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無大件」,明成化鬥彩為何如此受人追捧?
作者:申向洋,四川大學世界史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鬥彩瓷屬於彩繪瓷的一類,是一種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具有特殊藝術效果的彩瓷裝飾工藝。質地柔軟,有五彩光澤,其淡綠色彩與蠶豆相似,故亦稱豆彩。明代鬥彩在工藝流程上分兩次燒成,第一次在生坯上用青花料繪畫紋飾,並在局部施透明釉,後經高溫燒成青花瓷,第二次是在青花瓷釉面預先設計好的位置用釉彩繪畫完成全部紋飾,再經低溫復燒而成。由於彩繪時包含釉上填彩和釉下施彩兩種工藝,有拼逗之意,故稱斗(逗)彩。
鬥彩所用顏料非富多彩,美不勝收。著名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就鬥彩作過生動的描述,「鮮紅艷如血,杏黃閃微紅。水綠、葉子綠、山子綠等皆透明。奼紫色濃綠無光。孔雀藍色沉,孔雀綠淺翠透明。褚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紅色重艷而有光。薑黃色濃光弱。」每一器物選用色彩不同,形成爭奇鬥豔之勢。
名成化鬥彩雞缸杯
鬥彩創燒於明代宣德年間,在當時被稱作「五彩」或「青花間裝五色」。其上所描五彩,深厚堆垛;成窯用色,深淺頗有畫意。後因戰爭頻發,社會動蕩,在正統、景泰、天順三代,鬥彩工藝發展十分緩慢。至明成化年間,物資頗豐,國泰民安,而且明憲宗雅好藝術,擅長丹青,又有宣德制瓷工藝的支撐,所以鬥彩在明成化年間達到頂峰。成化鬥彩使用勾線填彩的技法進一步拓寬宣德青花五彩瓷器的局部紋飾,然後在線內空白處填上多種釉上彩,構成一種獨具特色的彩瓷,既不失青花的幽靚雅緻,又兼具鬥彩的濃艷絢麗,使得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互映襯。加上胎體輕薄,胎質細膩,釉質瑩潤的特點,成為皇家御用之物,故有「鬥彩瓷器,勝過百金」之說。
明成化鬥彩高足杯
所謂「成化無大件」,是因為成化鬥彩因大都供皇室玩賞之用,故多為小件。成化鬥彩器型有罐、杯、碗、盒、碟等,且紋飾各異,人物飛禽、植物昆蟲、天文地理、文字幾何等無所不包。其中最為出名的要算鬥彩雞缸杯。相傳,這種杯子是成化皇帝為萬貴妃所作,所以盛為珍貴。《明實錄·神宗實錄》中就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的記載。雞缸杯用為酒杯,外形似缸,其上繪有雄雞、雌雞和雛雞,形態各異,惟妙惟肖。清人朱琰曾道:「成窯以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而且在2014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時曾以2.8億港元成交,創下鬥彩拍場歷史的最高拍賣紀錄,成化鬥彩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成化之後,鬥彩發展開始走下坡路。明後期官窯鬥彩有兩類,一類是仿成化鬥彩,另一類則屬於重新創造,但成品無論是從胎釉品質、青料呈色、釉上彩色澤,還是製作水平上,都遠不及成化。除明朝外,以後歷代都有仿造,清雍正時期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但因為燒造成化鬥彩必需的含銅元素的高嶺土在成化年以後就已斷產,所以歷代仿品均達不到成化時的工藝。
參考文獻:
1.袁連山:《成化鬥彩研究》
2.《明實錄·神宗實錄》
3.上海硅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
4.呂成龍:《明代鬥彩瓷器概論》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寶島台灣,為何遠居西洋的荷蘭人會將其佔取
※抑商與恤商,明太祖朱元璋的恤商政策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