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誼兄弟在2013年

華誼兄弟在2013年

馬雲曾是華誼兄弟的投資人,一度持有超過8%的華誼兄弟股權。華誼董事長王中軍曾說,他有困惑會經常給馬雲打電話請教,而馬雲也會不吝指點,「潛移默化影響到自己很多」。

馬雲最近在浙商總會上又重提了一遍企業家要「居安思危」,但和任正非說的華為隨時可能倒下的緊迫感不同,馬雲說「要在陽光燦爛的時候修屋頂」——一旦下雨,你就沒時間修了。這幾句話馬雲講過很多次,王中軍一定也聽到過。

華誼兄弟如今遇到的,比如來自崔永元的攻擊、比如股權質押,都是小問題。真正的問題是:華誼的天空下雨了,但屋頂沒那麼容易修好。

電影是門壞生意

華誼兄弟北京的辦公室里,陳列著他們歷年來的優秀電影海報。被崔永元炮轟的《手機》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導演馮小剛是華誼的福將,也是華誼面對的諸多爭議中最突出的一樁。

從2009年上市開始,「過度依賴馮小剛」就成為外界質疑華誼的熱點問題。

在最近的一封公開信中,王中軍說,與其說華誼依賴馮小剛,不如說華誼依賴創作者。

在華誼過去幾年,滕華濤、姜文、陸川等都和華誼發生過交集,和功成名就的周星馳有過合作。依賴創作者這一點不假,但馮小剛是其中關係最為持久,影響力最大的一位。

2013年華誼兄弟時任副總經理、董秘胡明是一位看起來嬌嬌弱弱,實際精明強幹的女士。

她總結說,公眾的疑惑不過是:為什麼華誼沒有弄出第二個馮小剛?

對華誼來說,2013年是個有意思的年份。這一年開始,華誼兄弟股價開始狂飆突進,當年股價上漲超過300%,市值從2012年底不足100億元一路漲到2015年中逾890億元;也是這一年,華誼在國產電影票房中的佔比,從2012年近30%開始走下坡路,到2014年降至個位數。

2013年的一次活動上,馬雲還複述了他投資華誼的經過。華誼要面對的最核心問題,就藏在這一次複述當中。

當時華誼發行了周星馳的電影西遊降魔傳,在與周星馳的對談中,馬雲在台上複述投資華誼兄弟的場景:

有一天兩人開會,他(王中軍)坐在我旁邊,對我說,去看看華誼,這個投資真的很好。當時我就問他,你是想要票房高還是做成像華納兄弟一樣的公司,王中軍說做我想成為像華納兄弟那樣的公司。

馬雲聽到這個答案後投資了華誼兄弟。

馬雲又補充說,

我對票房是真不關心,原因很簡單,我按照自己最初的理想,是真的希望中國能夠出一個站得住腳的像華納的電影公司。關於票房,一年的丟失不算什麼,每年都會有勝負,今年你可能第一,明年就是他,但是so what?我經常說,so TM what?

馬雲不是研究員,但這段話點中了華誼的死穴——票房。

創意沒法保持穩定性,電影製作從來不是一門好生意。

彼得·傑克遜拍出了史詩巨制指環王系列電影,迄今仍是平均票房最高系類電影(平均每部9.8億美元)。他最初尋找拍攝方時曾屢遭拒絕,直到新線電影公司表示願意接手。

三部指環王大賣,新線從此走上康庄大道了嗎?並沒有,後來因為大爛片《黃金羅盤》的失敗,新線結束了獨立廠牌的歷史,被時代華納收入旗下。

好萊塢標杆製片廠米高梅,2010年時也曾一度破產重整。

在高度工業化的好萊塢,作為創意工業產品的電影,其品質和效果仍然是無法預測的。這是電影作為一門生意遇到的最大問題。

持續而穩定的活下去,需要的是抗風險能力。抗風險能力哪家強?還是要回到好萊塢,比如馬雲口中提到的華納兄弟。

時代華納的收入結構中,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於旗下電視網(CNN、HBO等)。

胡明說,華誼兄弟一直學習的兩家企業是時代華納和迪士尼。

在我們自己最願意學的還是迪士尼和時代華納。舉個例子,我們對迪士尼架構的解讀:迪士尼就是一個金字塔的結構,金字塔的塔尖上的旗幟就是它的電影,但它下面有非常好的支撐,首先是電影的製作發行,然後有ABC(美國廣播公司),第三是有主題公園,第四是消費品商標授權。

