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養生之論》-佛家養生之道

《養生之論》-佛家養生之道

佛家養生思想並非本土傳統文化思想,但其具有鮮明的特色,它在拯救眾生諸苦的基本理論中,向眾生提供了醫治眾生「心病」和「身病」的技藝。佛家不僅重視人體內外環境的調節,還強調心靈智慧的提升。具體說來,主要有調四大、戒三毒、禁情慾、造善業、推素食、熏香茶、修禪定、練瑜伽等8種方式,分為身、心、靈三個層面。從身體層面來講,調理「四大」最為關鍵。佛教養生分修心、修身、居食養生三部分。修心術主講慈悲、博愛;修身術主講禪定,又分為內修身與外修身兩部分,內修身就是坐禪形定,外修身就是對筋骨肉的鍛煉;居食養生主講生活起居長壽活人之法。

佛家對於生命的看法與道家頗不相同,佛家所追求的不是長生不老,而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家修行的目的是跨越生、老、病、死,這已超過我們心理學上講究的心理衛生範疇。他通過參禪打坐,入靜止觀,內省靜慮,明心見性,避開人間凡塵的苦惱,清靜自然,調養疾病,修行四大,求得超脫,最後能寂滅一切煩惱,圓滿清凈的功德而達到涅槃境界,這也是佛教本土派禪宗的境界。涅槃境界努力擺脫世俗雜念的束縛、名色的誘惑,認為精神、心理因素可以致病,執著於煩惱惡念,必然生理失調而致病。心靜如水,是禪宗追求的最高境界,若心靜行正,則物我兩忘,其身體亦隨之健康。參禪的境界,就是心如一潭湖水,若有人投下石子,盪起漣漪,湖水默默化解,最終歸於平靜。一切都自然和諧地發生,這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雲流水,便是禪悟。所以,「養心為本」便是佛家的養生之道。

佛教是尊重生命和愛護生命的宗教。佛家以慈悲為懷,珍惜世間每一樣生靈,包括人類自身。大乘佛教雖然認為「諸法性空」,但並不妨礙佛教徒對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愛惜珍視。佛家善待一切生命的態度,是佛教養生之道形成的基礎。


佛教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教主要又三個派別,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

1、漢傳佛教,稱為大乘,起源自佛陀涅盤之後500多之後興起在印度的大乘,經西域傳至中國,經過本土化之後,現在主要剩下: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凈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八大宗性、相、台、賢、禪、凈、律、密派。

2、西藏的密宗,源自大乘佛教在印度衰亡時融合了印度教性力派和西藏本土的苯教,修行靠師承,持咒。

藏傳佛教主要流行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土族群眾普遍信仰。

3、南傳佛教即上座部佛教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臨滄地區、保山地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數群眾信仰南傳佛教。國外分布於東南亞部分國家,以阿含三藏為根本,接近佛陀原始的教法,因為歷史原因,沒有在中國流傳起來修行方法為四念處,修止觀,逐漸獲得十六觀智之後,可獲聖果。

兩漢之際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為佛教的傳入與擴展時期,已在中原和江南一帶流行。佛教初傳,為了爭取在中國紮根傳播,並且儘可能地把它和傳統的倫理和宗教觀念相結合,佛教徒開始用漢文翻譯佛典。這一歷史時期以佛經翻譯、解說、介紹為主。譯文主要是禪經和《般若經》。漢至三國,佛教教派有兩個代表:一是由安世高為代表的小乘禪學,注重修鍊精神的禪法,比較接近神仙家言;一是以支讖、支謙為代表的大乘般若學,即空宗學說。

魏晉時代,佛學與玄學的合流形成了般若空家理論。般若學是一種出世間的宗教哲學,它基本命題是:「一切皆空」,同玄學關係密切。至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廣泛傳布全國。」至此也標誌著佛家養生思想的形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人養身堂 的精彩文章:

TAG:人人養身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