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件商代鹿耳四足青銅甗,被譽為「甗王」

這件商代鹿耳四足青銅甗,被譽為「甗王」

今天,要為大家推介的是江西省博物館館藏的「甗王」,出土於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這一批青銅器的出土,打破了考古界「青銅不過江」的神話。

當我們談及商代青銅器時,總會首先想到河南安陽,想到黃河流域。然而你可知道,就在我們江西贛江鄱陽湖流域,也同樣存在過一個神奇輝煌的青銅王國。

1989年9月,贛江邊村民挖沙的鐵鏟無意中攪動了沉睡3000多年的遺物,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遺存橫空出世。出土的1300多件遺物中有青銅器、玉器、陶器和原始瓷器,震撼了考古界,是繼河南安陽殷墟、四川廣漢三星堆之後又一震驚世界的重大發現。

最讓世人瞠目的是那些銹跡斑斑的青銅器,其數量之多、品類之全、造型之奇、紋飾之美、鑄工之巧無不令人嘆為觀止。「甗(讀yǎn)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體型巨大,氣勢雄渾,奇美詭異,是迄今所發現的青銅甗中最大者,也是新干大洋洲青銅器之最龐大者。龐大的「甗王」無語地承載著多少文明,至今還是一個謎,將有待我們去探索,去發現。

新干大洋洲遺存

1989年9月20日,新干縣大洋洲農民在程家村澇背沙丘取土時發現青銅器,後經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共出土青銅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這是江西,也是江南地區出土商代青銅器最多、器種最豐富的一次,鑄工精細,特色鮮明,是南方商代青銅器的典型代表。該遺存被評為「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正是由於新干大洋洲青銅器的出土,使得商時期中國青銅文明呈現出河南安陽、四川三星堆和江西大洋洲三足鼎立的格局。

1990年11月10日,國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南昌召開大洋洲考古大發現新聞發布會,指出:「新干商代大墓銅器群的空前發現,不僅是中國南方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而且將為我國青銅文化研究揭開新的篇章。它所提出的種種發人深思的新問題和揭示的奧秘,必將給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明史的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

江西商代三處重要青銅器遺址

江西瑞昌銅嶺古礦冶遺址、樟樹吳城商代遺址和新干大洋洲商墓是20世紀江西先秦考古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現,吳城遺址的發掘,確立了江西商代考古的時代標尺,瑞昌銅嶺古礦遺址和新干大洋洲商墓的發掘,揭開了江南商代文明的新篇章,尤其是大洋洲商墓,因其內容的豐富和精美而震驚中外,其中青銅器的出土最為引人注目,堪稱中國南方青銅器的典型代表。

過去一般認為商時期發達的青銅文明只限於以王朝都城為核心的中原地區,而與長江以南無干,新干大墓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贛江流域古代文明,乃至對南方和整個商代文明圖景的認識,不僅彌合了江南文明歷史的斷層,而且與四川盆地的三星堆青銅文化交相輝映,譜寫了中國商周青銅文明的新篇章。

細說「甗王」

商代鹿耳四足青銅甗

商代(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通高105.0、鬲高39.5、甑口徑61.2,重78.5千克

1989年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出土

甗,蒸煮器,由上部甑(zèng,音贈)和下部鬲(lì,音歷)組成。甑中置箅,盛放食物,鬲內裝水,器下燒火,蒸煮食物。此甗甑、鬲連體,束腰分界,內箅不存。兩隻立耳上各站一鹿,給器物增添了靈氣與美感。甑腹上部飾四組展體的環柱角獸面紋,鬲足袋面滿飾浮雕的牛角獸面紋。甗體形制巨大,棄常見三足樣式而採用四足,穩定性好,氣勢雄渾,奇美詭異,有「甗王」之譽。除耳上立鹿外,整器一次渾鑄成形,體現了青銅範鑄工藝的傑出成就。

推介理由

存世最大,世之罕見;商代渾鑄,高超代表;四足形制,獨一無二;耳上立鹿,靈動傳神。

1、獸面紋

獸面紋,習稱饕餮(tāo tiè)紋,以浮雕與線刻表現變形的獸面,是商周青銅器上常見的主題圖案。

獸面紋的特點是以鼻樑為中心,兩側作對稱排列,上端有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較具體的獸面紋在目上還有眉,目兩側有的有耳,有的兩側有左右展開的體軀或獸尾,或四肢有曲張的爪。獸面紋角形取自不同的動物,成為區分獸面紋類型的一個重要標識。

獸面紋以變形的動物形象為符號,表現出一種獰厲的美感和神秘的威力,象徵超世間的權威神力。它具有保護社會,「協上下」、「承天休」的功能,體現了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原始宗教情感。

