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此衙門以窮著稱,但前途不可限量,想當宰相就得在裡面熬三年

明代此衙門以窮著稱,但前途不可限量,想當宰相就得在裡面熬三年

明代的官員俸祿在歷代中倒數第一,本來這「頭把交椅」應該是清代,但自雍正後實行了京官雙俸祿制度,外官養廉銀制度,官員的待遇得到了很大提升。而明代的京官是出了名的窮,尤其是翰林更是窮官中的戰鬥機。

翰林之所以最窮,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它不是一個行政機構,手上沒有權力只能靠點工資度日。明代的翰林院嚴格意義上來說都不能算是一個正式的衙門,說它是一個培訓機構似乎更為確切,翰林們則是大明帝國的後備人才。

但是,窮是暫時的,翰林的身份蘊含著無窮的潛力。因為,翰林院是明代科舉精英薈萃之地。明初時,翰林官皆由皇帝特簡或舉薦,洪武年間,翰林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他途選入的,到了景泰年間,翰林院中非進士出身的還有十之四五,以後逐漸被科甲進士所壟斷。

此後,想要進入翰林院就只有兩種情況:一是殿試中的一甲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三人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編修等官;二是館選,也就是從二甲、三甲進士中選文學優等即及善書者為庶吉士,當然前提是要經過考試,即「朝考」。考試錄取者進入翰林院學習三年,優秀者留翰林院。

翰林官一般情況下從事文史方面的工作較多,可一旦升遷就會有常人不具備的優勢。比如,明代官制中就有規定,南北兩京的禮部尚書、侍郎,吏部的右侍郎,一般非翰林不任。六部尚書由翰林出身者,則兼翰林學士,侍郎兼侍讀、侍講學士。

另外,輔導太子為職的詹事府(春坊)、司經局的官員,無論何品必帶翰林官銜、詹事、少詹事帶學士銜,春坊大學士不常設,庶子、諭德、中允、贊善、洗馬,則帶講、讀學士銜。也就是說,這些輔佐太子的官員,日後新君即位後便可成為新朝重要成員。

還有,主管國家教育的國子監也與翰林有密切的關係。儘管國子監是清水衙門,可它擔負的是國家教育大計,因此明代官制中規定,國子監最高長官祭酒及司業非翰林出身不能遷轉。

明初翰林院中學習的庶吉士並無專人教習。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命翰林學士教習庶吉。,萬曆以後,又以吏、吏二部侍郎充任教習。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三年,照例也要舉行考試,優秀者留翰林院任職,二甲授編修,三甲授檢討。考試不合格者,則為科道官、六部主事,或外放為州、縣官。由於天順以後出現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院,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講法,所以,只要進入了翰林院,就被視為是未來的儲相。

明代的翰林官不僅作為侍從機構影響著方方面面,而且擔負著國家重要部門輸送人才的任務。如果說國子監是育才、儲才之所,那麼翰林院就是養官、儲官之處。明代翰林院是國家各機構中流動性最大的機構,科舉精英們源源不斷地流向翰林院,翰林院又源源不斷地向國家各重要部門輸送高素質的官員,這就是明代翰林院之盛的根本原因。

說到這裡,或許大家就明白了,翰林們在翰林學習的三年期間,是名副其實的窮,但是進士們都想擠破腦袋往翰林院中擠。道理很簡單,因為畢業之後,他們的就業卻遠遠高於一般進士出身,一個進士如果被外放為七品知縣,那麼就意味著他要一級一級地慢慢升遷,而庶吉士一旦畢業,就有可能一年幾遷,而且還有很大機會入閣,成為大學士。

更為重要的是,翰林出身的官員死後還有一項榮譽,他們可以以「文」為謚,而不是翰林出身的就沒有這個機會,這也是很多進士想法設法也要成為翰林的目的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士兵衝進錢莊準備搶劫,掌柜急中生智想出高招,悲劇一下轉為喜劇
一巡撫被平反後百姓們湧上街頭謝恩,大家表示願減一年壽命加給康熙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