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雲在草堂:宋元明清宮廷雅銅收藏

雲在草堂:宋元明清宮廷雅銅收藏

原標題:雲在草堂:宋元明清宮廷雅銅收藏


雲在草堂:宋元明清宮廷雅銅收藏


馬嘯


導語


宋、元、明時期,銅器藝術盛行仿古。仿古中又注入當時新時代的審美趣味和元素,寓古於新。在此背景下,一件件精美華麗的錯金銀銅器誕生了。宋代至明清,銅器不斷融匯多元複雜的觀念,一件銅器也具有了更加多樣化的功能。由於它的珍貴性和稀有性,使之成了收藏家(包括清乾隆帝這樣的大藏家)引以為傲的奢侈品。


錯金銀盒 高二五厘米 寬三0厘米


宋、元、明時期,銅器藝術盛行仿古。仿古中又注入當時新時代的審美趣味和元素,寓古於新。在此背景下,一件件精美華麗的錯金銀銅器誕生了。


上海雲在草堂堂主陸駿先生從事宋元明清錯金銀銅器的收藏已近十年,近日,他將其珍藏銅器梳理作展、集印成冊,與雅好者交流賞玩。其藏品中有多件在《西清古鑒》中有著錄記載,另有一些與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極其近似,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和藝術價值。


中國的銅器文化有著連綿不斷的系統,同一個造型可以延續數千年。同樣一件銅器樣式及其銘文在商周觀念中意味著權力與榮耀,在宋代金石學家眼中是對歷史探蹤尋跡的珍貴文獻,到了宋代政治家那裡則成為托古改制的契機。


宋代至明清,銅器不斷融匯進多元複雜的觀念,一件銅器也具有了更加多樣化的功能。由於它的珍貴性和稀有性,使之成了收藏家(包括清乾隆帝這樣的大藏家)引以為傲的奢侈品。



仿古錯金銀獸面紋提梁卣 高四〇厘米 寬二三厘米


仿古融新、源遠流長


宋代以來,銅器收藏成為皇族貴胄和文人士大夫之間一種高雅的文化風尚。由於宮廷禮儀、文房雅賞的需要,仿古銅器的製作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面貌。

當時的古物愛好者對於這些仿造的文物興趣頗高,這或許和宋時代掀起的儒家復興運動有關。古代學者將對仿造品的興趣目光投向雕刻於古代祭祀用青銅器上以顯示崇高地位的銘文,以及青銅器的形狀及花紋。


他們一邊從主題、形狀、材質、工藝等各方面極盡仿古之能,一邊又拓寬了這些最高級的仿造品的用途,不僅僅是用來作莊嚴的祭祀活動,更多的用於陳設和賞玩,其氣息自然也和三代的早期銅器不同。



仿古錯金銀雙羊尊 高二九厘米 寬二七厘米


此類雙獸尊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類似的器物可參照日本根津美術館和英國大英博物館所藏雙羊首尊。其造型較為典型,兩羊相對,圓雕而成,其上錯銀裝飾,眼部及羊角局部錯金。中間一個扁圓形出頸。內部有「寶用兩」字。外部兩面為錯金銀獸面紋。羊周身為鱗片狀錯銀裝飾。紅綠裝飾性假銹也是此件仿古器典型特色。(瓷緣齋藏)


我們可以從陸駿先生所藏《宋-明 錯金銀瑞獸尊》這一例中感知當時古人的復古與時尚。銅獸高21厘米,寬24厘米,其主體造型來源於六朝的辟邪,四腳有力,頭頸略向一側探視,圓目睜睜,以綠松石鑲嵌,面部結構冷峻有力。


其周身仿照戰國錯金銀工藝滿工錯金銀裝飾,顯得威嚴華麗。其背負有一隻扁圓壺形瓶,瓶一側有裝飾精美的龍首扳耳,頗為特別。瓶身也滿布金銀錯之裝飾。這種時代創新之物不僅適合做插花之用,就是單獨擺設也非常別緻。與其說這是一件仿古器,不如說這是一件極具特色的古意創新之作。



錯金銀瑞獸尊 高二一厘米 寬二四厘米


宋代以後銅器的品種,大致有供養器、陳設器、賞玩器等幾類。供養器多數歸為宗教藝術品一類;陳設、賞玩器則由於明以前器物缺少判斷依據,大量是明清製品。多數年代清晰的銅器是清代宮廷製作品,大量清宮舊藏品可以為傳世銅器找到判斷依據。


仿古錯金銀獸面紋提梁卣 高四〇厘米 寬二三厘米


有意思的是,人們對考古和傳世的諸多三代早期銅器已經有了豐富史實的了解,以及由此而進一步完善了商周歷史的基本框架,這些歷史和器物距離我們已有幾千年的時間。


今天,通過器形、紋飾、銘文基本上可以對絕大多數的商周銅器進行準確斷代。但對於不少年代距離我們較近的諸多宋代至明清的晚期銅器卻還不能做出較為準確的斷代。


翻開台北故宮出版的《古色》,其中對晚期銅器的斷代是比較模糊的,有的定宋代至明代,有些定元代,有些定明代,有些定明代至清初。這不得不說主要是因為當時仿古銅器製作水平高超所致。



仿古鳳鳥紋雷紋簋 高二五厘米 寬三〇厘米


此簋仿古而略有變化。腹部為雷紋錦地,雷紋之內為凸起的乳釘紋。在口沿下有一圈弦紋,弦紋與雷紋之間有兩隻相對的鳳鳥,中間有一高浮雕的獸首。蓋與圈足亦裝飾鳳鳥紋。簋的兩耳為高浮雕龍首,工藝精湛。