2、耳上立鹿

甗耳上各有一隻站立的小鹿,體軀壯實,神態安祥,回首相望,頭上豎立雙耳,臀上短尾翹起,身披鱗紋,四肢飾雲雷紋。

在遠古時代,鹿被認為是具有神性的動物,可以助巫溝通神靈,人們出於對鹿的崇拜,創造出立鹿這一藝術形象;同時,一雄一雌(一陰一陽)的刻意寫照,則又表明鹿之神性的生殖意義。有專家認為,人們賦予鹿以神性,還源於人類對鹽的崇拜。在贛江中游一帶發現有大型的鹽礦,而鹿又被視為獲取鹽的有效中介,人們對鹽的崇拜也促進了對鹿的神化。該立鹿形象是古代鹿神崇拜意識不斷積澱的結果。

鹿在以後儒道釋三種文化以及民間信仰中,都是極受青睞的動物,它是人們心目中的靈獸,是美好願望的象徵。

3、魚形幾何紋

」是大洋洲青銅器上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紋樣,習稱「燕尾紋」。亦有研究者認為它是當地先民從生活中提煉、抽象後創造的一種魚形幾何紋圖案化紋樣。江西商代先民生活在江南水鄉,情感上出現對魚的依戀,意識上形成對魚的崇拜,觀察細緻,寫實的魚紋簡省變形,保留了側視魚形的頭尖和尾鰭對稱分叉後形成的基本輪廓。「

」紋既有單枚,但更多地是多個作線性排列,形成紋帶,可作主紋的邊框。

追根溯源

1、青銅時代

青銅,是指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的合金,如銅與錫的合金為錫青銅,銅與鉛的合金為鉛青銅等等。人類使用青銅兵器和工具的時代,就稱為青銅時代。

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經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大約經歷了15個世紀。中國的青銅時代,以大量使用青銅禮器為特徵。

2、青銅禮器

商代青銅器有著「器以藏禮」的本質意義,即一些用於祭祀和宴飲的器物,被賦予特殊的意義,成為禮制的體現,是統治權力的象徵。青銅器的使用必須與物主的身份地位相匹配,器物的數量、大小、組合都有規可循,形成了等級禮儀制度。那些形體高大,重量超常,意義特別的青銅重器更是非同尋常,僅為權位顯赫者所擁有。

新干大洋洲商代遺存共出土青銅禮器48件。這批青銅禮器既受到了中原商文化的強烈影響,又在器類組合以及造型、紋樣等方面表現出濃郁的地域個性。

3、中國青銅器的冶鑄技術

商周時期,中國青銅手工業的採礦、冶煉和鑄造技術達到很高水平。青銅是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銅、錫、鉛的成分配比臻於完善。石范、陶范、金屬范等范鑄方法先後出現,以陶質塊范法的發展最為充分,陶范的選料配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漸趨熟練。

用陶質塊范法鑄造青銅觶過程:

(1) 用特製的泥做成待鑄觶的實心泥模。

(2) 在泥模上分塊翻制外范。

(3) 修整外范並加刻精細的花紋,把小塊外范拼接成大塊。

(4) 在觶范底部製成銘文范。

(5) 再在泥模上颳去一層厚度,形成空隙,這層空隙就是待鑄觶的厚度。

(6) 製作澆口和冒口後的剖視泥范。

(7) 約用600度左右的溫度焙燒成陶質,對合成整體範,預熱並灌注銅液。

(8) 打碎整范,取出青銅觶。

用失蠟法鑄造熏爐過程:

(1) 用泥質范料塑出熏爐內范,使之陰乾。

(2) 在內范上貼蠟片。

(3) 蠟片雕空、刻花。

(4) 另用蠟料塑出蟠龍和口銜的蠟柱。

(5) 塑制蠟質澆口、排氣通道,並焊接成為整組蠟模。

(6) 將范料稀釋成泥漿,反覆塗於蠟模之外,形成能承受澆鑄銅液所需的厚度。陰乾後,取較乾的范料包覆於泥漿層外,再陰乾成整體的泥范。

(7) 澆口杯朝下,烘焙范料,蠟料熔化流出,焙烘至攝氏600—850度成陶范。

(8) 澆注青銅液前將陶范預熱至燒結的溫度。

(9) 青銅凝固冷卻後,脫除內、外范,割除澆口。

(10) 鑄成形狀複雜的完整熏爐,加以適當拋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宇隨筆集 的精彩文章:

這條「宋代第一帶」,可是國寶哦!

TAG:蕭宇隨筆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