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不會作詩,還真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唐都長安人
全文4562字,閱讀時間約12分鐘
說起唐朝,說起長安城,
誰似乎都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
李白和阿倍仲麻呂的友誼、
武則天在感業寺落髮為尼、
白居易和《長恨歌》、
楊貴妃和華清池……
除了這些從小到大歷史書上
講了無數遍的故事外,
長安還有啥?長安到底有多牛?
除了剛才那些牛人,
還有哪些把歷史照得鋥亮鋥亮的人和事?
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
和平時期的長安城,
滿城歷史,細細爬梳,
竟然是學子的天堂。
不在長安留下一首好詩,
很難在唐詩「名人榜」上留名
唐朝的詩人之多,舉世罕見,
上到皇帝宰相,下到販夫走卒,
到處都是鶯鶯燕燕、山山水水懂詩寫詩的人。
所以,要想在唐朝混個風生水起,
不會寫詩就想紅,
簡直是「叔可忍嬸不可忍」啊。
長安新規矩:要當「網紅」先寫詩
拿唐詩排行榜排名靠前的詩人來說吧。
王維十幾歲孤身一人闖長安,靠的是啥?不是朋友不是關係不是金錢,而是才。除了音樂繪畫書法才華不說,當年在長安城之所以風生水起,離不開他的詩。
比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信「下到剛會走、上到九十九」,說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都有種「親人啊,額來咧」的感受。這首詩就是唐朝才華最全面的山水田園詩大師王維十七歲在長安求學時,到了重陽節,看到左鄰右舍闔家團圓、兄弟嬉戲,不由孤獨寂寞冷,忍不住一揮而就一首詩發在「朋友圈」,誰也想不到,一下擊中了多少遊子的軟肋啊,很快傳遍京城,成了唐朝「網紅」。
再說說李商隱吧,「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首詩很牛掰吧,千百年來廣為傳誦,多少「夕陽紅」「黃昏戀」源於這首詩啊。哪裡寫的?沒錯,就在長安城東郊的樂游原上,今天青龍寺跟前。
李商隱,情詩寫得那個帥那個美,不亞於後來的徐志摩。這首充滿人生哲理、政治深意的詩句,也只有站在樂游原上遙望夕陽的時候,估計思想上才有天才的一躍。雖然李商隱的名作很多,但最被人熟知的代表作之一,恐怕還要屬這首《登樂游原》,要是沒有這首詩,李商隱的詩路恐怕要被看窄一個車道。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的這首小清新詩,把一個被愛情迷得不要不要的男子情愫,詮釋得溫婉自然又美不勝收。
沒說的,那個人面桃花的女子就是咱長安人,那個「人面桃花」的故事就發生在今天的長安區,那個外地來長安把妹的小伙,後來據說娶了長安女子後,事業青雲直上,愛情甜蜜蜜,其浪漫指數不亞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傳說。崔護也因為這首詩,從而登上了唐朝名人榜。
不僅寫詩,兼造「成語、名句」
如果看了上面這幾句唐詩,還不夠過癮,那就再來幾個「大殺器」,見識見識唐詩,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語言的貢獻。
「人生七十古來稀」、「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麗人多」、「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耳熟能詳吧!是詩聖杜甫在長安城留下的千古名句,而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把唐朝皇帝都迷成粉絲的詩句,是「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韓翃在長安留下的,要不是這首詩,這位才子恐怕還在某個偏僻的角落平淡地了此一生。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一下子貢獻了「春風得意」「走馬觀花」兩個成語的名句,是孟郊在長安城高中進士後留下的,這首小學生必背的詩,知名度恐怕僅次於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扶檻露華濃」是李白在興慶宮為唐朝第一美女楊貴妃寫的讚美詩,當時被譜曲傳唱後迅速成為當時最流行的歌曲,李白因為《清平調》三首,榮登唐朝流行樂壇詞作者前列,毫無懸念。要不是這首詩,今天我們就看不清李白更多的一面了。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寫春天美景的詩無數,這首寫長安春色的詩,絕對是翹楚之作,一下讓文壇領袖韓愈大接地氣。
