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小旋角羚出生時,角會劃破媽媽的肚皮嗎?

小旋角羚出生時,角會劃破媽媽的肚皮嗎?

對今天日曆的主角旋角羚(Addax nasomaculatus),想來大多數人都會覺得相當陌生,比起電視上面經常出現的廣角羚、湯氏瞪羚、黑尾牛羚等非洲羚羊來說,旋角羚無疑顯得有些默默無聞。這種普通中略帶著獨特的羚羊,在人們的視野邊緣來回徘徊,讓人有所印象卻又不甚了解。

你對這對長角有印象嗎?圖片:Haytem93 / Wikipedia

長角獨特 臉卻尋常

就如前面所說,旋角羚的普通中略帶著獨特。其獨特在於它在羚羊中獨一無二的相貌——名副其實的螺旋狀長角。旋角羚兩性都具有螺旋狀的長角,且雄性的角略長於雌性,角的長度在55~85cm,形成1.5~2.5個螺旋,角截面呈圓形,表面帶有密集的棱環,整體形同一根扭曲的螺紋鋼

旋角羚角上有密集的棱環。圖片:MathKnight &Dr. Zachi Evenor / Wikipedia

旋角羚身形似驢,但較為粗壯,配色在羚羊中也算是易於分辨,整體顏色在夏季為極淺淡的蒼白色,冬天大部分皮毛則轉為灰褐色,只有四肢和臀部仍保留淺色,在前腿的腕關節前方,存在著一個深褐色的斑塊。其頭頂深褐,雙眼之間具有一明顯的白色斑塊,並延伸至眼前方,正面觀為H形,這是旋角羚最為醒目的標誌。儘管旋角羚有著諸多獨有的特徵使得它不會被認錯,但同時也很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滅頂之災 自人類始

非洲是絕大多數羚羊種類的棲息地,旋角羚也未能例外。在古時候,旋角羚曾經分布於非洲之外的阿拉伯地區,以及北非撒哈拉沙漠的廣闊地域。但如今它們的分布已經大幅縮減了,野生的旋角羚僅見於尼日和查德的極小區域。

早在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畫作中,就出現了被繩子拴在柱子上的旋角羚,可見當時人類就開始嘗試馴化它們。然而,隨著古埃及的崩潰衰亡,旋角羚終究沒能成為家畜,而是走向了更為悲慘的境地。1800年後,旋角羚的種群數量急劇衰減,不僅退出了阿拉伯半島,還在20世紀60年代徹底從埃及消失了。

人類活動無疑是造成旋角羚數量銳減的原因之一。因為旋角羚活動範圍較為固定,容易跟蹤又易於捕捉,長期以來被人類大量獵捕,成為了人類的肉食與皮革來源。

旋角羚群。圖片:Mike Hill / gettyimages.com

此外,人類活動也對其棲息地產生了嚴重破壞,這不僅使得旋角羚遭受了滅頂之災,也殃及了與其同域分布的其他動物,諸如蒼瞪羚、多卡瞪羚、彎角劍羚、阿拉伯劍羚等,甚至還影響了北非地區的獅和獵豹。

沙漠難活 自有妙計

作為一種典型的沙漠動物,旋角羚有著一系列適應嚴酷沙漠環境的特徵。其蒼白的體色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是良好的保護色。此外,淺顏色能夠反射掉部分強烈的日光,有助於在無遮無擋的沙漠里保持體溫,避免過熱。

旋角羚的四蹄比其他羚羊相對擴大,較大的接觸面使其在疏鬆的沙地行走時不易下陷。

旋角羚的蹄擴大。圖片:Wikipedia

在沙漠中,水源極其難得,旋角羚只能依賴食物中的少量水分來維持生命活動,其取食的植物頗為多樣,從低矮的禾草類到較高的灌木、樹木的多種植物,都在它們的食譜上。然而這些沙漠植物中也不含有太多的水分,它們必須儘可能降低體內水的散失。

旋角羚的胃內側有著儲水的袋狀結構,可以幫助它們度過漫長的乾旱。為了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水分並減少散失,它們的消化時間長於其他羚羊,尿液也頗為濃縮。

