當代,我認為有些被打上「改編」標籤的作品,還是非常具有在這篇文章里談一談的價值,畢竟都是好東西。

第二十天

一部你認為優於原作的改編作品

麥克斯·里赫特

「Recomposed」四季

如果要票選「最熟悉的古典音樂」,出來的榜單無非都是《G弦上的詠嘆調》、《哈利路亞》、《D大調卡農》、《歡樂頌》以及《四季》這些名字。對大家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作品進行改編是一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為,改編或者重構過程中必須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否則稍有不慎,帶著極高要求和期待的聽眾聽完之後便會一個接一個大棒錘過來。發生這種事情,大家都不想的。所以要我說,麥克斯·里赫特對維瓦爾第《四季》的「Recomposed」真的是二十一世紀最好的唱片之一了。

不把「Recomposed」譯成中文,是因為這個詞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翻譯」的,畢竟這不是「重新作曲」那麼簡單。麥克斯·里赫特以維瓦爾第的《四季》為藍本,先做減法砍去四分之三的內容,然後重新開始,加入大量當代化和電子化的音樂元素。照他自己的話來說:

「我從小就喜歡上這首作品,不過隨後很多時,沮喪地發現它的章節片段散落在手機裡面、商場內、電梯上,所以我嘗試將它們重新『回收』成為一首完整作品,透過全新角色去審視這些材料,重新發現這首作品的美麗。我的創作過程相當不拘一格,傳統西方古典音樂訓練令我總是以紙、筆開始創作,但起步之後,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無論是傳統樂器、計算機、合成器、錄音機,一切都可能成為我的創作工具。」

麥克斯·里赫特的《四季》,更像是12個獨立的片段外加一個混沌的太初。雖然大格局上不如維瓦爾第的原版《四季》,但改編版每個片段都自成一世界。聲音從細微之處發端,微小露珠、雨滴不斷滾落,逐漸匯聚成大江大河,浪頭越推越高,聲勢越來越宏大,最終匯入深不可測的大海,嘎然而止,復歸平靜。得益於氛圍化的背景部分,音樂包圍感很強,甚至有種電影配樂的感覺(他本來也是一位電影配樂大師)。音樂成功的製造出一種疏離的氛圍,讓聽者置身紛繁的世界之外,如同懸浮在太空或海洋的深處,傾聽世間紛擾。在極簡主義和電子樂的影響下,里赫特筆下小提琴的節奏也趨於「機械」的電子化特徵,簡約、重複,在幽閉的大環境烘托下,更突出的體現著人類內心的孤寂。

啊對了,今年九月,丹尼爾·霍普將帶領蘇黎世室內樂團在星海音樂廳演出維瓦爾第的《四季》和麥克斯·里赫特的《四季》,在一場音樂會上聽這兩部作品,一定會很有趣。而且要知道,丹尼爾·霍普就是錄製了這張唱片的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海音樂廳 的精彩文章:

TAG:星海音樂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