當時青銅器贗品的偽造技巧已經極為精湛,不僅出現了銅綠,便是形狀和花紋都與早期青銅器上完全一致,足可以假亂真。


北宋末年,宋朝宗室被迫南遷,許多宮廷珍品也隨之流落於民間。但正是這些珍品的遺失也間接促進了古代青銅器偽造行業的發展,並對古代傳統的重建產生了重大作用。


錯金銀犧尊 高二三點五厘米 寬一八厘米


犧尊是西周就出現的一種禮器。戰國時期有了更多的形式,並出現了錯金銀犧尊。宋代以來此類銅器受到諸多文人的喜愛。所以自從仿古銅器盛行之後,犧尊便成為一種重要的仿古器物。此件犧尊主體造型是常見的犧尊形式,其頭部是綜合了牛、犀牛、貘這三種動物的特色融匯而成。眼部嵌金,鼻部捲起。身體肥壯,並以金銀流雲紋裝飾其上。此件仿古器特殊在其背部上置觚狀物是仿古與創新的結合,增加了陳設的功能性,文人常以此插花作為當時室內陳設用。此件犧尊,周身漫佈仿古紅綠銹,是為時代的特色。(大盛堂藏)


陸駿先生介紹說,在製造古代青銅器贗品的過程中,需要在水銀中混入錫粉。這一方法在現代打磨鏡子時也會運用到。


首先要在新銅器上塗滿這一混合物,然後再用刷子刷上強釅醋與氯化銨粉末的混合物。等到銅器的表面變成蠟茶色後,立刻把銅器浸入新汲來的水中,並暫時在裡面泡一會。很快銅器會變成略帶蠟茶色的顏色。等待它變成漆色後,再把它浸入剛汲取的水中就會變成漆色。如果稍微晚浸一點,顏色也會變得不一樣。而若不浸入水中,銅器便會漸漸變成翠鳥的顏色了。



仿古亞




明 仿古亞


卣 高十八厘米 寬二三厘米


從宋代開始就出土了諸多亞族的器物,流傳甚廣。其出土地點從河南至山東,多有出土。可見此族是商代重要氏族,直到西周早期依然有亞族銅器。此件提梁卣即是仿自亞卣的器物。其造型較為典型,蓋、腹出脊棱,腹部雷紋錦地之上為獸面紋。蓋側與頸部上下相同,雷紋錦地之上為兩兩相對的鳳鳥紋。獸首提梁,腹內銘文亞。然此字已嚴重變形,亞字框內()字模仿粗略,因此類仿古器物並非造假,器物本身就是當時文人室內陳設之物,其內的銘文並非要甚謹甚細、歷歷具足,它只是這一時代的文化符號。


存世量少、流傳有序


金、銀、銅在古時屬於貴金屬,稀有而珍貴。錯金銀工藝本身手法複雜,製作難度高,產量較少。不同於早期青銅器常隨葬入土,宋以後的銅器主要用於皇族王室陳列和賞玩,因而錯金銀銅器鮮有出土記載,主要以傳世為主。



錯金銀銅如意 長四一厘米


如意造型簡雅,通體以錯銀工藝裝飾。如意並不是商周時期出現的禮器,大約出現於漢魏時期。不過在仿古之風盛行的時代,整隻如意也被裝飾以仿古紅綠銹,看起來古意盎然。


晚清民國戰亂頻繁,藏於皇宮及多處行宮的錯金銀銅器流向民間,後來多數又輾轉至台灣和海外,所以目前大陸錯金銀銅器的存量多以單件為主。其受重視程度也不及台灣和海外。


古玩行對宋元明清銅器鑒別的流行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製作工藝相對粗糙者看成是早期銅器,工藝相對精細者則斷為後期或者是清三代製品。

但事實上,從新安等地的出水、出土實物看,宋元、明代也有相當精細的銅器。另一種是以銅器的器薄程度斷代,流行的看法是器薄、體輕的銅器製作粗糙,多為後期製品。但其實銅器的范模工藝而言,越薄的技藝要求越高。



錯金銀鳳鳥尊 高二九厘米 寬二五厘米


商周時期並沒有此類天雞形象的銅器,山西出土的西周鳳鳥尊可能是此類仿古鳥形尊的原型。此件鳳鳥尊周身以飽滿的錯銀絲裝飾,局部以錯金裝飾,眼睛嵌金,頭部有圓柱狀角。翅膀與尾羽頗具動態。兩腳立於圓形台座之上。鳳鳥背負觶形瓶,其上以金銀嵌飾出獸面紋。是一件仿古與創新相結合的佳品。


近十年來民間收藏、拍賣市場上交易的宋元銅器極為少見,主要是因標準器稀少,而且收藏者對宋元銅器缺乏認識。並且其銅器的製作工藝也與常人想像的粗糙相反,宋元銅器實際上器型、紋飾精美,製作精巧,包括很多被行家斷為後期製品的銅器,或都應該重新審視。


這確實是一塊在學術研究上所知不深的領域,因其存世量稀少,難成規模,又是主要通過皇家貴族世代相傳,戰亂流離則又流入民間,可以說懂行者甚寡。也由此形成了一塊價值低地,若與同時期的瓷器等類別的藝術品相比,銅器顯然還有相當大的價差空間,這或許也正是銅器板塊的未來增長點。


本文已獲得作者授權發布,配圖由陸先生提供

原文發表於《投資圈》2016年8月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雅雨書屋閑話水滸之十四:朱貴的綽號「旱地忽律」應該如何解釋?
上博賞玉:神秘奇幻史前玉器下篇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