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斯坦福監獄實驗也許是整個20世紀最有名也最受爭議的心理學實驗。
在這項研究中,大學生們被指派在模擬監獄裡扮演「囚犯」或「獄警」。實驗開始不久之後,「獄警」就開始虐待「囚犯」了,這意味著外部環境會催生邪惡。這項研究的作者,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結論中指出,如果將無辜的人放到特定環境中,給予他們超過他人的權力,這些無辜的人會開始濫用權力。而如果把人放進沒有權力的環境下,他們會被迫屈服,甚至瘋癲。
斯坦福實驗丨Philip G. Zimbardo
許許多多的心理學入門教材都引用了斯坦福監獄實驗,往往都不加評判。它是大量電影、紀錄片和書籍、電視節目和國會證詞的主題。
然而,其研究結果其實是錯誤的。
大錯特錯。這不僅是因為倫理問題和具體數據的缺失,更是因為欺騙。
斯坦福實驗
Medium上一篇新發表的文章揭露了這一切。這篇文章考察了此前未公開的津巴多錄音,採訪了當年的被試,最終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據:「獄警」的殘忍其實是受引導而得出的。文章還指出,實驗當中最使人難忘的瞬間,也就是一位囚犯蜷縮著放聲尖叫,其實是囚犯的表演。其中一位「獄警」 說,「我把它當成了一次即興練習,我以為自己當時在做研究人員希望我做的事。」
傑夫(津巴多的學生,扮演典獄長的角色):基本上,你一直是有點在背景里不活躍。這一部分是我的問題,因為他們點名的時候,你說你想坐在外面,我確實同意了。諸如此類的。但是我們挺希望你能活躍一點積极參与。因為獄警必須心裡明白每一位獄警都應該變得「強硬點」。然而到目前為止……
獄警: 我確實不怎麼強硬。
傑夫: 所以呀,你必須得嘗試變得強硬起來。
獄警: 是嗎,我感覺拿不準。
傑夫:誒,這事兒是這樣的,我說的強硬就是你得為人堅定,而且必須要干預採取行動,諸如此類。這個實驗能不能成功,獄警的舉動十分重要,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讓這個東西看起來像一個監獄,而它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獄警的行為。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結果多年來一直在受到仔細審查,許多人認為,比起嚴謹的科學,這更像是戲劇化的展示,是學術界的真人秀。(何況,這個實驗進行到一半就中斷了。)現在,這一新的曝光又激起千層浪。它不再能證明權力位置本身可以導致殘忍,而是表明權威人士如果想要實施殘忍行為,可以說服別人聽從他的指令。
斯坦福監獄實驗發生地的標牌丨Eric. E. Castro
「底線是:服從並不是天然的、盲目的、無可避免的。」社會心理學家傑·巴維爾(Jay Van Bavel)發推說。「津巴多不但把這一點搞錯了,而且他的公開言論還誤導了成百上千萬人。」
「我們必須停止頌揚這項研究了。」人格心理學家辛明·瓦沙(Simine Vazire)發推表示,「這完全是反科學的,把它從教科書里刪除吧。」
很多其他心理學家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這些著名實驗也有問題
最近,許多經典實驗的結果都被曝光是錯誤的,它們要麼作了假,要麼已經過時。近年來,社會科學家開始面對舊研究都需要重做的事實,這就是「重複危機」。(斯坦福監獄的實驗重複慘不忍睹。)
這些心理學實驗也正在被重新評估:
棉花糖實驗:什麼樣的小孩子能忍住不拿第二塊棉花糖?這一實驗指出,幼兒早期的延遲滿足能力越高,在以後的人生中就會越成功。然而,新的研究發現,如果棉花糖實驗有更大的樣本數量、更好的實驗控制,那新結果和原結論並不相符。
「強盜洞」實驗:這個50年代進行的實驗里,研究者操縱夏令營里的小男孩們形成敵對的派系。科學記者吉納·佩里(Gina perry)發現,「強盜洞」其實就是把一個失敗案例重做了一遍,但研究者從沒在論文中提到過那個「失敗」案例。
「強盜洞」實驗的參與者丨Carolyn, Muzafer Sherif
莫扎特效應:莫扎特效應 1993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們讓大學生在聽完莫扎特的《雙鋼琴奏鳴曲》後馬上進行空間推理的測驗,結果發現大學生們的空間推理能力發生了明顯的提高。
人遠遠沒有開發大腦的潛能:任何時刻,人最多都只利用了大腦的10%。
自我損耗:意志力是有限的精神資源。
米爾格倫電擊試驗:權威人物讓被試對看不到的可憐人施加看上去致命的電擊。佩里的調查發現,研究者沒有遵循實驗設計,他們還有可能脅迫過被試。
米爾格倫電擊試驗丨PACIFIC STANDARD
成見威脅:少數群體和被誹謗的社會團體在測試中表現不佳,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變成某種刻板印象而焦慮。
社會啟動效應:人們看到讓人想到「老」的詞(例如:療養院)會降低步速,說明我們的大腦能被不知不覺地「啟發」想法和行為。
面部表情回饋假說:僅靠活動嘴部附近的肌肉就能使人更開心,表明身體如何反饋大腦去感受何種情緒。
但是,即使這些實驗結果已經受到了質疑甚至否定,它們也一直存在於大眾意識中,以及心理學的教材和教學中。現在,是時候解決這種滯後了。
將心理學變得更可靠
科學裡經常出現的事情是,一個觀點最初亮相的版本被人銘記——不管是在學術圈裡,還是大眾文化里。但科學不該是這樣的!科學進程百折多舛,反覆無常。當我們溝通時,應該摒棄任何重大研究都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想法。科學家們都明白這一點,但研究機構往往不支持他們重複舊的實驗,只支持他們追求能夠吸引注意的新的科研項目。(記者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他們把一些無足輕重的小研究炒得天花亂墜。)
謝天謝地,還有一群科研學者,他們致力於將心理科學變成一門更可靠的科學,爭取所有實驗能夠重複。他們甚至還成立了心理科學改進協會來處理這些問題。
心理科學改進協會丨improvingpsych.org
後續研究的結果大多比原來的研究更少些戲劇性,但是對於探索真相卻更有用。其實並不是說斯坦福監獄實驗在教學中不應佔有一席,它本身就是很有趣的歷史。像津巴多和米爾格拉姆這樣的心理學家都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他們的實驗某種程度上都在嘗試解決納粹崇拜的問題。這個問題十分重要,心理科學中不計其數的研究都在圍繞它。
假設教科書和教室執意不提重複問題的話,我認為他們並非在抬高心理學,反而是貶低了它。傳授解決「重複危機」的辦法,實則是在教導學生自我修正才是科學的本質。這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們的科學觀,科學應該是可重複的。
作者:Brian Resnick
翻譯:夏天
編輯:EON、Ent
編譯來源:Vox,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was massively influential. We just learned it was a fraud.
一個AI
你們的心理學教材要改了嗎?有人在論文里引用了這個研究嗎?
果殼網將跟進報道
欲知這場監獄實驗的更多內幕
請持續關注
果殼網
ID:Guokr42
對,這是一個二維碼
給果殼發送【二維碼】告訴你原理
我迷茫地點了個贊
※我想過一百種死法,可沒有一種是被河馬屎悶死
※如何偽裝成日料老饕?這個知識點最關鍵!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