當然兩國具體的情況、比如法律環境都不一樣,不可能具體全照搬;但這種增強抗風險能力,增強盈利能力,多元化的思路,我們一直在學習和借鑒。

迪士尼的非電影收入比重更大,其主要收入來源於主題公園和度假酒店、電視網和消費品授權。

這也是華誼兄弟上市以來多元化拓展的邏輯主線,比如電影主題公園、比如向電影行業上下游拓展、向遊戲行業拓展等。

個人努力與歷史進程

上市之後的前4年,華誼兄弟在創業板的市值都不足100億元,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013年。2013年之後華誼兄弟股價迎來一波快速攀升,其中2013年漲幅313%,2015年漲幅58%(當年股災之前也超過100%)。

但在2013年華誼的電影票房增長並不算特別突出,2012年華誼的總票房21億元,2013年為30億元,但公司的利潤增幅高達180%。

這背後有兩個故事,一個故事是電影與票房,另一個故事是多元化。

2013年華誼兄弟電影票房第一次超過30億元,在國產片當中的佔比卻是在下降的,從近30%降到23%;另一個情況是,電影票房很好,但口碑(評價)比較差。

這年華誼兄弟上映影片中,《十二生肖》、《西遊降魔篇》、《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私人訂製》四部的票房較高,但口碑均不佳。在豆瓣上,這四部電影的評分從5.6分(私人定製)到7.1分(西遊降魔篇)不等。

雖然質量一般,但高速增長的電影市場覆蓋了這種風險。

高速增長某種角度看是城鎮化的結果,二三線城市的銀幕越來越多,來自二三線市場的觀影者也越來越多。

2013年底,王中磊在談到電影票房增長時說:

我覺得起到最大的作用還是整個放映市場的加大,電影院屏幕數的增長。因為這些增長再加上內容的進步,也讓觀眾看電影消費的習慣在養成。所以我覺得電影票房的大幅增長,目前還是在渠道建設上給市場帶來的衝力。整個電影拍攝的進步沒有增長這麼快,票房增長的原因很多,也不全是創作者的原因,也有整個市場環境。

數據比解說更直觀。

(歷年中國電影票房數據,據國家電影局數據整理)

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時,中國電影院里的銀幕只有4732塊,2013年是18195塊,2016年銀幕數超過美國,2017年末達到50776塊。

(2009-2017中國電影總票房、票房增幅和銀幕數)

傳媒分析師當中有明白人,他們在報告里寫:電影市場的高增速可以覆蓋掉電影公司的項目制風險。

2013年華誼的另一個側面是多元化。2013年年報中,華誼描述自己業務時仍用了「電影業務」、電視劇業務、藝人經紀、影院業務這樣的描述方法,但不久之後,這些描述就被 影視娛樂、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互聯網娛樂取代——後者成為了華誼的新三駕馬車。

除了傳統的影視娛樂,另外兩項都起步於2013年前後。

胡明所說的學習迪士尼和華納兄弟,在中國做電視網是不可能了,但主題公園、品牌授權的路子仍有可能走通;互聯網娛樂則主要是手遊方面的投資,也在這一期間起步,但利潤見效更快。

但參照迪士尼的邏輯,高居公司價值鏈頂端的,仍然是電影IP,沒有強勢的電影主題,就沒有主題公園,也不會有互聯網娛樂上的協同效應。

從某種意義上說,華誼比中國其他電影公司更執著於拍各種續集,與電影主題的延續不無關係。比如西遊、狄仁傑、非誠勿擾以及目前給華誼造成不少困擾的手機,都是如此。如果電影主題不再有活力,主題公園也不會有活力。

唯一的問題是,華誼需要更多時間。互聯網娛樂的迭代更新太快,難以保證長期穩定的回報預期;而主題公園的問題,除了IP是否強勢外,還有周期太長和現金流佔用。

在華誼的三駕馬車中,主題公園和品牌授權的營收佔比長期維持在7個百分點左右,而互聯網娛樂則因為市場改變逐年下降,從20%上方一路下降到2017年不足8%。

兜兜轉轉,華誼又重新回到了影視娛樂決定公司股價的狀態。

電影製作發行還能受益於高增長的市場多久?如果保守一點看,高增長可能已經結束了。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接近於零增長,2017年增長也只有13%,2016年,中國城鎮銀幕數量已經超過美國居全球第一,新增銀幕變得越來越不經濟,繼續保持30%以上增速的可能性也很小。

華誼最好儘快讓自己的多元化戰略見效。

不過不管從哪方面來看,華誼仍然是傳媒行業中底蘊最好的一家公司。在影視板塊中,華誼先前殺入院線的策略如今也開始持續貢獻利潤,雖然業績彈性略差,但穩定性和趨勢大概是最好的。

因為和其他人比起來,華誼至少修過屋頂,雖然看起來未竟全功。

(注釋:文中直接引語除註明外,均來自新京報2013年相關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r吳有話說 的精彩文章:

TAG:Mr吳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