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你真的了解嗎?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從戰國時代開始,端午節至今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
先說「端午」這兩個字,「端」是開端、開始,「午」就是炎熱的夏天,午時是11:00-13:00之間,是一天里最盛熱的時候,端午則是一年之中最盛熱時候的開端,也就是盛夏的開端。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也有一說,最初端午是中國人祛病防疫的節日。
那麼,在這裡,願大家端午安康!
端午由來,眾說紛紜
紀念屈原
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
伍子胥助吳伐楚,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吳王夫差不聽。
子胥便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
惡日
惡日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
《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
端午習俗,特色鮮明
賽龍舟
塞龍舟
賽龍舟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大部分會劃旱龍舟或者舞龍船。劃龍船時,多有助興的龍船歌。
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有「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
掛艾草、菖蒲、榕枝
人們拿著艾草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又被稱為「三種武器」,古人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畫額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虎為獸中之王)以鎮邪。
戴香包
香包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桃子、蘋果、娃娃抱公雞等形狀的,象徵萬事如意、家庭和睦。
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青年人,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別緻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沐蘭湯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後來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用艾、蒲、白玉蘭等花草。
飲蒲酒、雄黃酒
黃酒
《荊楚歲時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此俗流傳較廣。
自己動手,學包粽子
端午節怎能少了粽子!在外面買的粽子又貴又不好吃?不如試試自己在家包粽子吧!六種粽子包法和九種餡料調配秘方,總有一款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