當然還有太多太多,寫下「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賈島,寫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杜牧,寫下「衝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黃巢,寫下「天街踏盡公卿骨」的韋莊……
還有很多很多,唐朝有名有姓的詩人們留下的滿滿一城唐詩,開一門課都學不完,詩人們少了這些詩,宛如唐朝歷史的夜空少了一片璀璨的星。
國際時尚:在唐朝長安留學拿「綠卡」
在唐代,外國留學生一抓一大把,什麼波斯的、天竺的、日本的、高麗的、斯里蘭卡的,五顏六色、奇裝異服,走在街頭,宛如走在「聯合國」。如果說西漢張騫通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為東西方交融埋下了種子,那麼唐朝就開始開花結果了。
唐朝時,各國人民紛紛來 長安訪問、旅遊、留學、經商、居住、做官,人才落戶長安、拿長安綠卡、在長安買房居住……那可是當時最盛行的國際潮流。
有王維的詩為證: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詩鬼李賀在長安時也留詩為證:
捲髮胡兒眼睛綠,高樓夜靜吹橫竹。
一聲似向天上來,月下美人望鄉哭」。
詩仙李白在長安城裡也是流連忘返: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最推崇唐朝和嚮往長安的,非日本莫屬。
當年的日本可是絕對的小弟、學生,打唐代開始,「向強者學習」就成了日本的思維定勢,誰強就服誰,結果白江口戰役後,日本開始全面拜華,對,就是那個崇拜的「拜」、膜拜的「拜」。雖然大唐日本隔著一片海,時不時波濤洶湧、濁浪滔滔,可這些怎能擋得住「向大唐學習」的精神?
於是,一波又一波的日本使團、留學生湧入長安,見啥學啥。
樂不思蜀:各國人才,為我所用
日本的學習最為徹底:
大到文字、制度、宗教,小到建築、茶道、服飾,完全是「網紅」和「粉絲」的關係。甚至有的樂不思蜀,索性留在長安城讀書、科舉、做官,把青春和熱血獻給唐朝了。
比如那個阿倍仲麻呂,徹底留在唐朝不走了,偶然一次回國探親還遭遇風暴,害得中國朋友李白以為晁衡(阿倍仲麻呂的中文名字)海葬了,哭得稀里嘩啦,還寫了一首悼詩: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當然,晁衡命大,竟然從海上又漂到中國,一路跋涉又回來了。回到長安後看到李白為他寫的詩,百感交集,當即寫下了著名詩篇《望鄉》:
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
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
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
我更為君哭,不得長安住。
不知李白看到朋友「起死回生」,是不是又激動萬分,再次賦詩一首?我們不得而知了。
晁衡一路官運亨通,最後做到了相當於大唐國家檔案館一把手的位置,在今天看來實在不可思議。據統計,人數最多時,來長安留學的外國人多達上萬,可想而知當時唐朝長安簡直就是一座,把周圍優秀人才成千成萬的吸引過來為我所用。
還有索元禮、李元諒、哥舒翰、高仙芝、崔致遠……都是唐朝周邊的外族人,後來紛紛效命於唐朝,或文或武,無不以這裡當作我的祖國我的家。
面對「高考」,大詩人的悲歡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是唐代朱慶餘的一首《近試上張水部》,表面看來寫的是新媳婦過門,含羞帶喜,心態忐忑。實際上卻是他參加科舉,考前寫給水部(唐時屬工部)員外郎張籍以探聽虛實的。借新婚之後的脈脈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將拜見公婆的新媳婦,把張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表達忐忑心情。
張籍見詩會心一笑,當即回了一首《酬朱慶餘》: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把朱慶餘比作「越女」,把其詩比作「菱歌」,表明對其才華的賞識。
