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的味道

作者:新浪微博@勛仔的夏天

在我的家鄉,端午節是要吃灰水粽的,在我記憶深處的端午節的味道,就是灰水粽那特有的味道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小時候過節,不外乎就是一個吃字,除晚上餐桌上比以往豐盛了以外,還有就是只有在節日里才能見到的各種食品。因此,小時候,任何一個節日的味道,都跟吃有關係,端午節也不例外。在我的家鄉,端午節是要吃灰水粽的,因此,留在我記憶深處的端午節的味道,就是灰水粽那特有的灰水的味道。

端午的粽子,和其他時候包的粽子是有區別的。那時候在農村,在好的年景里,有時也會包些粽子,那往往是用井水把糯米泡好,然後加上調好的餡料,如果條件允許,還會在餡料里加上一小條半肥瘦的豬肉,包好煮熟。這粽我們愛吃,特別香糯。但端午節的就不一樣了,粽子是沒有餡料的,而且包粽用的糯米,是要用灰水浸泡,包好的粽子也是要灰水蒸煮的,有一股特別的灰水味道。

每年端午節前一天,父親或者母親總會去山裡砍上一把帶葉的灌木,品種是固定的幾種,至於是什麼樹木,名字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其實也不是不知道,它們的土名字我無法用文字表達出來。砍來灌木後,父母親便在一處空曠處,用乾草乾柴先點燃一把火,再把生生的灌木放到旺旺的火里一起燒,直到燒成了一堆草木灰。然後他們小心翼翼地把這草木灰掃進泥箕,帶回家,放在一塊乾淨的布料里,再把清澈的井水往草木灰里倒,清澈的井水滲透過草木灰,變成了深紅色,緩緩地流進布料下面已經備好的容器里。這水,就是灰水。提取灰水是製作灰水粽的重要環節,灰水的質量決定了粽子的質量。灰水提取後,父母親就用這水的浸泡糯米,然後用泡透的米包粽,再用這水煮粽。經過灰水的浸泡和蒸煮的粽子,出鍋時,剝開粽葉,粽肉的外層呈深紅色,內里粽肉通體金黃,散發著一股新鮮的草木灰水的味道。截下一小塊,放進嘴巴里咀嚼,粽肉實實韌韌的,香香的糯米味里滲透著絲絲草木灰的味道,充滿了口鼻,就這麼一口,人一下清爽了起來。吃灰水粽,如果再蘸點糖,那樣味道就更加好了。什麼糖不講究,若是蜂蜜,那是最理想的了。

說實話,小時候,我們本是不喜歡吃灰水粽的,因為我們不喜歡這灰水的味道。但糖,不管什麼糖,只要是糖,對於我們來說,那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那個時候,有糖吃,那也是跟吃肉一樣,一年也沒得多幾回的。所以,每一次吃粽,用於蘸粽的糖是早早已經被舔精光,然後眼巴巴等著再加點糖,而粽卻沒咬幾口。這時,父母多少會給再加一次糖,然後責備說再不吃完粽,不加了。而我們大致也知道,於是又把糖舔完,說飽了,吃不下粽子了,然後呼拉一下跑去玩了,留下身後父母親一聲嘆息和責罵!許多年以後,我才明白那一聲嘆息與責罵的含義。

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端午節早於春秋時期已經有之。可見,並不是專門為屈原而設定的一個節日,只是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那天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端午才逐漸成為紀念屈原、追念先賢的節日。五月俗稱惡月,正處於氣候濕熱,各種疾病瘟疫流行的仲夏時節,初五又為惡日,於是「端午」這一天,人們往往「佩香囊」「飲雄黃」「吃粽子」等,以消暑避毒保健康。父母親沒有什麼文化,端午節追念先賢雖然也有所了解,但是對於他們沒有多大的象徵意義,消暑避毒保健康的觀念對他們的影響更深刻。在他們的意識里,以灌木燒成灰提取灰水,做成的灰水粽,具有清涼去熱,避穢解毒之功效,希望我們吃了以後,就會健康平安地度過這一月,度過這一年甚至這一生。這才是他們的本意!

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共享意義的傳統節日里,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在每一個節日,都會製作一種與之相應的食品,如春節的沙糕、元宵的湯圓、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油團、冬至的糍粑等等,象徵他們對歲月變遷的感知和精神表達。端午節的灰水粽,也不例外。

如今,隨著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很多過去只有在節日里才看到的食品,現在隨時可以在大街小巷買到吃到,這是多麼幸福的事。但對於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生活於農村的我們,這些東西都是兒時記憶中的美味,那是只有在過節時才有機會享受到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有各種不同的節日的味道深深地留在記憶里,至今也抹不去!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engtaizhou 的精彩文章:

TAG:mengtaizhou |