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憑一紙博士論文就拿到諾貝爾獎的貴族
諾貝爾獎歷史上,有一位法國小哥,僅憑一紙博士論文便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堪稱諾獎歷史上的傳奇。
關於他,網上有許多離奇的傳聞,比如有的說他出身貴族,是個標準的紈絝子弟,有的說他博士論文只有一頁紙,是為了畢業勉強編出來的,卻憑這頁紙就拿到了諾貝爾獎。
這位小哥便是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憑藉提出的物質波理論,他獲得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的故事網上曾廣為流傳的一個版本是這樣的:
這故事套路,跟死活不學武功的大理國王子段譽掉進山洞學會凌波微步北冥神功如出一轍。
事實如何呢?德布羅意同學真是偶然打通任督二脈的天選之子嗎?
先來捋一捋他的簡歷。
1892年,德布羅意出生於法國塞納河畔。
德布羅意家族從17世紀便在法國政府部門廣泛任職,對法國的軍政外交頗有影響力,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曾給其家族伯爵封號。
德布羅意的祖父,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經擔任過法國總理和外交部長這樣的職位,屬於正國級領導。
這是貨真價實的法國貴族階層,所以說德布羅意含著金鑰匙出生毫不誇張。
德布羅意父母早逝,但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學霸哥哥,物理學家M.德布羅意。這位大哥比小德大了足足十七歲,是他人生的導師之一。
作為學霸的弟弟,德布羅意從小酷愛讀書,在文學方面展示出了超人的才華。
他18歲考到了法國著名的索邦大學,學習歷史專業,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
接下來,他忽然對法律起了興趣,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究法律學科,再之後又愛上了哲學,——德布羅意同學顯然對大學裡的專業看花了眼,不管有沒有兔子,見草都要摟兩下。
而且,到此為止,德布羅意同學一直在文科圈子裡摸爬滾打,跟物理學八竿子打不著。
他的物理學家哥哥可有點著急了,心說這娃三心二意的想幹啥,腦瓜聰明也不能這麼跳啊。
不過很快他就不用擔心了。
1912年德布羅意回老家時,在火車上讀到一條消息:法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龐加萊去世了。
龐加萊是公認的十九世紀末期領袖數學家,在法國科學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則本來與德布羅意毫無關係的新聞,卻不知怎的,彷彿一道靈光照進了他的大腦:
「我有一種大難臨頭的感覺,彷彿法國科學在偉大革命的瞬間被殘酷地扼殺了,我認為對物理學來說他的存在是必需的。」
一種拯救物理學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德布羅意彷彿被死去的龐加萊靈魂附體一般,就在這一瞬間決定:物理學,這輩子就是你了!
這一次,他沒有再三心兩意。
事實證明,德布羅意同學文理兼修一點不偏科,由文轉理之後僅僅兩年,他就又拿到了理學學士學位。
不過剛畢業工作還沒找呢,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歐洲幾大列強打的天昏地暗,無數青年被送到前線戰壕。
德布羅意也應徵入伍,被調到了前線。
他最大的任務並不是衝鋒陷陣,斬將奪旗,而是非常接地氣的工作——挖戰壕。
大致就是這樣:
很明顯,德布羅意對抗鐵鍬和搬土塊這份新工作是沒啥興趣的。
後來他那位物理學家的大哥,運用人脈關係,將弟弟從前線調了回來。——朝里有人就是好啊!