唐代的科舉雖說打通了上下層級的流通渠道,給讀書人不靠門地背景、只靠學識能力,就能「一登天子堂」的機會,但是只要是考試,就必然有落榜。
寫下《慈母吟》唐代大孟郊,一代才子,卻兩試進士不第,直到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
昔年屢考不中,悲憤之下,寫下《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
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
後來終於一朝登榜,又寫下一首《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代小兒:自小學詩
「詩聖」杜甫曾寫過一組詩,《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
當年他到長安郊外的山林別墅去拜訪一位退休的何將軍,晚間住在將軍別墅里,看到幼童靜夜讀詩,杜甫對此寫道:
將軍不好武,稚子總能文。
醒酒微風入,聽詩靜夜分。
意思是說何將軍不是只喜歡打仗,家裡的小孩都在學詩。晚飯喝了點酒,夜裡酒醒,就聽見何家小孩在吟詩,一直吟到半夜。所以在唐代,不只是詩人吟詩,幼童也是從小就學習吟詩,稍長後,才入學學習四書五經。
駱賓王七歲能寫詩,號稱神童,其小時候寫的《詠鵝》就是一時名作。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那麼,在唐朝,經濟文化科技那麼發達,教育是怎麼與之配套的?和今天有些相似,唐朝教育以精英教育為主,有公辦學校,也有民辦學校,當然辦得最好的都是公辦性質的。
唐朝開元時期就規定每「里」設一學,差不多就是一百戶人家就得辦一所學校,也鼓勵老百姓自己辦私塾。
唐朝長安城裡名校林立,公辦大學有「六學二館」,六學是指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隸屬國子監,二館指的是弘文館、崇文館。
和今天高舉教育公平、平等不同,當年的精英教育直接就明說了,哪些學校招收高官二代、哪些學校招收普通公務員子弟、哪些招收普通百姓子弟。比如弘文館、崇文館,基本就是高幹子弟學校,大多數學生報名時要查一下家庭身份,只有皇族元老的後代才能入學,走的就是赤裸裸「龍生龍、鳳生鳳」的路子。
而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分別招收中高級官宦子弟、普通公務員孩子和普通百姓優秀學子。那時,教育內容也很豐富全面,國家制度法律、數學、書法、宗教、天文、醫學、獸醫、音樂、各類專業技術等都在教育範圍內。
那個年代娃們上學不會強制,有條件的上公辦學校,條件差一點的上普通學校,個性學生可以去民間私塾,甚至還可以不上學,家長親友教,自學成才。
家學(塾學)、鄉村啟蒙學、私人講學、隱居遊學及寺學均屬私學類。
據說,白居易、牛僧孺、杜牧、元稹這些功成名就者,都是從民辦教育機構——私塾——出來的人才,可惜那個時代沒有市場意識,否則白居易們完全可以辦一所全國最大的民辦教育機構,自己來當個CEO,把劉禹錫、柳宗元、元稹這些「高考贏家」們聘請來當個兼職老師,絕對是中國教育史上最牛教師團隊。
中國詩歌文學,歷來以唐詩、宋詞、元曲並稱,而以唐詩為冠。《詩經》、《漢賦》儘管也是影響很大,但畢竟離普通人生活實際太遠,題材多與宮廷王室有關,因而一般民間流傳不廣。到了清代,康熙大帝特別喜歡唐詩,下旨江寧織造曹寅(曹雪芹祖父)搜集刊印《全唐詩》,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編撰完成,「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可見唐朝詩歌創作有多麼繁盛。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唐詩對我們的影響,已經嵌入我們的文化基因,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湊」。把四萬多首都通讀一遍,在現代社會對一般人來說,顯然很難做到,但在日常生活中抽空陪孩子讀讀唐詩,還是有必要的。
因為讀詩,可以讓你的思維更加簡約敏銳,語言更豐富精鍊,內心更寬廣強大,並在平凡瑣碎中發現美,感受美。
文字:澄心
編輯:柳婷、劉鳴
校對:王磊
審核:文靜
※唐朝王爺請下屬的妻子吃飯,下屬:不准你去,妻子:我必須要去!
※敵軍即將兵臨城下,宰相放火燒糧倉,皇帝:停下來,全給敵人!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