旋角羚通常夜間活動,尤其是在酷熱的夏季,白晝時期它們會在陰涼的地方挖坑並躲在裡面,避免被日光暴晒。

在沙地上休息的旋角羚。圖片:Cyril Ruoso / Biosphoto

旋角羚是群居動物,並且被認為是高度社會化的種類。它們會結成5~20隻的小群體四處遊盪覓食,群體由最為年長的雌性個體帶領,雄性則負責警衛和守護領地。它們能夠追隨降雨而遷移,不斷尋找植被更豐富的區域。

旋角羚全年都可以繁殖,但在冬春之交時期為繁殖高峰,每胎產1仔,幼崽出生時無角。旋角羚僅需2~3年就可達到性成熟,此時的個體已經擁有完美螺旋的角。圈養的旋角羚壽命可達20年,但野生個體很少活到10年。

剛出生的幼崽尚未長出角。圖片:Ingrid van den Berg / Animals Animals

牛科一員 身型中庸

1816年,旋角羚由Blainville命名,最初它被命名為Antilope nasomaculatus,歸入了黑羚屬Antilope。直到1842年,Laurillard才建立了旋角羚屬Addax,並將旋角羚作為屬內唯一成員

旋角羚的屬名源自於阿拉伯語,指的是一種帶有彎角的動物,大概就是旋角羚了,而其種本名nasomaculatus源於拉丁語nasus(鼻子)和maculatus斑點,意指其面頰上橫貫鼻樑的白色斑塊。至於其英文名字addax ,則是直接把屬名拿來用了。

旋角羚屬於偶蹄目最大的一科牛科,科內有140個以上的物種,科內物種在形態、習性、體型上均有著顯著的差別,從碩大的噸級巨獸印度野牛到體型嬌小如兔子的倭新小羚不一而足。

倭新小羚的成體體重只有2.2kg,它是世界上最小的羚羊。圖片:Brent Huffman / UltimateUngulate

旋角羚在牛科屬於中等體型,雄性肩高105~115cm,體重100~125kg,雌性較小,高95~110cm,重60~90kg。

旋角羚屬於牛科的馬羚亞科,不同於瞪羚亞科的小型羚羊,馬羚亞科的羚羊沒有快速奔跑的能力,因而應對體型較大的捕食者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作為其中較小的種類,旋角羚更是天敵眾多,獅、豹、鬣狗等動物都是其主要天敵。此外,其幼年個體還要面對獰貓、藪貓等的威脅。

旋角雖稀 非其獨有

旋角羚因其旋角而得名,但擁有旋角的牛科動物並不只有它一個,還有黑羚(瞪羚亞科)、捻角山羊(羊亞科)、大捻角羚和小捻角羚(牛亞科)。由於一字之差,兩種捻角羚常被誤稱為旋角羚,但捻角羚與旋角羚之間,除了都有螺旋狀的角之外,就再無相似之處了。即使是同樣螺旋狀的角,捻角羚也有所不同,它沒有旋角羚那樣清晰的棱環,卻有著明顯的縱向棱脊,截面絕不成圓形,另外,捻角羚的雌性是沒有角的。

雖然幾種牛科動物都擁有螺旋狀角,但它們的親緣關係卻相當疏遠,分屬於不同的亞科。這也是牛科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形態相似的種類未必有多少聯繫,而那些外形差異極大的種類反倒可能是近親,比如外觀相像,體型似牛的麝牛和羚牛,雖都屬於羊亞科但關係卻非常疏遠。

麝牛因具有奇特味道的尿液得名戳我了解麝牛>圖片:Wild Wonders of Europe / Munier / naturepl.com

正是這些牛和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讓牛、羊、羚的概念成了一筆糊塗帳。至於究竟什麼樣的動物才叫做羚這個問題,只能說除了單種科叉角羚Antilocapra americana之外,不叫牛和羊的牛科動物都叫做羚

現狀危急 幸得拯救

作為曾經廣佈於西亞和北非的旋角羚,如今的境況可以說是累卵之危,曾經廣大的分布區域,現在萎縮成了地圖上的幾個小點,野外種群數量不足500,被IUCN評定為極危(CR)級別。

所幸旋角羚飼養繁殖均很容易,圈養的個體多達1700隻,分散於世界各地的動物園內,在摩洛哥和突尼西亞,也有散放狀態的旋角羚存在,現有野生種群分布的國家也對其採取了保護措施,這個物種的前途,仍然充滿希望

人工飼養的旋角羚被放生到野外。圖片:Oliver Bern / Biosphoto

日曆娘今日頭像

牛科 倭新小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鶴頂雖紅,但與毒藥無關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