調回法國後,德布羅意新的辦公地點,可以說非常的「高」、「大」、「上」了:在埃菲爾鐵塔上的軍方無線電報站服役。
1914年的馬恩河戰役中,德布羅意充分發揮埃菲爾鐵塔站得高看的遠的優勢,在塔頂向前線的法國軍隊發射信號,傳遞情報,為戰役取得勝利貢獻了獨特的力量。
一戰時的埃菲爾鐵塔
在埃菲爾鐵塔服役的這段時間,德布羅意在工作之餘,還順便學習熟悉了無線電的知識。
一戰結束後,德布羅意重新踏上學術道路。
這會兒的小德,其實還有點糾結到底是專心研究法國歷史還是去搞物理學。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他決定投身物理學,拜在了物理學家朗之萬門下,攻讀博士學位。
讀博期間,德布羅意老老實實搞科研,該上課上課,該寫論文寫論文,1923年,他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論文。
這篇論文一度傳言只有兩頁,而且是東拼西湊出來的,導師都覺得慘不忍睹。
事實上,這篇博士論文長達70多頁,裡面充滿了天書一般的數學公式推導,是德布羅意過去兩年間三篇有關波和量子的論文綜合而成。
在這篇名為《量子理論的研究》的博士論文里,德布羅意闡述了物質波的概念,並且給出了著名的德布羅意方程。
這個方程,曾被英國科學期刊《物理世界》評選為最偉大的十個公式之一。
簡單來說就是,德布羅意認為電子不僅是粒子,同時還是一種波,也有波動性。
這個觀點如此出奇,以至於即使在20世紀初那個物理學爆炸式發展的年代,也絕對算腦洞大開了。
對於這份思路清奇的論文,答辯委員會一致認為獨創性是綽綽有餘,只是內容嘛,有點太過玄妙。
比如答辯會上,有教授問了:
你的理論有沒有辦法驗證呢?我們需要證據。
而德布羅意麵不改色地回答:
通過電子衍射實驗,應當有可能觀察到這種假定的波動效應。
儘管德布羅意未能說服所有評委,但他還是順利博士畢業了。
如果不出意外,這篇異想天開的論文也許要被存到檔案館從此壓箱底了。
幸運的是,他有一位好導師。
朗之萬看完學生的畢業論文也有點懵,但還是寄了一份給另一位物理學大咖,愛因斯坦。
老愛立馬意識到了這篇論文的價值。
他沒想到世間竟有如此骨骼清奇的少年,驚喜之下,把德布羅意的論文大大誇獎了一通,並向科學界指出「德布羅意先生很值得注意的一篇論文」。
大師就是大師,一經提點之下,德布羅意立馬收到物理學界大量關注。
1926年,被戲稱「虐貓狂人」的物理學家薛定諤建立波動力學,給出了薛定諤方程。
這個方程在量子力學中的地位,大致相當於牛頓定律在經典力學中的地位。
而老薛曾謙虛地表示,我只是做了點微小的工作,「這些考慮的靈感,主要歸因於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先生獨創性的論文。」
到了1927年,美國與英國物理學家分別通過實驗證實了電子的波動性,德布羅意的理論得到了證明。
同時獲得江湖地位的德布羅意受邀參加了第五次索爾維會議。
二排右三是德布羅意
在這場物理學界的頂級盛宴上,德布羅意與愛因斯坦、薛定諤同玻爾率領的哥本哈根學派展開了激烈論戰。
兩年以後,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德布羅意。
這可是諾貝爾獎啊,多少人皓首窮經埋頭苦幹一輩子都不敢奢望。
德布羅意這個半道出家的和尚,從搞歷史轉行研究物理,居然用了十年的時間就登上了巔峰,實在讓人不得不佩服!
也難怪有人給他編織出「紈絝子弟東拼西湊論文踩狗屎運獲諾貝爾獎」這樣的江湖八卦來。
但事實上,德布羅意對物理學投入了畢生精力,矢志不渝,絕非僅憑運氣,更不是混日子的浮誇子弟。
獲得諾貝爾獎後,德布羅意繼續在索邦大學任職,在波動力學方面又做出了不少創造性的工成果,他一生著述有25本之多。
在20世紀初風起雲湧的物理學界,無數大咖對他的貢獻讚賞有加。
直到今天,談及物理學過去一百年的發展,德布羅意是任何人都無法忽略的傑出貢獻者。
晚年德布羅意
德布羅意出身貴族,精神與境界上更是完美地體現了法國精英階層的面貌。
1960年,德布羅意視為父親的長兄去世,德布羅意繼承為第七代公爵。
但這等名爵對他來說,實在如同世外浮雲。
他一生未婚,單身一輩子,全部精力都給了物理學;他生活簡樸,將家族的貴族豪宅賣掉,住在簡易的小屋裡;他深居簡出,上下班都是搭乘公共汽車和地鐵;他對人彬彬有禮,謙和禮讓,從不對人發脾氣。
他是一位典型的貴族紳士。
1987年3月19日,德布羅意逝世於巴黎,高齡95歲。
出身高貴,獻身科學,天資聰穎,不驕不躁,勤奮不輟,著作等身。
德布羅意為世人展示了,什麼是高貴而非凡的人生。
TAG:來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